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这就赚了260亿港元? (第2/3页)
高的持股比例,让林浩然若想发起收购战,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即便他财力雄厚,可只要李加诚打定主意不愿出售股份,那这场收购战从开局便已陷入僵局。
林浩然心里明白,李加诚在商场纵横多年,对旗下企业有着极强的掌控欲,绝不可能轻易把自己辛苦打拼出来的商业版图拱手相让。
而想偷偷通过股市吸纳股份,就更不可能。
李加诚的智囊团专门研究香江各大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与市场动态,对任何风吹草动都保持着极高的敏感度。
据林浩然所知,长江实业集团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监控体系,实时追踪着每一笔大额交易,尤其是针对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这样核心资产的股份异动。
直接从公开市场大规模购入股份,无异于向李加诚宣战,很快便会触发对方的防御机制。
林浩然当然不怕对李加诚宣战,但问题是如果无法获得企业主导权,即便是宣战了,也没有任何用处啊,反而只会让李加诚提高持股比例!
一旦李加诚持股比例超过50%,那林浩然还收购个屁……
而想要小规模吸纳?
这样做,短时间内的确可以暗中隐藏身份,让李加诚那边无法察觉。
可一旦二级市场的和记黄埔或者长江实业股票交易量减少,李加诚的智囊团定会如敏锐的猎犬嗅到异常气息。
所以,想要暗中收购,也几乎不可能。
因此,林浩然暂时也没有收购李加诚旗下这两家公司的打算。
不过,持着这么多的股份,现在看似没用,未来说不定也有它的作用。
总之,他是不打算将这些持有的股份公开的!
虽然一旦公开,会惊动整个香江,而林浩然在商界的地位可能也进一步提升。
可林浩然觉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如今,他早已经是香江公认的首富了,即便再进一步,那又如何。
还不如暗中持有,说不定未来就能够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
“对了,戴石,你帮我算算咱们这几天所吸纳的这十几二十只股票,算一算在这些公司市值处于巅峰期时,这些股份值多少钱,哦,汇沣银行就不用算进去了。”林浩然思索片刻,对戴石说道。
之所以将汇沣银行排除在外,是因为他知道,汇沣银行明天股价或许还会上涨,但涨幅绝对有限。
毕竟,汇沣银行流失了大量客户,即便渣打银行收购之后,如今资金问题解决后,凭借多年积累或许还能留住不少忠实客户。
可与巅峰时期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汇沣银行算是彻底走下坡路了。
在他看来,未来短时间内汇沣银行的市值能涨到几十亿港元,就已是非常不错了,还想涨回到两百多亿港元的市值?
而其它股票,摆脱了汇沣银行的连累后,绝对会很快便涨回到原来的市值。
“好嘞,老板!您给我十分钟,我这就给您算清楚!”戴石应声后,拿着数据表走到一旁,又在书柜上翻找出几份相关资料,手指在计算器上快速敲击,“啪啪啪”的声响不绝于耳。
身为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戴石对股价数据极为敏感,况且公司里这类数据资料储备丰富,对他而言,要算出结果自然是轻而易举。
差不多十分钟后,戴石面前的白纸已被密密麻麻的数字填满。
紧接着,他又迅速抽出另一张白纸,精心绘制出一个表格,在表格里依次填上公司名称、持股量、购入成本、巅峰市值估值等关键数据。
“老板,结果算出来了,按我的计算,刨除在汇沣银行上的支出,咱们这段时间在其他股票上总共投入了38.2亿港元。
我是依据汇沣银行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前各大公司的市值数据来核算的,最终得出,就咱们持有的这十几只股票而言,按持股比例计算,只要这些股票的股价都能涨回原来的市值水平,那咱们手头这些股票总价值大概在256.7亿港元左右,偏差不会太大!”
戴石一边将手绘的表格递给林浩然,一边详细说道。
38.2亿港元的资金投入,这还未将购买汇沣银行和九龙仓的款项计算在内。
可以说,近段时间银河证券公司在股市里的操作,其资金投入起码占据了市场交易量的半壁江山,甚至比重还要更高。
如果没有银河证券公司在暗中持续吸纳各类股票,这段时期的香江股市恐怕会更加惨淡,恒生指数的跌幅会更大,各上市企业的股价也会跌得更狠!
“嗯,辛苦了。”林浩然头也不抬地看着上面的数据。
他盘算了一下,只要长江实业、太古洋行、和记黄埔、中华电力等等这些香江商界巨头的市值重回大跌前的数据,那么即便不算上做空汇沣银行的收获,他在此次也能赚超过两百亿港元的资金!
256.7亿减38.2亿,结果是218.5亿港元!
夸张,实在是太夸张了。
而在做空汇沣银行中,他可是赚了53亿港元!
这笔资金,自然也能算进来。
也就是说,在这波与汇沣银行的商业竞争中,他居然利用精准的布局和果断的决策,狂揽了超过260亿港元的巨额利润!
此刻,就连林浩然都觉得,这钱简直是来得太简单了。
260亿港元啊,即便是他,都觉得这是一笔夸张到难以相信的资金。
可事实就摆在面前。
这等战绩,即便放在全球金融史上,也足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浩然嘴角微微上扬,牛逼,真是牛逼。
此刻,他都佩服自己!
“这件事情,你务必守口如瓶,只能自己知晓,一丝一毫的消息都不能泄露出去,明白吗?”林浩然神情严肃,目光如炬地看向戴石。
林浩然心里清楚,自己这一波操作,一旦走漏风声,必然会在市场上掀起惊涛骇浪。
从本质上看,这无疑是对广大股民的一次收割!
虽说整个过程都在法律和规则的框架之内,合乎规范,但终究有悖于商业道德。
股民们一旦知晓真相,对他的看法必然会急转直下,甚至可能给他招来诸多难以预料的麻烦。
而戴石,此刻用着崇拜的眼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