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2章 一代新人胜旧人,诸葛丞相上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22章 一代新人胜旧人,诸葛丞相上位 (第3/3页)

拄着拐杖的老翁,有怀抱婴孩的妇人,有放下农具的农夫。

    还有捧着鸡蛋、布匹的商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上前,跪倒在地:

    “都督!您在关中减赋税、兴水利、办学堂,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您这一走,我们该如何是好?”

    顿时,哭声四起。

    一个孩童挣脱母亲的手,跑上前拽住诸葛亮的衣袂:

    “诸葛爷爷不要走!”

    诸葛亮俯身抱起孩童,眼中已有泪光。

    他想起八年前初到关中时,这里还是战乱后的荒芜景象。

    这八年来,他与军民同甘共苦。

    开垦荒地,重修水利,振兴文教……

    交州十年,关中八年。

    人生又能有几个十年八年呢?

    “各位父老!”

    诸葛亮声音哽咽,“亮奉诏回京,实非得已。”

    “然陆伯言将军才德兼备,必能善待关中百姓。”

    人群中有人高呼:

    “我们只要诸葛都督!”

    这时,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朗声道:

    “都督在关中,不仅让我们吃饱穿暖。”

    “更重开学堂,使寒门子弟也能读书明理。”

    “此恩此德,永世难忘!”

    诸葛亮将孩童交还其母,走向年轻人。

    “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

    “如今朝廷大开科举,放开门庭限制。”

    “他日你若能金榜题名,便是对亮最好的回报。”

    那年轻人深深一揖:

    “学生定不负都督期望。”

    陆逊在一旁看着这一幕,不禁感叹:

    “昔日萧何治关中,百姓感念,也不过如此罢。”

    最终,诸葛亮还是必须启程。

    他向着送行的百姓深深三揖,翻身上马。

    春风卷起他的衣袂,猎猎作响。

    姜维、李严等将领一直送到十里长亭。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诸葛亮在亭前勒马,“诸位请回吧,好生守护关中。”

    姜维单膝跪地:

    “都督放心,末将等必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诸葛亮点头,目光扫过这些与他并肩作战的将领,最后落在陆逊身上:

    “伯言,关中就暂时拜托你了。”

    “具体的都督人选,还须等朝廷旨意下来。”

    虽然诸葛亮委托了陆逊代管关中诸事。

    但只有朝廷才能任命雍凉都督人选,诸葛亮说了不算。

    他最多只能向朝廷建议,最终拍板决定的——

    只有内阁和刘备。

    陆逊郑重还礼:

    “……都督可放心入京。”

    “但愿他日朝堂之上,你能大展宏图,实现平生抱负。”

    马车缓缓启动,诸葛亮最后回望了一眼长安城。

    夕阳下的城郭巍峨壮观,而更让他留恋的,是这片土地上淳朴的百姓。

    他想起离开交州时的情景,那时也是如此——

    百姓夹道相送,哭声震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他始终秉持的信念。

    “大人,”

    驾车的亲随轻声问道,“此去洛阳,前路如何?”

    诸葛亮收回目光,神色恢复了一贯的从容:

    “无论前路如何,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民。”

    马车渐行渐远,消失在官道的尽头。

    而关中的百姓,将会长久地传颂着这位任八年,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诸葛都督。

    ……

    建业城中,吴王宫阙连云。

    飞檐叠翠,较之洛阳皇宫竟不遑多让。

    时值暮春,

    淮河上画舫如织,笙歌不绝。

    吴王刘永正在新落成的“望仙台”上大宴群臣。

    “诸位爱卿。”

    刘永举杯,满面红光,“今日望仙台成,当与诸君共醉!”

    这望仙台高九丈九尺,台基以白玉砌成,栏杆雕着蟠龙翔凤。

    台上悬着南海珍珠串成的帘幕,地上铺着从波斯商人那里买的绒毯。

    歌女们身着绫罗,在台中央翩翩起舞,宛如仙子临凡。

    国相诸葛瑾坐在席末,眉头微蹙。

    他看着席间觥筹交错,听着耳边丝竹靡靡,心中忧虑日深。

    酒过三巡,刘永得意道:

    “自父皇封孤为吴王,至今已历六载。”

    “赖东海盐利、江南丝茶。”

    “府库充盈,甲兵强盛。”

    “近日又得交趾象牙、南海明珠,此皆海贸之利也。“

    大将军全琮奉承道:

    “大王英明,开海通商,致吴国富甲天下。”

    “今观此台,虽汉武柏梁台不及也!”

    刘永大笑,命侍从抬上一个大箱。

    箱开时,满室生辉——竟是整箱的金饼。

    “此乃近日海商所献,”

    刘永随手抓起一把金饼,任其从指间滑落。

    “孤欲再扩水师八千,打造楼船百艘。”

    “以向海外番邦宣扬我国国威,诸君以为如何啊?”

    席间顿时一片附和之声。唯有诸葛瑾起身谏道:

    “大王,如今水师已有三万,楼船二百。”

    “足可以保境安民。”

    “若再扩军,恐劳民伤财,且招朝廷猜忌。“

    刘永不悦:

    “国相何出此言?朝廷既许各藩国自练兵勇,维护国内稳定。”

    “孤何错之有?“

    宴会遂不欢而散。

    当夜,诸葛瑾密访好友严畯。

    严府书房中,烛火摇曳。

    “曼才兄,”诸葛瑾忧心忡忡,“今日宴上,大王又欲扩军。”

    “兼之其又与东夷来往密切,孙权贼心不死,一直想反攻中土。”

    “长此以往,恐生祸端啊。”

    严畯沉吟道:

    “……子瑜所虑极是。”

    “不过,我闻令弟孔明不日将回京继任首辅,此事可真乎?”

    “消息确实。”

    诸葛瑾点头,“只是未得验实。”

    “此乃天赐良机!”

    严畯击掌道,“若令弟执掌朝政,子瑜何不借其首相之力,调回京师?”

    “既可全兄弟之情,又可避此是非之地。”

    诸葛瑾叹息:

    “我何尝不想?只是大王始终不准我辞官。”

    “既然如此,”严畯压低声音,“不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三日后,

    刘永召诸葛瑾入宫议事。

    “孤思之再三。”

    刘永指着案上的水师扩建图样。

    “扩军之事,势在必行。”

    “国相为何总是阻拦?”

    诸葛瑾心中已有计较,从容奏对:

    “臣非阻拦,实为大王计。”

    “如今朝廷虽许各藩练兵,然过度扩张,必招猜忌。”

    “臣以为,不如将资财用于修建宫室。”

    刘永愕然:

    “此言何意?”

    “大王请想。”

    诸葛瑾缓缓道,“扩军练兵,形同谋逆。”

    “而修建宫室,不过是诸侯享乐。”

    “朝廷见大王耽于享乐,反而放心。”

    刘永若有所思:

    “继续说。”

    “昔年越王勾践献西施于吴王,正是示弱之计。”

    “今大王广建宫室,多纳美姬。”

    “朝廷必以为大王无大志,如此方可保吴国平安。”

    刘永大喜:

    “国相高见!孤竟未想到这一层。”

    于是,吴国上下开始大兴土木。

    先是扩建王宫,增建“栖凤阁”、“藏娇楼”。

    又在玄武湖畔修建“逍遥苑”。

    苑中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无所不有。

    一日,刘永携诸葛瑾巡视新建的“锦帆殿”。

    此殿临水而建,殿内铺着蜀锦地毯。

    梁柱皆用沉香木,散发着淡淡幽香。

    “国相看此殿如何?”

    刘永得意地问。

    诸葛瑾心中暗叹,表面却赞道:

    “巧夺天工,堪比阿房。”

    阿房阿房,亡始皇。

    刘永还没有意识到,他扩建宫室,耽于享乐。

    虽然可以麻痹朝廷,使朝廷对吴地放松警惕。

    但却也极大消耗了吴国的国力。

    诸葛瑾这是在给自己留退路。

    这时,内侍引着一队歌女上前。

    这些女子个个明眸皓齿,体态婀娜。

    “此乃从江南各地精选的三百歌女。”

    刘永笑道,“孤欲再选七百,凑足千人,日夜歌舞不绝。”

    诸葛瑾趁机道:

    “大王既爱歌舞,何不再建一座‘妙音阁’?”

    “臣闻巴蜀有良工,善造回音之室。”

    “妙!妙哉!”

    刘永大喜,“即刻命人前往蜀中征召良工!”

    退出王宫时,诸葛瑾遇见全琮。

    全琮冷笑道:

    “国相近来颇得大王欢心啊。”

    诸葛瑾淡然道:

    “为人臣者,自当为主分忧。”

    是夜,诸葛瑾密信一封,命心腹送往洛阳。

    信中详细记述了吴国近来奢靡之状,特别提到兴建宫室、征集歌女等事。

    最后写道:

    “……吴王永日渐骄奢,已忘初心。”

    与此同时,严畯来访。

    二人在后园亭中密谈。

    “子瑜此计甚妙,”严畯低声道,“刘永如今沉湎酒色,已三月不问军政。”

    诸葛瑾望着亭外月色,神色复杂:

    “我本不愿行此诡计,然为社稷计,不得不尔。”

    “听说孔明已至洛阳,不日即将拜相。”

    严畯道,“届时你调回京师,便可兄弟团聚了。”

    诸葛瑾却无喜色:

    “只盼吴国百姓,莫要受此牵连才好。”

    诸葛瑾这也是以退为进。

    刘永如此奢靡,除了耗费吴国国力外。

    传到洛阳,传入朝廷,传入那位立志要做个明君,比肩高祖、光武的老皇帝耳中去。

    便不能想象其会如何暴怒。

    到时候诸葛瑾这个国相“规劝不严”肯定也会受到牵连。

    届时,诸葛亮只需从中斡旋一下。

    诸葛瑾便能引咎辞职,明贬暗升,调回京城去了。

    这也是他们诸葛家的生存法则。

    若不到万不得已,诸葛瑾实不愿行此策。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