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9章 李相三兴大汉,陈相灭吴有功,若孔明欲接任,当有灭魏之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419章 李相三兴大汉,陈相灭吴有功,若孔明欲接任,当有灭魏之功 (第1/3页)

    渭水之滨,秋风送爽。

    金黄的麦浪在阳光下翻滚。

    诸葛亮站在高处,远眺这片丰饶的土地。

    身后是整齐列队的齐汉将士。

    “都督,魏军已退三十里。”

    “司马昭自被末将击破以后,已逃遁去了汉中。”

    “忙于整顿军务,并无暇顾及此地。”

    姜维上前禀报。

    诸葛亮微微点头,羽扇轻摇:

    “传令三军,收麦迁民,不得有误。”

    “切记,对待百姓须以仁德,若有强取豪夺者,军法处置!”

    “遵命!”

    众将领命而去。

    不多时,

    渭滨各处麦田里,齐军将士手持镰刀,协助百姓收割。

    起初,当地百姓见军队到来,纷纷躲避,门窗紧闭。

    但见汉军纪律严明,不仅不抢粮夺物。

    反而帮助老弱收割,渐渐放下心来。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田埂上。

    望着忙碌的汉军将士,眼中满是疑惑。

    诸葛亮见状,亲自上前搀扶老者:

    “老丈不必惊慌,我乃大汉雍凉都督诸葛亮。”

    “特来助百姓收割,迁往关中安居。”

    老者闻言,激动得胡须颤抖:

    “莫非真是诸葛孔明先生乎?”

    “老朽有生之年,竟得见王师!”

    “幸甚至哉!”

    诸葛亮温和笑道:

    “老丈高寿?在此居住多久了?”

    “老朽今年七十有三,自建安年间便居于此地,历经战乱,几度易主。”

    老者叹息道,“魏军课税沉重,十税其七,百姓苦不堪言。”

    “若非家业在此,早已东逃矣!”

    这时,

    越来越多的百姓围拢过来,纷纷诉说蜀魏统治下的苦难。

    一中年农夫跪地哭诉:

    “都督有所不知,去岁天旱,收成本就不好。”

    “魏官仍强征军粮,我家小儿险些饿死啊!”

    一妇人抱着孩童,泪眼婆娑:

    “夫君被强征入伍,至今音讯全无,留下我母子二人艰难度日。”

    诸葛亮听罢,神色凝重,对众百姓道:

    “亮奉大汉皇帝之命,特来解救诸位。”

    “今迁往关中,每户发给谷种、农具,三年免赋。”

    “、之后十五税一,永为定制!”

    百姓闻言,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跪拜:

    “都督仁德!王师万岁!”

    当下,

    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诸葛亮命人重赏年长者,分发种子粮种,渭滨一带欢声雷动。

    半月后,

    关中大地迎来了一批新居民。

    诸葛亮亲自规划安置事宜,命将士帮助百姓修建房屋。

    “都督,此处地势较低,雨季易涝。”

    “不如将民居建于高处。

    ”李严指着地形图,向诸葛亮建议道。

    诸葛亮赞许地点头:

    “……正方所言极是。”

    “、此外,水利工程乃关中命脉,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

    李严躬身领命:

    “严必竭尽全力,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天府之国。”

    在诸葛亮的精心组织下,关中大地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汉军将士与百姓同心协力,修建房屋,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一日,

    诸葛亮巡视至新开垦的田地,见一老农正教导年轻人耕作技巧,便驻足观看。

    老农见都督到来,急忙行礼。

    诸葛亮扶起老人,笑问:

    “老丈觉得关中土地如何?”

    老农激动道:

    “禀都督,关中土地肥沃,远胜渭滨。”

    “更兼李大人主持修建的水渠,引水灌溉极为便利,来年必是大丰收!”

    正说着,

    一群孩童欢笑着从田埂跑过,手中拿着汉军将士赠送的麦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诸葛亮欣慰地点点头,对随行的姜维等人道:

    “民为邦本,本国邦宁。”

    “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姜维深有所感:

    “都督仁政,百姓归心。”

    “假以时日,西蜀必望风而归。”

    三个月后,关中气象一新。

    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新房林立。

    田亩整齐,水渠纵横。

    百姓安居乐业,市场日渐繁荣。

    这一日,

    诸葛亮召集众将及新任地方官员,在新建的议事厅中议事。

    李严率先禀报水利工程进展:

    “都督,主要干渠已修建完毕,可灌溉良田万顷。”

    “明年若风调雨顺,关中粮食自给有余,还可支援西域都护府。”

    诸葛亮满意地点头,又问民生情况。

    新任关中太守禀报:

    “现已安置百姓三万七千余人,开垦田地五万余亩。”

    “每户皆有安居之所,入冬前可全部安置妥当。”

    此时,

    几位乡老代表百姓前来求见,献上新收获的粮食和百姓联名感谢书。

    一位乡老激动地说:

    “都督仁德,使我等重见天日。”

    “关中百姓愿世世代代为大汉子民,永不相负!”

    诸葛亮接过感谢书,对众人道:

    “此乃大汉皇帝恩德,亮不过奉旨行事。”

    “望诸位勤勉耕作,共建家园。”

    当晚,

    诸葛亮独坐帐中,写下《渭滨迁民记》,详录此次迁民安置的经验。

    他知统一大业非一日之功,唯有深根固本,方能持久。

    月光如水,洒在关中大地上。

    这片曾经战乱频仍的土地,终于迎来了一丝和平的曙光。

    诸葛亮站在窗前,远望星空,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深思。

    “都督,夜已深了。”

    侍卫轻声提醒。

    诸葛亮淡淡道:

    “百姓得以安居,将士血汗没有白流。”

    “然天下未定,我等任重道远。”

    渭水依旧东流,而两岸的命运,却因这位仁德都督的用心,正在悄然改变。

    关中安置方毕,

    诸葛亮便马不停蹄,着手处理陇西各族杂处之事。

    这一日,他特召姜维至帐中议事。

    “伯约,汝生在天水,必知羌汉杂处之弊。”

    “近日有羌族首领来诉,言汉官强征羌人牛羊。”

    “不知可有此事否?”

    诸葛亮神色凝重,将一卷诉状递与姜维。

    姜维览毕,长叹一声:

    “……都督明察。”

    “自永初以来,羌乱频仍,究其根源,实乃地方官吏贪暴所致。”

    “维年少时,曾见汉官强夺羌女为妾,激起羌人血洗县衙之祸。”

    诸葛亮颔首道:

    “昔年读《永和羌乱志》,记载‘郡县苛敛,羌人卖儿贴妇’,令人扼腕。”

    “李相爷尝言:压迫愈甚,反抗愈烈。”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治理边疆,当以怀柔为本。”

    姜维肃然起敬,赞叹道:

    “相爷的确远见。”

    “然羌人居于深山,习性彪悍,如何使之归心?”

    诸葛亮展开陇西地图,指点的道:

    “吾观羌汉之隙,多在三点:”

    “其一,汉官苛税。”

    “其二,汉民夺其牧场。”

    “其三,文化不通,相互猜忌。”

    正议论间,侍卫来报:

    “羌族首领俄何烧戈率众求见。”

    诸葛亮命请之入。

    须臾,

    但见一位身着豹皮、头插雉羽的羌族大汉昂然而入。

    身后还跟着几名羌人,抬着羔羊、青稞等礼物。

    “都督仁德之名远播四海,羌人愿意归顺大汉!”

    俄何烧戈行羌族大礼,声如洪钟。

    诸葛亮亲自扶起,温言道:

    “……首领请起。”

    “大汉定当以诚相待,绝不负羌人之心。”

    俄何烧戈却忽然跪地泣诉:

    “然近日有汉官强征我族牛羊千头,又夺羌女三人。”

    “若都督不能主持公道,羌人唯有再遁深山。”

    诸葛亮勃然变色,立即召来相关官吏对质。

    查实后,

    当即将贪官革职查办,并命其加倍赔偿羌人损失。

    事后,诸葛亮对姜维道:

    “法不行则令不止。”

    “吾欲立《护羌令》,汝可愿助我草拟?”

    姜维拱手:

    “维万死不辞!”

    经半月筹划,《护羌令》终于颁布。

    主要内容有:

    一、禁止汉官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