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司马懿饮恨长辞五丈原,假李翊吓退百万虎狼兵 (第3/3页)
“推我去高处,我要看看渭滨全营。”
车驾缓缓行至军营最高处。
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渭水防线。
远处,汉军大营的炊烟依稀可见。
近处,魏军大营延绵数里,旌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忽然,一群将领从下方走来。
见到司马懿,齐齐跪拜。
“丞相!”
为首的老将声音哽咽,“我军在渭滨已驻守多年,屡战屡败,士气低迷。”
“今丞相病重,军心涣散。”
“恳请丞相为大局计,下令退兵回成都休整!”
话音刚落,
周围不知何时已聚集了数百将士,纷纷跪下高呼:
“恳请丞相退兵!”
司马昭怒斥:
“大胆!谁敢动摇军心?”
司马懿却抬手制止了儿子。
他望着下方黑压压的人群,眼中闪过一丝悲凉。
这些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士。
如今个个面带疲惫,眼中已无战意。
而这,都是战之过。
毕竟仗要是越打越赢,那大伙儿怎么都能够撑一撑。
可仗越打越输,大家当然便撑不住了。
“昭儿,士载。”
司马懿声音微弱,“看到了吗?军心已失。”
“我司马懿此生复仇无望了。”
他仰天长叹道:
“再不能为国家讨贼,为家族复仇了。”
“……莫非此乃天命乎?”
就在此时,
原本阴沉的天空突然雷电交加,瓢泼大雨倾盆而下。
雨水打湿了司马懿的衣袍,顺着他苍老的面颊滑落。
司马懿突然挣扎着从四轮车上站起,推开想要为他遮雨的司马昭。
他仰面朝天,任凭雨水冲刷,声音嘶哑却充满不甘: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这一声质问,仿佛用尽了他毕生力气。
话音未落,
司马懿身体一晃,直直向后倒去。
“父亲!”
司马昭急忙上前抱住。
邓艾也冲上前来。
只见司马懿双目圆睁,气息已绝。
但眼中仍凝固着不甘与愤恨。
“丞相?”
邓艾轻声呼唤,见司马懿毫无反应。
这才意识到这位在蜀中叱咤风云的丞相已经离世。
司马昭抱着父亲遗体,在暴雨中放声痛哭。
邓艾跪在一旁,泪水与雨水混在一起。
他伸手轻轻抚过司马懿的眼睑,然而那双眼睛却始终无法完全闭合。
仿佛仍在注视着这个他未能征服的世界。
“父亲死不瞑目啊……”司马昭哽咽道。
邓艾沉痛回应:
“丞相心中有未竟之志,自然难以闭目。”
“然二公子当振作,丞相虽去,遗志犹存。”
暴雨持续不断,渭水波涛汹涌。
司马昭在邓艾的协助下,将司马懿遗体小心安置回四轮车。
将士们闻讯纷纷围拢过来,跪在雨中。
为这位复杂而强大的统帅送行。
司马昭擦干眼泪,挺直腰板,对邓艾道:
“士载,传令全军,秘不发丧。”
“待我们安全返回成都,再行公布。”
邓艾领命,眼中闪过一丝敬佩。
司马昭在巨大悲痛中仍能保持冷静,确有司马懿之风。
秋雨中的渭水大营,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正悄然开启。
司马懿虽死,但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将深刻影响这片土地的命运。
而他那未竟的野心与仇恨,也将由他的子孙继续背负。
……
渭水之畔,秋意已深。
司马昭与邓艾率领魏军徐徐撤退,军中笼罩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压抑。
尽管司马懿死讯尚未公开,但将士们似乎已从这异常的行军中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士载,你说齐军会追来吗?”
司马昭骑在马上,望着绵延不绝的行军队伍,眉头紧锁。
邓艾沉吟片刻:
“诸葛亮用兵谨慎,按理不会轻易追击。”
“然齐军中姜维、夏侯霸等少壮派将领求战心切,恐会力劝出兵。”
司马昭点头:
“父亲临终前亦有此虑,故设下三道伏兵。”
“若齐军来追,必教其有来无回。”
邓艾亦忍不住叹道:
“丞相神机妙算,虽死犹生。”
二人正言间,后方忽然尘土飞扬,一骑快马奔至。
探马滚鞍下马,急报:
“将军,齐军已出营。”
“约五千骑兵,正向我军追来!”
司马昭与邓艾相视一眼,既有忧虑,又有一丝释然——
司马懿的预料再次应验。
三日前,汉军大营中。
诸葛亮夜观天象,见一将星陨落,已知司马懿死讯。
姜维欣喜进言:
“大都督,天象显示司马懿已死,魏军士气低落,此乃天赐良机!”
“维愿领精兵追击,必可大破魏军!”
夏侯霸亦激动请战:
“末将熟悉魏军布阵,愿为前锋!”
“司马氏屠我宗族,此仇不共戴天!”
帐中众将纷纷请战,唯有诸葛亮羽扇轻摇,面色平静:
“朝廷旨意,令我军坚守渭滨,今魏军自退。”
“战略已成,何必再追?”
关兴急道:
“都督!魏军新丧主帅,军心不稳。”
“如此良机,千载难逢啊!”
张苞也道:
“将士们憋闷已久,皆欲一战!”
诸葛亮微笑看向一直沉默的陆逊:
“伯言以为如何?”
陆逊轻抚短须,缓缓道:
“司马懿虽死,然其并非等闲之辈,岂能不防追击?”
“昭、艾二人,皆非庸才,恐有埋伏。”
诸葛亮点头:
“伯言所见,正合我意。”
然而众将仍不甘心,诸葛亮沉吟良久,忽道:
“既然诸位求战心切,亮有一计,或可破敌。”
他命亲兵取来一物,以锦布覆盖。
当布揭开时,帐中一片惊呼——
那竟是一尊李翊的木雕像。
雕得栩栩如生,连眉宇间的威严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解释说,这是黄月英帮他雕刻的
姜维惊讶问道:
“李相爷日理万机,怎会有暇让师娘雕像?”
诸葛亮笑道:
“贱内黄氏,昔年在宴会上见过李相爷一面,凭记忆雕刻而成。”
众人听罢,皆心生感慨。
这位黄夫人看来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仅只见过一面,便能凭借记忆雕出一个如此栩栩如生的李相爷。
陆逊眼中闪过明悟之色:
“大都督莫非欲以此像惊扰魏军?”
“正是。”
诸葛亮羽扇轻点木偶,“李相爷威震天下,魏军畏之如虎。”
“今司马懿新丧,魏军心神不宁。”
“若见李相爷‘亲临’,必以为我军有奇兵,阵脚自乱。”
众将闻言,皆大喜。
诸葛亮遂命姜维为主将,夏侯霸、关兴、张苞为副。
率五千精兵,携木偶追击魏军。
魏延也想请命追击,但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
诸葛亮专门挑的,都是些青年才俊。
他们的父亲在朝中大多有权有势,这种立功的好机会自然优先给他们。
而姜维作为自己亲传的弟子,当心腹来培养的,自然要给他一个“镀金”的好机会。
至于魏延的请命,诸葛亮直接视而不见。
这位中生代将领,不上不下,老1.5。
就让他闲着吧。
临行前,诸葛亮又特意嘱咐:
“此计只可惊敌,不可久战。”
“若魏军乱,追击三十里即止,勿中埋伏。”
魏军撤退途中,司马昭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三道伏兵分别由邓艾、张顗、王平率领,只等汉军追来。
“报——齐军已至十里外!”
探马飞报。
司马昭冷笑:
“传令各军,依计行事。”
然而当汉军出现在视野中时,魏军前锋却出现了一阵骚动。
只见汉军阵前,一员大将骑白马,着紫袍,面容威严——
正是威震天下的李相爷!
“李……李翊怎会在此?”
魏军士兵惊恐万分,交头接耳。
虽然隔得远,看不真切。
但那“李”字大旗,以及如此排面,必是李相爷无疑!
夏侯霸趁机高呼:
“李相爷亲征,魏军还不速降!”
姜维命士兵高举木偶,在阳光照射下更显逼真。
魏军见状,军心大乱,
原本严整的阵型开始动摇。
司马昭在后方见状大怒:
“荒谬!李翊在洛阳理政,怎会突然至此?”
“此必是诸葛亮的诡计!”
然而普通士兵不明就里,见“李翊”亲临,皆以为中了埋伏。
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
邓艾布置的第一道伏兵尚未出击便已自乱阵脚。
姜维见机下令冲锋,汉军如猛虎下山,直冲魏军本阵。
夏侯霸更是奋勇当先,直取司马昭帅旗。
“保护公子!”
邓艾急率亲兵救援,然而军心已散,难以组织有效抵抗。
司马昭见大势已去,只得下令撤退。
魏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汉军追击三十里,斩获无数,大胜而归。
当晚,汉军大营中欢庆胜利。
姜维举杯向诸葛亮敬酒:
“大都督神机妙算,一尊木偶竟胜十万兵!”
诸葛亮却无喜色,轻叹道:
“此计虽成,然司马昭、邓艾必已识破。”
“日后再用,恐难奏效。”
陆逊点头:
“司马懿虽死,邓艾却已得其真传。”
“魏军虽败,但仍有底蕴在。”
果然,魏军撤退至安全地带后,司马昭立即重整军队。
斩杀了数名临阵脱逃的将领,军纪为之一肃。
邓艾劝慰道:
“公子不必过于自责,诸葛亮诡计多端,非常人可测。”
司马昭遥望蜀军方向,目光坚定:
“父亲之志,我必继承。”
“今日之败,他日必百倍奉还!”
渭水之战虽已结束,但两国之争却远未终结。
诸葛亮的木偶计虽取得一时之胜,却也激起了司马昭更深的复仇之心。乱
世中的智谋较量,才刚刚进入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