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5章 刘备抱孙子,身为帝王就得舍弃人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415章 刘备抱孙子,身为帝王就得舍弃人伦 (第1/3页)

    却说李翊离了东宫,但也并未着急回府。

    而是轻车简从,马不停蹄地夜访首相陈登府邸。

    陈登正在书房批阅公文,见李翊夤夜来访。

    心知必有要事,忙屏退左右。

    “……子玉深夜造访,所为何事?”

    陈登奉茶问道。

    李翊神色凝重:

    “元龙兄,日前入宫探视,见陛下咳血不止。”

    “华佗言……陛下之疾,恐非药石可愈。”

    “哦?竟如此严重?”

    “只是为何一点征兆也没有,就仿佛是突然染疾似的?”

    “正因没有征兆,才令人担忧,毕竟陛下今岁已六十五之高龄矣。”

    “臣辈自当祈愿陛下洪福齐天,但身为臣子,也不能不替江山社稷考虑。”

    李翊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

    “华大夫已经说了,陛下其实并没有病。”

    “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加上年轻时征战四方,有伤病隐患。”

    “到了晚年便一并发作,使得器官衰竭。”

    “……唉,眼下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陈登手中茶盏微微一颤:

    “竟至如此地步?”

    “前日朝见,陛下虽显疲态,可尚能理政。”

    “此正是吾所忧也。”

    李翊压低声音,“陛下强撑病体,不欲人知。”

    “然太子年少,若有不测,恐生变乱。”

    “当早作准备。”

    陈登沉吟道:

    “子玉之意是?”

    “当立即敕令各地藩王,严守封地,无诏不得擅离。”

    李翊目光锐利,“尤以吴王刘永、越王刘理为要。”

    “此二人皆陛下亲子,封地富庶。”

    “若生异心,祸不可测。”

    陈登颔首:

    “善!吾明日便以内阁名义发文。”

    李翊按住陈登手臂:

    “事不宜迟,今夜就办。”

    “用首相的青玉令,直接对地方下达命令,八百里加急发出。”

    陈登眉梢一扬,微一沉吟,肃然道:

    “好罢,子玉思虑周全。”

    当即唤来书吏,拟写敕令:

    “奉内阁钧旨:各藩王宜恪守封疆,勤政安民。”

    “无朝廷明诏,不得擅离封地。”

    “违者以谋逆论处。”

    敕令拟毕,陈登取出首相专属的青玉令,郑重钤盖。

    随即唤来心腹,分三路发出:

    一路往东南至吴越,一路往西南至荆益,一路往东至齐鲁。

    虽然历史上的刘备只有封禅永理四子。

    但本位面刘备由于早早称帝,加上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广纳妃子。

    故除上述四子外,另有三名幼子。

    分别是四子刘泽,取恩泽之意。

    封淮阳王,都陈县,取豫州富庶之地。

    五子刘润,取润泽天下之意。

    封琅邪王,都开阳,取山东文化望地。

    同时,“润”同水。

    琅邪临海,汉朝宗师正应于此。

    六子刘祐,取神佑汉室之意。

    封长沙王,取荆州南境,示疆域之广。

    此三子虽也都是一地封王,但他们年岁都比较小。

    而且并没有展示出太强的能力,以及雄心。

    所以一直没能引起李翊太大关注。

    最先接到敕令的是淮阳王刘泽。

    这位年仅十六的小王爷正在园中斗蟋蟀。

    见敕令到来,忙整衣接旨。

    听罢敕令,刘泽笑对国相道:

    “孤本就不耐烦那些朝会礼仪,在封地逍遥快活岂不更好?”

    “回奏朝廷:臣泽谨遵钧旨,必当恪守封疆。”

    同日,琅琊王刘润正在海边观潮。

    接到敕令后,这位醉心诗词的王爷挥毫作赋:

    “臣本布衣客,逍遥东海滨。”

    “圣恩许守土,敢不竭忠忱?”

    遂欣然接诏。

    长沙王刘祐接到敕令时,正在田间与老农话桑麻。

    闻言即道:

    “……朝廷真是多虑了。”

    “吾在这湘楚之地,与民同乐,岂不快哉?”

    “劳回禀首相:臣祐领旨,必不负圣恩。”

    消息传回洛阳,陈登略松一口气:

    “诸小王皆安守本分,实乃国家之幸。”

    李翊却眉头紧锁:

    “今诸小王虽无异心,然吴越二王……恐非易与。”

    “尤以吴王刘永,听说最近与海外番国贸易频繁。”

    “其志不小。”

    陈登打趣笑道:

    “你这人也真是怪,明明是你放开海外贸易,鼓励沿海郡县对外贸易的。”

    “如今却又不满其对外通商。”

    李翊说道:

    “对外出口贸易,我自是不反对。”

    “因为普通之下,没有人做生意能赢过中土。”

    “只是有地方官向我汇报,说吴王有对外出口走私铁器、精盐、糖霜等战略物资。”

    “我担心会酿成海患。”

    嗯……

    陈登微微颔首,正色道:

    “这事儿下面的人也跟我说了。”

    “只是子玉你不会不知道,有句话叫做天高皇帝远。”

    “莫说他是一个藩王,便是许多地方官,对中央都是阳奉阴违。”

    “这事儿除非下重手,否则一时半会儿还真不好查办。”

    李翊点了点头,负手说道:

    “我知道,只是现在是多事之秋。”

    “孔明也两次上表,跟我说魏国国力日渐消耗。”

    “或许离灭魏之日已经不远了,但现在稳固中央政局才是重中之重。”

    陈登叹道:

    “但愿陛下能挺过这一关吧。”

    “否则……”

    二人对视一眼,俱各无言。

    窗外秋风呜咽,仿佛预告着多事之秋的到来。

    李翊临走前又道:

    “还需密令各州刺使,密切监视藩王动向,尤以吴地为要。”

    “若有异动,八百里加急来报。”

    陈登颔首:

    “……吾这就去办。”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策。”

    ……

    江南,吴王府内。

    刘永手持朝廷敕令,面色阴晴不定。

    他猛地将敕令掷于案上,对诸葛瑾道:

    “……子瑜,朝廷此举何意?”

    “无诏不得离封地?莫非将孤视作囚徒不成?”

    诸葛瑾拾起敕令,细细阅罢,沉吟道:

    “……殿下息怒。”

    “依臣之见,朝中恐有变故。”

    “若非非常之时,断不会三令五申,反复强调。”

    “行如此非常之策。”

    刘永焦躁地在原地来回踱步:

    “莫非父皇……”

    话到嘴边又咽下,改口道:

    “孤该如何应对?”

    诸葛瑾躬身道:

    “朝廷既以内阁名义发文,便是国家政令。”

    “为今之计,当谨守臣节,静观其变。”

    刘永勃然作色:

    “难道就这般束手待毙?”

    “孤也是父皇的亲儿子,难道父皇身体有恙。”

    “我这当儿子的还能不去看望不成?”

    话音未落,

    忽见长史匆匆入报:

    “殿下!广陵急报——”

    “张辽率青徐军五万人,已进驻丹徒口!”

    刘永闻言,大惊失色:

    “张辽?他乃青徐都督,岂可擅离防区?”

    “还敢调兵进驻丹徒口?”

    “此与谋反何异!”

    “谁给他的胆子,敢这样做!”

    刘永怒不可遏,丹徒是吴国北面一个重要的港口。

    外州率兵进驻,无疑是在肆意践踏他的国家主权。

    这当然令刘永怒火中烧,觉得这是张辽故意在挑衅自己。

    长史颤声道:

    “张将军声称……声称他是奉大司马大将军李翊之命。”

    “负责巡防江防,维护长江口稳定。”

    殿内,顿时死寂。

    李翊节制天下兵马,他当然有权力调动各军区兵马。

    诸葛瑾长叹一声:

    “……果然如此。”

    “李子玉此举,看来是要防殿下轻举妄动。”

    “一旦殿下敢妄动,丹徒的青徐军便会直接动手。”

    “放肆!”

    刘永勃然变色,拍案大喝:

    “孤乃圣上亲子,他张辽敢!”

    “张辽或许不敢,可他背后有李翊撑腰。”

    “殿下,您是了解李翊性格的。”

    诸葛瑾面色阴沉,小声提醒刘永。

    刘永跌坐席上,面色苍白。

    他当然了解李翊的为人。

    这可是父皇都要敬他三分的人物。

    连太子都怕他,何况是一个庶出的藩王呢?

    “张辽乃世之名将,其麾下青徐军更是百战精锐。”

    “孤在吴国不过三载,兵马未精,若与之战,绝无胜算。”

    诸葛瑾低声道:

    “……殿下明鉴。张”

    “辽既敢陈兵丹徒,必得朝廷授意。”

    “若殿下违令,恐授人以柄。”

    刘永咬着牙,恨恨道:

    “道理孤都明白,只是这未免……”

    “未免欺人太甚!莫非当真以为孤是纸糊的,以为孤好欺否?”

    “非也。”

    诸葛瑾冷静分析:

    “正因殿下乃陛下亲子,封地富庶,李相方格外谨慎。”

    “今陈兵丹徒,实为警示。”

    此时,又有探马来报:

    “张将军在丹徒操练水师,战船蔽江,旌旗耀目。”

    “据丹徒守军说,张辽在下个月还有和江南都督黄忠,在长江口进行联合军演。”

    方站起身的刘永,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再次跌坐在地。

    不止张辽调军来了,就连黄忠的荆州水军都调过来了?

    这下刘永是真不敢乱动了。

    刘永走到窗前,远眺长江方向,仿佛已看见战船云集的景象。

    他沉默良久,终于颓然道:

    “传孤命令:各营严守防区,无孤手令,不得妄动。”

    “另……回奏朝廷,就说臣永谨遵钧旨,必当恪守封疆。”

    诸葛瑾躬身:

    “……殿下英明。”

    “非常之时,正当以静制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