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3章 刘备:记住,有些事孔明不好做,做不到的,唯有你相父能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23章 刘备:记住,有些事孔明不好做,做不到的,唯有你相父能办 (第3/3页)

。”

    李翊目光深远,“太子仁厚,缺的正是这份危机感。”

    “如今有越王在侧,他若还想守住储位,就该学会如何为君。”

    诸葛亮沉思片刻,终于展颜:

    “……亮明白了。”

    “只是不知……亮接下来该如何行事?”

    “你是当朝首相,自当行首相该行之事。”

    李翊重新坐下,递过那片一直被推拒的甜瓜。

    “治国安邦,选贤任能,这些不都是你分内之职?”

    诸葛亮双手接过,终于尝了一口:

    “果然清甜。”

    “甜瓜要趁鲜吃,国事要顺势为。”

    李翊意味深长地说:

    “记住,无论将来谁继大统,你诸葛孔明都是我大汉的擎天之柱。”

    这时,老管事在门外禀报:

    “相爷,宫中来报,陛下召越王入宫侍疾。”

    诸葛亮神色又显忧虑,李翊却淡然道:

    “知道了。”

    待管事退下,李翊对诸葛亮道:

    “看来陛下今晚又睡不安稳了。”

    “孔明,你也该回去了。”

    行至府门,李翊忽然唤住诸葛亮:

    “记住,为相者当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不必追逐流星的光芒。”

    诸葛亮深深一揖:

    “相爷教诲,亮谨受教。”

    回府的路上。

    诸葛亮掀开车帘,见东方已露微白。

    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初入相府为郎时,李翊曾对他说过:

    “为官之道,不在趋炎附势,而在立身持正。”

    如今看来,这位恩师始终未改初心。

    与此同时,李翊回到内室,袁莹仍醒着,不满道:

    “何事如此紧急?”

    李翊宽衣躺下,轻声道:

    “孔明已经能够独挑大梁了,我无忧矣。”

    “就为这个半夜吵醒我们?”

    李翊望着帐顶,悠悠道:

    “夫人不懂,这正是我大汉之福啊。”

    翌日朝会,

    刘备因病情未至,由太子刘禅监国。

    让众臣意外的是,诸葛亮一改往日温和。

    当庭弹劾了三名玩忽职守的官员,又力主推行新的考课制度。

    其雷厉风行,令满朝肃然。

    诸葛亮手持玉笏,又接着陈述关中军政要务。

    “臣举荐陆逊为征西将军,表姜维为护军。”

    诸葛亮声音清朗,在殿中回荡。

    “姜维此人,忠勤时事,思虑精密。”

    “臣考察其才略,董允、州泰等年轻才俊皆不及也。”

    “此人实乃凉州上士,心存汉室,才气过人。”

    刘禅微微倾身:

    “丞相对此人评价倒是甚高。”

    “正是。”

    诸葛亮续道,“姜伯约通晓军事,既有胆色,又深谙兵法。”

    “臣请令其训练中虎步兵五千六百人,待练成之日,再引其觐见陛下。”

    刘禅沉吟片刻:

    “……准奏。”

    “即封陆逊为征西将军,姜维为护军,训练新军。”

    “谢殿下。”

    诸葛亮深施一礼,随即话锋一转。

    “臣今日尚有一事要奏——伐魏大计。”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太仆出列道:

    “……丞相,如今国家初定,又刚刚打完吴国。”

    “正当休养生息,岂可轻启战端?”

    诸葛亮从容不迫:

    “正因考虑国家正在兴复,臣与内阁诸公连夜筹划。”

    “制定出了能最大限度减少战争成本的灭蜀计划。”

    刘禅略显不安:

    “丞相请为孤详述之。”

    诸葛亮命内侍展开一幅巨大的舆图,手持竹杖指点:

    “臣与内阁还有兵部商议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灭蜀最少需出动十八万大军,分三路进兵。”

    他竹杖先点在西线:

    “第一路,进攻西线魏军屯田主力。”

    “此处魏军虽众,然分散屯田,可各个击破。”

    竹杖随即移向后方:

    “第二路,绕后切断这支魏军主力的粮道与退路。”

    “此路须精骑五千,行动迅捷。”

    最后,竹杖重重落在汉中:

    “第三路,乃是我们的伐魏主力,直取汉中据点。”

    “然后……”

    竹杖向南划出一道弧线,“直捣成都!”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

    良久,杨仪出列问道:

    “首相此计虽妙,然十八万大军,粮草何来?”

    “此事已与户部商议。”

    诸葛亮看向徐庶。

    “徐尚书,请。”

    徐庶出列奏道:

    “臣已核算,若分三批调兵,以战养战,可节省三成粮草。”

    “另关中屯田已见成效,可支应部分军粮。”

    董允插话道:

    “然则十八万大军调动,难免劳民伤财。”

    “万一战事不利……”

    “故此战必须速战速决。”

    诸葛亮斩钉截铁,“我军出其不意,三路并进。”

    “必可在魏军反应之前拿下汉中。”

    众臣议论纷纷,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

    刘禅听着朝堂上的争论,面色愈发凝重。

    待议论稍歇,刘禅缓缓开口:

    “丞相此策,谋划周详。”

    “然……”

    他顿了顿,“孤毕竟只是监国,如此军国大事,是否执行……”

    “还是待父皇病愈后再议吧。”

    诸葛亮欲再进言,见刘禅面露疲色,只得躬身:

    “臣遵命。”

    退朝后,诸葛亮与李翊并肩而行。

    “孔明今日之举,是否过于急切?”

    李翊慢条斯理地问。

    诸葛亮叹息:

    “……机不可失。”

    “如今魏国内乱刚平,正是用兵良机。”

    “然太子性格,你我都知。”

    李翊目光深远,“他需要时间。”

    二人行至宫门,忽见越王刘理迎面而来。

    “见过丞相、姨父。”

    刘理施礼。

    “方才朝堂之上,听闻丞相伐魏之策,实为妙计。”

    诸葛亮神色微动:

    “殿下也通军事?”

    “略知一二。”

    刘理谦逊道。

    “只是觉得第二路绕后之军,若改走阴平小道,或许更为隐秘。”

    诸葛亮眼中闪过惊异之色:

    “殿下如何知阴平小道?”

    “近日研读姨父所绘的舆图,偶然得见。”

    刘理微笑,“丞相若有意,咱们可以改日详谈此事。”

    很多年前,张松访徐州时,便曾献上西川地图。

    后来李翊根据考察的地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绘制。

    而刘理此人,似乎对李翊高度崇拜,研究了他的许多著作与言论。

    就连伐蜀所需的舆图,刘理也只看李翊绘制的。

    待刘理离去,李翊轻声道:

    “看见了吗?越王对军事也颇有见解。”

    诸葛亮沉默不语。

    与此同时,

    长乐宫内烛影摇红。

    刘备半倚在龙榻上,听着刘禅细细禀报今日朝会之事。

    当听到诸葛亮提出的伐魏之策时,刘备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咳咳……”

    刘备轻咳数声,接过内侍奉上的药汤。

    “阿斗,你对伐蜀之事,究竟作何想法?”

    刘禅谨慎地整理着思绪:

    “儿臣以为,国家若能早日一统,自是好事。”

    “只是……连年征战,未免劳民伤财。”

    “如今国库虽丰,然十八万大军出征,若战事不顺,迁延日久。”

    “恐怕……”

    “那你觉得,到底是该打,还是不该打?”

    刘备目光如炬,直视着儿子。

    殿内寂静,只闻更漏声声。

    刘禅沉思良久,终于抬头:

    “该打。”

    “哦?”

    刘备微微前倾,“为何?”

    “父皇开创我大汉基业,志在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刘禅语气渐坚定,“若要比肩高祖、光武,成为千古圣君。”

    “那就必须剿灭魏逆,完成统一大业。”

    “此战……不可避免。”

    刘备闻言,苍白的脸上泛起红晕,眼中似有泪光闪动:

    “难得……难得我儿有这份心思……”

    他颤巍巍地握住刘禅的手:

    “既然如此,朕同意伐蜀计划。”

    “此战,就由你来全权负责。”

    “什么?”

    刘禅大惊失色,慌忙跪倒。

    “儿臣年幼不知兵,如何担此重任?”

    “若是误了国家大事,实在祸害不浅。”

    刘备轻轻扶起儿子,低声道:

    “朕教你个法子:有不懂的,就去问孔明。”

    “若是连孔明都解决不了……”

    他顿了顿,目光深远,“就去问你相父。”

    “相父?”

    刘禅一怔。

    “李子玉。”

    刘备意味深长地说,“他虽已致仕,然军国大事,无不了然于胸。”

    “记住,有些事……孔明不便做的,做不到的。”

    “唯有你相父能办。”

    刘禅若有所悟:

    “儿臣明白了。”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