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7章 我见李相多智而近妖,料见孔明应如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17章 我见李相多智而近妖,料见孔明应如是 (第2/3页)



    司马师沉吟片刻,果断下令:

    “速派快马探明虚实,若确无大队伏兵,再遣邓将军率精锐骑兵五千前往救援。”

    “以鸣金为号,击退即回,不可远追!”

    “昭弟,你与我紧守大营各门,防止齐军主力趁乱来袭!”

    他望向帐外冲天火光,拳头紧握。

    指甲几乎掐入肉中,恨声道:

    “诸葛村夫……此仇来日必报!”

    司马昭虽有不甘,但见兄长决策果断,只得领命,咬牙切齿道:

    “待父亲痊愈,定要叫齐贼血债血偿!”

    待到邓艾率援军赶到渭滨,只见着满地狼藉。

    麦田已成焦土,粮囤余烬未熄。

    侥幸未焚的粮袋也被劫掠一空。

    姜维、魏延早已带着抢掠的麦粮,安全撤回汉营。

    邓艾只能收拢残兵,扑灭余火,悻悻而返。

    消息传回,司马师沉默良久,对司马昭叹道:

    “粮草被焚,军心愈摇。”

    “诸葛亮此计,狠辣异常。”

    “眼下重中之重,是父亲病情与营寨安危。”

    他望向丞相寝帐方向,眼中满是忧虑。

    魏军大营中,

    司马师与司马昭对坐帐内,案上军报皱如枯叶。

    前者以拳抵额,后者紧攥腰间剑柄,帐外秋风卷旗之声如呜咽。

    “半月粮秣尽付东流,纵使父亲宽厚,我等何颜返成都?”

    司马师声沉似铁。

    昨日汉军轻骑突袭粮道,火矢如蝗,千车粟米化作焦土。

    两匹小马此时虽已掌大权,却少历战阵。

    面对经过数年淬炼,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便显得相当稚嫩。

    正焦虑间,

    忽闻马蹄裂地,探马跌入帐中:

    “报!汉军粮草尽囤于上方谷,守军不过三千!”

    司马昭骤起,眸中燃起异光:

    “此天赐良机!若夺此粮,可解燃眉之急!”

    话音未落,帐帘掀动,邓艾疾步而入:

    “不可!诸葛亮用兵如鬼,焉能露此破绽?”

    “此必是其诱敌之计,两位公子切不可中计!”

    他指向羊皮地图,有条不紊,认真地分析道:

    “上方谷形如布袋,入口险窄。”

    “若中埋伏,全军休矣!”

    “吾岂不知险?”

    司马昭咬着牙,恨恨道:

    “然军中存粮吃紧,不赌此局,难道要将士们啖土充饥?”

    兄弟对视片刻,司马师长叹:

    “邓将军留守大营,若我二人日落未归,即刻退守祁山。”

    邓艾欲再谏,见司马昭已披甲执戟,只得领命。

    上方谷隐于崇山间,雾霭缭绕如巨兽吞吐。

    魏军轻骑衔枚疾进,谷口果然仅有零星哨岗。

    司马昭一马当先冲入谷中,见百余粮囤如山耸立,顿时大笑:

    “诸葛村夫亦有失算时!”

    忽闻山顶鼓声震天,一面“陆”字大旗迎风展开。

    “汉征西长史陆伯言在此!”

    “司马小儿,汝中吾之计矣”

    清喝声里,谷顶火箭如暴雨倾泻。

    干燥的粮囤遇火即燃,霎时谷底化作洪炉。

    司马师急令退兵,却见来路已被滚木礌石封死。

    烈火借风势蔓延,魏卒铠甲烫如烙铁。

    战马惊嘶人立,相互践踏者不计其数。

    浓烟中,司马昭见兄长须发焦卷,嘶声道:

    “吾害兄至此!”

    司马师却劈手夺过副将水囊泼湿战袍,反手将弟弟推至岩隙:

    “谷壁有藤蔓可攀,汝速走!”

    话音未落,一支流箭贯穿其肩胛。

    烈焰舔舐着垂死者的哀嚎。

    谷底渭水支流竟沸腾如汤,无数魏兵跳入河中,顷刻皮开肉绽。

    司马昭蜷身石缝,眼见兄长以断枪撑地,独守三丈窄道。

    火舌卷过处,司马师回首厉喝:

    “告知父亲,司马家血脉不可绝于此!”

    忽有惊雷炸裂,豆大雨珠砸落火海。

    原来,这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阔。

    两边高,中部低。

    此中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

    一旦谷内起火,气温便开始升高,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

    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从而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

    因此便会出现狂风大作的现象。

    同时,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

    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

    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

    从而加速了汽的凝聚。

    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

    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

    幸存魏卒方欲欢呼,却听破空声尖啸而至——

    雨水未熄之火场中,铁蒺藜遍地翻滚,诸葛连弩机括声如蝗群振翅。

    原来孔明早算定天时,伏弩手隐于高处岩洞,专射逃生之路。

    望着刚刚脱离火海的魏军,又被连弩、铁蒺藜补刀。

    陆逊来到诸葛亮跟前,忍不住感慨道:

    “人只道李子玉多智而近妖,不成想大都督里也懂得天时。”

    “早料定今日会有一场大雨,遂提前布了连弩、铁蒺藜。”

    “逊佩服之至。”

    陆逊由衷地感叹,对诸葛亮的这一番部署十分敬佩。

    作为东吴著名的“纵火犯”,他与诸葛亮一起设计了这场上方谷的大火。

    只是若按照陆逊的筹谋,一旦魏军中计,误入了上方谷。

    那一把大火肯定能将他们尽数烧死。

    但岂会想到会有一场天降大雨而落?

    “此亦相爷所教也。”

    诸葛亮如实回答道。

    若按照从前,诸葛亮肯定也不会在意上方谷会受天气影响。

    但诸葛亮可是亲身经历了赤壁之战的,

    他亲眼目睹了李翊当年是如何“借东风”的。

    为此,李翊还专门写了地理著作,阐述了地理环境可能造成的天气影响。

    当时李翊叮嘱诸葛亮,要仔细专研这门学科。

    诸葛亮记在心里,从未忘怀。

    即便身在交州之时,亦常常研读。

    故在上方谷设计之后,便预料到了点火之后可能引发大雨。

    于是提前布置了铁蒺藜与连弩,进行收割补刀。

    未曾想,果真印证了自己的猜想。

    现在看来,当初铭记相爷的教诲是对的。

    诸葛亮暗自庆幸。

    此时,司马师已身中数箭。

    仍兀自挥剑格挡流矢,终是力竭跪地。

    司马昭含泪攀藤时,最后所见是兄长浴血一笑。

    继而返身冲入箭雨,以身躯阻住追兵去路。

    残月升时,

    司马昭伏于邓艾援军马背,回首望去。

    上方谷仍有余火明灭,似兄长不瞑之目。

    邓艾叹道:

    “诸葛亮陆逊联手,竟连天雨亦算作杀招。”

    忽觉背襟湿热,原是司马昭咬碎银牙,血泪俱下:

    “今日之仇,他日必以刘氏江山为祭!”

    谷风送来焦臭,混着崖顶汉军隐约的凯歌。

    这场大火烧尽的何止万石粮草,更将魏国的野心,炼成了灰烬。

    且说司马昭浑身焦黑,甲胄破碎,单骑踉跄逃回魏军大营。

    及至中军帐前,终是气力不支,滚鞍落马。

    左右慌忙搀扶,只见他目眦尽裂,喉中嗬嗬有声。

    唯喉咙反复嘶鸣:

    “上方谷……兄长……火……”

    语未竟,人已昏厥。

    帐内,司马懿卧于榻上。

    连日忧愤交加,兼之风寒入体,竟一病不起。

    恍惚间,闻得帐外喧哗。

    乃强撑起身,正见亲兵抬着人事不省的司马昭入内。

    老丞相心头骤紧,环视四周。

    不见了长子身影,一股寒意自脊背升起。

    “子……子上?”

    司马懿声音沙哑,以指叩榻,“汝兄何在?”

    司马昭被冷水泼醒,见父亲枯槁面容,顿时如万箭穿心。

    他匍匐至榻前,以头抢地,泣血悲鸣:

    “父亲!儿罪该万死!”

    “上方谷中伏,大哥为护我突围……身陷火海。”

    “万箭攒身……竟……竟殉国了!”

    言罢,伏地痛哭不能自已。

    司马懿闻言,如遭雷击。

    他怔怔望着帐顶,浑浊老泪纵横而下,喃喃道:

    “师儿!师儿!”

    “吾家千里驹也……”

    忽觉喉头腥甜,猛地探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