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4章 影评人大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64章 影评人大战 (第3/3页)

   影院的灯光,一盏又一盏的接连亮起,电影终于正式放映完毕。

    第一个观众起身,第二个观众起身,第三第四个……

    “哗!”

    掌声响起,由弱渐强,伴随着一阵阵放肆响亮的口哨,以及漫天欢呼。

    奥普拉重新回到台上,刻意在众人面前擦拭去眼角的晶莹,然后举着话筒大声问道:“先生们女士们,这是不是一部打动了你们的精彩电影?!”

    “YES!”

    上千名观众,齐声高呼。

    方星河从第一排最中间起来,转身向大家鞠躬。

    热烈的掌声一直持续,他不得不再三鞠躬,将三个方向都照顾到。

    即便如此,躁动的观众们仍然没有放过他。

    “上台!上台!上台!”

    其实他们压根没有什么迫不及待想问的问题,就只是想让方星河站到台上,再看他一眼,再听他讲几句话。

    盛情难却,方星河重新回到台上。

    “感谢你们对于这部作品的喜爱,你们的掌声我听到了,你们的泪水我看到了,这是对我最好的奖赏,我爱你们!”

    这时候已经不适合再讲正经事,只管煽情就得了。

    奥普拉恰到好处的捧哏:“恭喜你,SR,你拍出了一部堪称杰作的电影!天啊,你知道我哭了几次吗?整个下半场!我的泪水一直止不住的流淌,直到你对我笑,我才终于从那种痛苦中摆脱出来……”

    “没错!杰作!”

    观众们疯狂应声,现场乱做一团。

    奥普拉说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

    电影的最大泪点就在方星河平静赴死的那一刻,从那时起,情绪就一直在积压,无名没有将这些情绪释放出去,但方星河最后的笑容做到了。

    这不是爽感上的圆满,更不是剧情上的圆满,但它是结构上的圆满。

    讲人话:我们接受它是一部悲剧了,它让我们刻骨铭心。

    观众们的反应,彻底让方星河放下了最后一丝担心。

    从全片完成度的角度出发,新版《英雄》过关了。

    从角色的人物魅力出发,太子誉已成丰碑,远胜无名。

    虽然都牺牲了,可是死法的不同,必定影响观众的感情投射,死得凄美而又壮烈的角色,必定会成为观众们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接下来,电影收割票房,方哥收割星光,大家都有光明的前景。

    以后请叫我——方·白月光·星河太子殿下……

    ……

    经过了漫长的签名环节之后,首映式终于散场。

    索尼回收了1088张包括媒体记者在内的普通观众调查问卷。

    《英雄》最终的打分是……A+。

    当然,这是影片质量的分数,里面还有一个完全基于个人观感的【满意度评分】,在这一项上,《英雄》只拿到了B+。

    还是有一部分观众情绪激动的吐槽:“SR白死了,这和我想象的根本不一样!”

    但是总体而言,它已经比前世的待遇强了太多太多。

    上辈子的调查问卷,一大半观众都填了“看不懂”、“有点蠢”、“不理解”、“不喜欢”。

    就这样,《英雄》还是在北美拿到了几千万票房。

    那么现在又会如何?

    反正索尼方面是在准备庆功宴了。

    ……

    夜,渐深渐浓。

    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人在挑灯奋战,比如那些第一时间看了0点场的影评人。

    《英雄》有太多可写之处,值得大书特书。

    其中就有一个点,美国观众没有特别的反应,一些敏感的影评人却意识到了不同凡响之处,并为此躁动——结局的那段大一统字幕。

    导演张毅谋,似乎在下一盘好大的棋?!

    这不是很明显的想要树立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吗?

    什么叫做“唯一一个大一统文明”?

    有个叼毛用!

    你们现在既贫穷又愚昧,还不是得靠着我们美国施舍的订单才能活?

    影评人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尤其在美国。

    这里面潜藏着大量的“文化精英”,包括但不限于“坚信美国方方面面都是天下第一的超级优越侠”、“白人至上主义者”、“好莱坞是唯一电影圣地的鼓吹手”、“虽然我们没有历史但你们的历史毫无意义的双标怪”……

    中立客观这种东西,几乎极少出现在影评人中间。

    正相反,立场先行才是常态。

    因此,以斯蒂芬·亨特(华盛顿邮报)为首的坚定挺方派,以肯尼斯·图兰(洛杉矶时报)为首的坚定反方派,以宝琳·凯尔(纽约客)为首的好斗搅屎派,以罗杰·伊伯特(芝加哥太阳报)为首的有限中立派……

    他们纷纷因为这段结尾的内容而确定了阵营。

    然后……掀起了一场影评人之间的大战,叫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嗯,除了那个刻意安排了这一切的水军头子,方星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