返回

第610章:舆论宣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10章:舆论宣传 (第2/3页)

省城的铁路哩!”

    “可不是嘛!以后咱这的粮食、布匹,都能更快运出去卖钱!”

    “说到底,还是陛下圣明!打了倭寇得了银子,办了工厂给了活路,现在又分了田地让咱安身立命。千古以来,哪个皇帝能做到这样?”

    “没错!以前那些地主老爷,吸咱的血汗。现在好了,陛下给咱撑腰,咱有自己的地,能给朝廷直接交粮,心里踏实!”

    “要说有点怨气,也就是那些以前享福的老爷们了。可陛下也没把他们逼上绝路,给了债券和出路,算是仁至义尽了。”

    茶馆里弥漫着一种对现状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那位远在京城的皇帝近乎崇拜的感激。

    土地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土地的重新分配,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变革——百姓不再是依附于地主的佃户,而是拥有资产、直接向国家纳税的“皇民”,

    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前所未有地与国家、与皇帝个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改革的阵痛被迅速发展的工业和妥善的安置政策所消化,而它带来的巨大红利——农民的拥护、社会的稳定、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及国家财政基础的巩固——正让这个新兴的帝国,根基变得越来越坚实。

    苏渊的威望,在这场触及灵魂与利益的巨大变革中,非但没有受损,反而如同那秋收的稻谷,沉甸甸地、金灿灿地,达到了真正的顶峰。

    …………

    京城,文宣阁。

    这里是新成立的“华夏宣传部”总署,相较于六部衙门的肃穆,此处更显繁忙与……鲜活。

    空气中弥漫着新印刷品的油墨味,墙上挂着巨大的宣传画草图——画面中央是苏渊身着戎装,手指远方,背后是喷吐烟烟的工厂和丰收的麦田。

    几个年轻的文书员正抱着一摞摞刚印好的彩色画报匆匆穿行。

    宣传部侍郎张谦,一个年富力强、目光敏锐的前翰林院编修,正恭敬地向苏渊汇报。

    他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