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2章 一代新人胜旧人,诸葛丞相上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22章 一代新人胜旧人,诸葛丞相上位 (第2/3页)

用重典之意。”

    他稍作停顿,环视群臣,继续道:

    “今海内初定,人民思安。”

    “当此之时,宜施仁政,使民休养生息。”

    “故治国之道,当因时制宜。”

    “昔孔子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此之谓也。”

    刘备闻言,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笑意。

    他转向一旁监国听政的太子刘禅:

    “太子可听明白了?”

    年轻的刘禅恭敬地回答:

    “儿臣谨听。”

    刘备语重心长地说:

    “李相治国,深知变通之道。”

    “乱世用重典,治世施仁政,此乃通达之见。”

    “汝当谨记,为政者当审时度势,不可拘泥于一法一策。”

    刘禅躬身领命:

    “儿臣定当谨记父皇教诲,认真学习李相治国之道。”

    李翊连忙谦辞:

    “……臣不敢当。”

    “陛下圣明,太子仁孝,此乃天下之福。”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随即下诏:

    “朕思肉刑之议,李卿所言甚合朕意。”

    “肉刑惨酷,断不可复行。”

    “其按李相所奏,凡可轻之死罪,倍其居作之期。”

    “另命廷尉府重订刑律,务求宽严相济,合于时宜。”

    诏书既下,群臣拜服。

    陈群虽未全遂其志,然见李翊之议确实周详,也心悦诚服。

    肉刑之议既罢,刘备又谈下一件事。

    “诸卿,”刘备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陈相仙逝,朕心甚痛。”

    “然国不可一日无相,内阁不可久无首辅。”

    “今日朝会,便议一议这首辅人选。”

    话音甫落,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御史中丞周鲂率先出列:

    “陛下,臣以为李相虽致仕归隐。”

    “然其威望素著,才干超群。”

    “当此国家用人之际,不妨请李相再度出山。”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不少朝臣的附和。

    步骘紧接着奏道:

    “……周御史所言极是。”

    “李相昔年主持朝政,内修政理,外御强敌,方有今日之盛世。”

    “若得李相再度执掌内阁,实为社稷之福。”

    阶下群臣中,多有李翊昔日门生故吏。

    此刻纷纷进言,恳请李翊复出。

    然而,一直静立班列之前的李翊,却缓步出列,深施一礼:

    “……老臣多谢诸君厚爱。”

    “然老臣既已致仕,便当安心养老。”

    “且自古贤者退而不返,方显朝廷人才济济。”

    “这首相之位,老臣断不敢受。”

    刘备微微倾身:

    “子玉既不愿复出,可有人选举荐?”

    李翊从容奏对:

    “陈相临终前,曾与老臣密谈,举荐四人:”

    “庞统庞士元、刘晔刘子扬、徐庶徐元直,及诸葛亮诸葛孔明。”

    “此四人,皆国之栋梁也。”

    话音方落,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太仆出列道:

    “如今朝野之中,以庞士元呼声最高。”

    “其在徐州任上反腐之时,政绩斐然,深得青徐一带民心。”

    董允却道:

    “刘子扬亦是不二人选。”

    “其执掌户部多年,精通财政。”

    “如今国库充盈,多赖其力。”

    刘备静听群臣争论,目光深邃。

    待议论稍歇,他忽然问道:

    “关中战事,近来如何?”

    这一问,看似突兀。

    却让精明的大臣们立即明白了天子心意——

    诸葛亮如今正担任雍凉都督,镇守关中。

    刘琰当即会意,立即奏道:

    “诸葛亮在关中,屡破魏军。”

    “稳固边防,功勋卓著。”

    “臣以为,不妨召其回京,委以首相之任。”

    这一提议,顿时在朝堂上掀起波澜。

    光禄勋邓芝立即附和:“

    诸葛孔明确为不二人选。”

    “其昔日随李相学习政务,深得真传。”

    “后又经多方历练,文武兼备。”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选择。

    谏议大夫便直言不讳:

    “诸葛亮虽有才干,然与李相、陈相比,终究资历尚浅。”

    “首相之位,关系国本,岂可轻授?”

    司隶校尉也道:

    “庞士元、刘子扬皆在建国初时便已入仕,功勋卓著。”

    “诸葛亮虽才,当循序而进。”

    朝堂之上,争论再起。

    刘备静静听着,目光最终落在一直沉默的李翊身上:

    “子玉以为如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凌烟阁功臣第一人身上。

    李翊缓步出列,朗声道:

    “老臣以为,不妨给孔明一个机会。”

    此言一出,满堂皆默。

    李翊继续道:

    “昔年老臣教导孔明时,便知其非池中之物。”

    “这些年来,其在地方、在军中,皆证明才干。”

    “虽年轻,然锐气正盛,正是开拓之才。”

    他微微一顿,环视群臣:

    “况且,万事有陛下掌舵。”

    “有老臣等在旁辅佐。”

    “纵有差池,亦无大碍。”

    刘备闻言,龙颜大悦:

    “子玉此言,正合朕意。”

    “既然如此……”

    “陛下,”

    李翊忽然打断,“老臣尚有一言。”

    “可命庞统、刘晔为次辅,任左右二相。”

    “徐庶仍与太史慈一同掌兵部。”

    “如此既可让诸葛亮施展抱负,又可保朝政平稳。”

    随着鲁肃、荀攸的相继病逝。

    内阁的左右二相位置一直是有空缺的。

    这所以空缺出来,既是需要给权力交接一个缓冲。

    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帮陈登巩固权力。

    如今陈登病逝,内阁的大权位置相继空出。

    这一周全之策,顿时让原本反对的臣子们也心悦诚服。

    不少大臣纷纷表示:

    “若如此安排,臣无异议。”

    刘备见群臣再无反对,遂下诏:

    “即召雍凉都督诸葛亮还京,授内阁首相,总领朝政。”

    “庞统、刘晔为次辅,任左右二相,共参机要。”

    退朝后,刘备独留李翊至后殿。

    春风透过窗棂,吹动殿内的帷幔。

    “子玉今日力排众议,举荐孔明,可是已有全盘考量?”

    刘备问道。

    李翊含笑:

    “孔明之才,胜老臣多矣。”

    “只是资历尚浅,需人扶持。”

    “今有庞统、刘晔为辅,徐庶掌兵,朝政可保无虞。”

    刘备点头称善,忽又道:

    “子玉当真不愿再执掌朝政?”

    李翊微笑摇头:

    “老臣年事已高,当效仿留侯故事,功成身退。”

    “况且,为江山社稷计,当培养新人。”

    “使大汉基业,代有贤才。”

    言外之意,只要诸葛亮干的好。

    李翊会把兵权也交给他。

    到时候,真正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之所以不第一时间交兵权关,还是需要保证权力的正常交接。

    毕竟朝中,现在只有李翊能够镇住群臣。

    同时,李翊也需要对诸葛亮进行考核。

    当诸葛亮能真正完全胜任首相之位时,李翊才会把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交给他。

    即军权交给他。

    ……

    长安都,督府内。

    诸葛亮正与姜维、李严等人研讨伐魏方略。

    案上铺着精心绘制的舆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进军路线。

    “若得朝廷准许,我军可分三路出关。”

    诸葛亮手指舆图,目光炯炯:

    “一路出潼关直取汉中,一路经阳平关袭取巴西,还有一路……”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亲兵捧着一卷黄绫诏书快步而入:

    “都督,朝廷急诏!”

    诸葛亮整了整衣冠,率众将跪接诏书。

    当听到“即召雍凉都督诸葛亮还京”时,堂内众将无不愕然。

    姜维第一个按捺不住:

    “都督!伐魏大计正在紧要关头,朝廷为何此时召您回京?”

    关中众人,此时都翘首以盼着朝廷批准他们伐魏灭蜀的提议。

    没想到等来却不是允许出兵的命令,而是召雍凉大都督诸葛亮回京的诏命。

    李严也皱眉道:

    “莫非朝中有人忌惮都督功高,故意在此时……”

    诸葛亮抬手止住众将议论,缓缓卷起诏书,目光深邃:

    “既是朝廷诏令,我等自当遵从。”

    他转向一直静坐一旁的陆逊:

    “伯言,你如何看待此事?”

    陆逊轻抚长须,微微一笑:

    “都督,此乃喜事啊。”

    见众人不解,陆逊徐徐道来:

    “如今天子病重,陈相新丧,李相虽德高望重,却已半隐于朝。”

    “此时急召都督回京,若非为继任首相,何必如此匆忙?”

    堂内顿时一片寂静。

    诸葛亮摇头叹息:

    “我在关中虽有些许政绩,然与李相、陈相比,犹如萤火之于皓月。”

    “首相之位,如何敢当?”

    “……都督过谦了。”陆

    逊正色道,“公在交州、荆州、关中,政绩有目共睹。”

    “况且……”

    他压低声音,“既然朝廷已有决断,想必李相也已首肯此事。”

    “你若不归,反倒显得怯懦了。”

    诸葛亮默然良久,终于点头:

    “伯言所言极是。”

    姜维在旁侧问道:

    “都督若去,关中军政如何是好?”

    “伐魏大计岂不半途而废?”

    诸葛亮沉吟道:

    “我会上表朝廷,举荐伯言暂代关中军政。”

    “你等务必尽心辅佐,不可懈怠。”

    三日后,启程之时将至。

    诸葛亮轻装简从,只带了十余亲随。

    然而当他走出都督府时,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从都督府到长安城门,道路两旁站满了百姓。

    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