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八章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一十八章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第2/3页)

那群蛀虫还能有什么指望?”

    “可不是么?”

    莫军摇头:“听说前户部侍郎家搜出三窖银钱,却在捐输时哭穷说家中只剩杂粮。”

    “这些人住着朱门大院,搂着金银美人,哪管城外将士死活?”

    听着属下们的话,李骁踱至殿中,目光落在窗外飘零的枯叶上,缓缓开口,声音带着穿透人心的冷冽。

    “《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夏国上下倒好,仓廪盈溢却藏私,百姓饥寒却不顾,反倒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活写照。”

    他转身面对众将,甲胄上的龙纹在光影中浮动:“李纯祐藏五百万贯于私库,却吝于百万军饷,这便是‘苛政猛于虎’的根由。”

    “他忘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为江山是皇室私产,却不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将领们纷纷垂首,听着李骁的话。

    “咱们北疆军今日能站在这里,不是靠甲胄锋利,而是靠上下一心。”

    李骁的声音陡然提高:“若有朝一日,你们也学夏国的官老爷,把百姓的粮食往自家地窖里塞,把士兵的军饷往自己腰包里揣……”

    他猛地拔出腰间金刀,冷厉的目光扫视着殿中众将领,幽幽说道:“那,我北疆离破灭便是不远了。”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夏国的今天,不能是北疆的明天。”

    殿内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变得轻缓。

    将领们望着李骁坚毅的侧脸,纷纷抚胸喝道:“谨遵大都护教诲。”

    任何朝代的开国将领们虽然也贪,但却懂得底线,知晓大局,不会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只有经历过几代传承之后,后代子孙养尊处优,逐渐堕落,才会变成侵蚀国家的蛀虫。

    他不禁在想,未来的北疆也会像夏国一样吗?

    答案是残酷的,北疆恐怕也很难避免。

    毕竟人性的贪婪难以根除,时间的侵蚀更是无情。

    李骁能做的,便是尽可能地打好基础,扩大统治根基,用庞大的国力去消耗未来可能产生的内部矛盾。

    同时,设立严格的对继承人的培养制度,让每一代继承者都能尽可能地优秀,守住这份家业。

    若是苍天庇佑,或许能让北疆的日月战旗,得见七百余年后的世界。

    轻叹一声,将这些思绪暂且抛开,李骁与众将继续商议要紧事宜。

    首当其冲的便是粮草问题。

    西夏本就缺粮,北疆军在兴庆府中缴获的大都是金银财宝、绸缎古玩,粮食却寥寥无几。

    可偏偏,他们又俘虏了近十万战俘以及城中的众多百姓。

    再加上之前在克夷门之战中俘虏的十五万人,以及斡罗孩城俘虏的两万战俘和三万老弱妇孺,北疆军手中的战俘已有三十多万。

    这么多人,每天的吃喝都是个巨大的开销,根本养不起。

    但李骁进攻西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西夏的人口,自然不能对他们不管不问,否则人心离散,后续的统治将难以为继。

    “大都护,可以从武威调集粮草。”

    营田司参军高忠义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去年的甘肃府库中结余了三十余万石粮食。”

    “今年虽然爆发了战争,但夏军被我军挡在了虎狼谷之外,对甘肃的生产影响有限,预估余粮也有二十多万石。”

    “另外,百姓手中也有一定的余量,可以让河西商行出面收购,价格公道些,百姓应当愿意出售。”

    李骁点点头,这倒是个可行的办法,只是武威到兴庆府路途不近,运输是个难题。

    锦衣卫万户张石头则是:“大都护,还可以委托大同府商人走私粮食。”

    “之前我们一直与大同府范家有合作,此次可以多联系两家商号,用兴庆府中的钱财,购买金国的粮食。”

    而比起向漠北运送粮食,送往兴庆府一带要便捷得多。

    从大同出发,向西四百里便是黄河,利用船运,一次能运送更多粮食,成本也相对较低。

    “金国人不管吗?”有将领道。

    张石头解释:“大同府商人唯利是图,只要给足价钱,他们定然愿意冒险。”

    “而且可以让他们打着运送粮食到西平府的旗号,只要粮食过了黄河,自然就是咱们说了算。”

    李骁微微点头,此计可行,不过他却另有打算,金国走私来的粮食,最好还是送去漠北。

    其他将领也纷纷建言献策。

    “我们还可以劫掠城外的那些富户们。”

    “咱们之前一直在攻打城池,没工夫搭理他们,现在是时候请算了。”

    “没错,夏国国库的粮食所剩无几,但那些为富不仁的田主们,家中地窖里定然藏着不少粮食。”

    “他们平日里盘剥百姓,如今拿他们的粮食接济战俘,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

    这话一出,不少将领纷纷附和,觉得这是个快速解决粮食短缺的好办法。

    听着这些建议,李骁准备三管齐下。

    劫掠城外富户田主,收缴他们的土地变为公田,将所存粮食全部收缴,用以度过兴庆府的此次粮荒。

    其二,甘肃和金国走私来的粮食,不直接送来兴庆府,而是在沿途设置粮站。

    告诉百姓,想要吃粮,那便迁移去甘肃,去漠北。

    到了那里,不仅能够迟到粮食,而且还会分土地,分草场。

    每户只需要缴纳四成的租税,剩下的都是他们自己的。

    李骁最终的目的,还是移民。

    将西夏的百姓迁移去北疆,解决漠北汉民数量不足的问题。

    不过马上便是冬季来临,年前只能向甘肃和漠北各自迁移一批百姓了,余下的只能明年继续。

    李骁打算,至少要向漠北迁移六万户汉民,填充草原,使其与草原牧民的数量达到平衡。

    彻底将漠北收入华夏固有疆域。

    接下来的日子,北疆军各部四处出击,劫掠各地田主富户。

    而留在兴庆府的部队,则是对这些战俘进行改编。

    ……

    高泰寺,乃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下令修建的皇家寺院,坐落于兴庆府东十五里的黄河岸边。

    寺庙殿宇高大,飞檐斗拱气宇恢宏,香火鼎盛,是西夏当之无愧的佛门中心。

    这一日,一名年轻和尚跌跌撞撞冲进寺门,脸上满是惊惶,大声喊道:“城破了,城破了!北疆蛮子攻破皇城了!”

    众和尚闻言,全都大惊失色:“什么?”

    “佛祖啊~”

    一名老僧瘫坐在蒲团上,双手合十不停颤抖:“我大夏百年基业,怎就落得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