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4章 邓艾继司马丞相遗志北伐中原,陆逊与姜维、郭淮联手,大破魏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24章 邓艾继司马丞相遗志北伐中原,陆逊与姜维、郭淮联手,大破魏军 (第3/3页)

  忽见郭淮军分作两翼,占住山头。

    霎时间,滚木擂石如雨而下。

    邓艾急令退兵,已在牛头山下损兵千余。

    只得就地下寨,掘壕立栅,与汉军对峙。

    此后数日,邓艾每日令兵搦战。

    郭淮或战或守,时而佯败,时而坚守。

    两军互有胜负,战局胶着。

    这日傍晚,司马昭入帐谏言:

    “将军,此处非久停之所。”

    “连日交战,不分胜负,此乃郭淮诱兵之计耳,必有异谋。”

    “不如暂退,再作良图。”

    邓艾凝视图上地势,沉吟道:

    “二公子所言甚是,然若此时退兵,恐遭追击……”

    正言间,忽有哨骑踉跄入帐,浑身浴血:

    “都督!大事不好!郭淮分兵取洮水,已断我粮道!”

    邓艾拍案而起,面色骤变:

    “粮道被断!全军危矣!”

    司马昭急道:

    “将军速决!”

    邓艾当机立断:

    “二公子先退,吾自断后!”

    “传令三军,连夜撤兵!”

    夜色如墨,魏军悄悄拔寨。

    行不至十里,忽闻四面杀声震天,火把如星。

    郭淮分兵五路,从各方杀来。

    邓艾横枪立马,独拒五路总口,大喝道:

    “吾在此!谁敢来战!”

    汉军见邓艾威风凛凛,一时不敢近前。

    邓艾且战且走,护着大军缓缓后撤。

    至天明时分,退至洮水河畔。

    邓艾正要下令渡河,忽见对岸一军杀出。

    帅旗之下,陆逊白袍银甲,朗声道:

    “邓士载!已中吾计,何不早降!”

    前有阻截,后有追兵。

    邓艾环视左右,见士卒皆露惧色,遂振臂高呼:

    “诸军听令!今日有死无生,唯有力战!”

    魏军见主将如此,士气复振。

    邓艾亲率精锐,往来冲突。

    汉军层层围困,密如铁桶。

    激战至午,邓艾身被数创,血染战袍。

    亲兵护卫多已战死,魏军折损大半。

    正在危急时刻,邓艾见西南方向汉军阵形稍薄。

    遂集中残兵,奋力冲杀。

    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往阳平关方向败退。

    行至关前十里,忽见前方尘头大起,一军拦住去路。

    为首大将横枪立马,生得相貌堂堂,正是从凉州赶回的姜维。

    “邓艾!汝已穷途末路,还不下马受降!”

    姜维声如洪钟。

    邓艾大怒:

    “姜维孺子!焉敢阻吾归路!”

    拍马挺枪,直刺姜维。

    姜维挺枪相迎。

    二将战作一团,枪影交错,火星四溅。

    战约数合,邓艾因久战力疲,渐渐不支。

    司马昭在关上望见,急令:

    “弩手准备!”

    就在邓艾险象环生之际,忽闻关上鸣金之声。

    邓艾虚晃一枪,拨马便走。

    姜维正要追击,忽见城上弩箭齐发。

    这弩非同寻常,一弩可发十矢。

    正是司马懿生前仿制汉朝连弩所制。

    箭雨铺天盖地,汉军顿时人仰马翻。

    姜维急令退兵,检点损失,折兵数百。

    望着阳平关上飘扬的魏旗,姜维感慨道:

    “不想魏国军工竟已至此。”

    “连弩本是我朝利器,今反为其所制。”

    转身对副将道:

    “回朝后,我当上书朝廷,严格管制工匠,禁止其私自传授技艺。”

    副将叹道:

    “……将军所言极是。”

    “只是技术既已流传,恐难完全禁绝。”

    姜维默然片刻,忽道:

    “传令全军,暂退三十里下寨。”

    “来日再图破关之策。”

    而此时阳平关上,邓艾已是精疲力尽。

    司马昭亲自为邓艾包扎伤口,见其浑身创伤,不禁叹道:

    “今日若无先父所制连弩,恐阳平关已失。”

    邓艾苦笑道:

    “吾自负知兵,今日几为陆逊、郭淮所算。”

    “若非二公子机警,后果不堪设想。”

    遥望关下汉军连营,邓艾神色凝重:

    “此战虽败,然天下之争,方兴未艾。”

    “来日再与姜维决个高下!”

    与此同时,

    麴山城中,已是人间地狱。

    句安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城头巡视,所见皆是奄奄一息的士卒。

    城内存粮早已告罄,战马也已宰杀殆尽。

    昨日又有一百三十七名士兵在睡梦中再未醒来——不是死于刀剑,而是亡于饥寒。

    “将军……”

    一个虚弱的声音从墙角传来。

    句安走近,见是一名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士兵,面色惨白如雪。

    “援军……何时能到?”

    句安喉头哽咽,无法作答。

    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雪花飘落在他的脸上,冰冷刺骨。

    回到军帐,众将齐聚,个个面如死灰。

    副将王韬声音嘶哑:

    “将军,城中能站立的士兵已不足三千。”

    “若再守下去……”

    另一将领接口:

    “邓都督若来,早该到了。”

    “恐怕……”

    句安缓缓闭目,脑海中浮现出出征前邓艾的嘱托:

    “麴山二城,关系北伐大计,望将军死守待援。”

    死守待援……可援在何方?

    当夜,句安独坐帐中,面前摊开地图,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亲兵送来半碗稀粥,这是城中最后的存粮。

    “将军,用些粥吧。”

    句安挥手:

    “分给伤兵。”

    三更时分,句安终于做出决定。

    他召集众将,声音低沉而坚定:

    “明日……开城。”

    众将默然。

    副将泣道:

    “将军!我等愿与城池共存亡!”

    句安摇头,眼中含泪:

    “吾亦愿战死沙场,以全忠义。”

    “然城中数千将士何辜?岂能随我等葬身于此?”

    翌日清晨,麴山城门缓缓开启。

    句安率众将卸甲出城,面向汉军营寨单膝跪地。

    陆逊、郭淮并骑而出。

    见句安等人形销骨立,不禁动容。

    句安双手奉上佩剑:

    “败军之将,不敢言勇。”

    “唯愿将军善待城中士卒,句安任凭处置。”

    陆逊下马,扶起句安:

    “将军坚守孤城,力尽而降,非战之罪也。”

    “吾必奏明朝廷,厚待将军及麾下将士。”

    同日,

    洛阳皇宫内,太子刘禅正在偏殿与近臣宴饮。

    忽闻殿外传报:“

    雍州八百里加急捷报!”

    刘禅醉眼朦胧,挥手道:

    “呈上来!”

    内侍展开军报,高声诵读:

    “雍州刺史陆逊上表:麴山已克,句安率众归降。”

    “邓艾败走阳平,损兵万余……”

    刘禅闻言大喜,举杯道:

    “好!好!我军对魏军连连取胜,已形成强大血脉压制!”

    “看来灭蜀……不不,灭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刘禅这段时间压力也是巨大。

    因为父皇把灭蜀重任交给了他。

    这很有可能是父皇对他最后的考验。

    同时,一旦灭了魏国,那对刘禅个人的君主威望也是极大的提升。

    席间众臣纷纷附和,唯有坐在角落的李翊眉头紧锁。

    这位须发皆白的相父突然拍案而起,声震殿宇:

    “太子何出此言!”

    满殿寂然。

    刘禅手中酒杯险些跌落,酒醒大半。

    李翊大步走到殿中,须发皆张: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太子身为监国,岂可轻言战事?”

    刘禅慌忙起身:

    “相父息怒……”

    在刘禅的记忆中,相父的脾气其实是相当好的。

    但唯独言及军事时,他便变得非常严肃。

    李翊目光如炬,环视殿内诸臣:

    “尔等可知,古来多少名将,拥兵百万而一夕溃败?”

    “项羽钜鹿之胜,终有垓下之围。”

    “曹操赤壁之火,徒留华容之叹。”

    “今虽小胜,安敢轻敌?”

    他转向刘禅,语重心长:

    “今南方初定,西土未平。”

    “太子当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岂可因一时之胜而忘形?”

    刘禅面红耳赤,躬身施礼:

    “相父教诲,禅谨记于心。”

    李翊神色稍缓,以目视诸葛亮。

    诸葛亮会意,出列奏道:

    “太子,陆逊、郭淮等将士浴血奋战,立此大功。”

    “朝廷当速行封赏,使三军感念天恩。”

    “此所谓恩出于上也。”

    刘禅点头:

    “诸葛丞相所言极是,该如何封赏?”

    诸葛亮早有成算:

    “陆逊可加封为镇西大将军,郭淮为征虏将军,姜维升为中护军。”

    刘禅深吸一口气,肃容道:

    “就依诸葛丞相所议,重赏雍州将士。”

    “另传令各州,严加防备,不可因胜而骄。”

    他走到殿门,望向西方天际,轻声道:

    “这天下之争,果然还远未结束。”

    殿内群臣躬身领命,唯有李翊看着刘禅的背影。

    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