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3章 司马懿六出祁山,曹魏天命将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13章 司马懿六出祁山,曹魏天命将尽 (第2/3页)



    “大王乃先王之子,继统大业……”

    曹叡苦笑摇头:

    “这天下人都知道,孤这王位是自授的。”

    “汉室虽衰,余威犹在。”

    “齐汉刘备自称帝胄,天下人人心向之。”

    “我等唯有继续打着‘伐灭伪汉’的旗号,方能维持统治的正统性。”

    “若停止北伐,便是自认僭越,失了讨贼的大义名分。”

    三国都有自己的立国之道。

    历史上的曹魏,打着的旗号就是“汉室衰微,刘氏失德”,所以曹氏能够继承大统。

    所以王朗才会说他的文皇帝是法尧禅舜,顺天应人。

    因为古代中国讲究的就是,天下有德者居之。

    而东吴则完全是祥瑞立国。

    通过底下大臣,大规模、频繁的进献祥瑞,以彰显孙氏在吴地的正统性。

    至于蜀汉呢?

    那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常有人批判,姜维才能不如诸葛亮,结果北伐的频率却远比诸葛亮要高。

    甚至蜀汉高层虽有内斗,却并不制止这种消耗国力的北伐行为。

    其实,

    自诸葛亮死后,蜀汉很多高层都知道“匡扶中原”基本无望了。

    但大家并没有大量反对北伐。

    原因就在于这是蜀汉的立国之本,如果不继续北伐,蜀汉便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

    到了大后期,包括刘禅在内的所有人几乎全部摆烂了。

    这便是国家弱小带来的无奈。

    如今,同样的问题落在曹魏身上也是如此。

    曹魏一直打着诛灭伪帝的旗号,来维持自己统治蜀地的合法性。

    也甭管这个理由牵不牵强,但你总得有个借口来堵住悠悠之口。

    一旦停止北伐,那么合法性就更要受到质疑了。

    曹休争辩道:

    “纵然如此,也不能放任司马懿专权!”

    “他名为国家,实为报私仇。”

    “这两年来其在蜀地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

    “所谓‘积草屯粮’,不过是吸食民脂民膏罢了!”

    曹叡转身凝视曹休:

    “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曹休近前低声道:

    “臣建议,命大都督曹真与司马懿共同统兵。”

    “曹真乃宗室重臣,忠心可鉴。”

    “有他同行,既可挟制司马懿,又能分其兵权。”

    曹叡沉吟片刻:

    “曹真与司马懿素来不睦,若令二人同掌兵权,恐生内讧。”

    “正因不睦,方可相互制衡!”

    曹休道,“若令司马懿独掌大权,才是真正危险。”

    “况且曹真久经战阵,深谙兵法,正好弥补司马懿用兵过于谨慎之短。”

    曹叡思忖良久,终于颔首:

    “善。便依卿言。”

    随即唤来内侍:“传旨:命大都督曹真为征西大将军。与丞相司马懿共同统兵伐齐。”

    “一应军务,需二人共议决之。”

    曹休大喜:

    “大王圣明!如此既可继续北伐大业。”

    “又能防权臣专擅,实为两全之策。”

    次日朝会,曹叡当众宣旨。

    司马懿闻命,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如常,出班谢恩:

    “臣领旨。有大都督同往,必能早日克敌。”

    退朝后,司马懿回到相府。

    司马师急忙迎上:

    “父亲,大王此举分明是要曹真监视我们!”

    司马懿冷笑:

    “大王终究还是信不过我啊。”

    一月后,十万魏军旌旗蔽空,自汉中出师伐汉。

    这已经是司马懿第二次举国动员了。

    所以他才会如此忧心忡忡。

    因为这一次再失败,那么他是不可能做到第三次举国动员的。

    但偏偏就是在这么大的压力前提下,曹叡居然又派了一个大都督曹真来节制他的兵权。

    而曹叡也完全有理由担心,十万大军,不能全部被司马懿控制。

    蜀道,

    丞相司马懿与大都督曹真并辔而行。

    身后邓艾、夏侯霸各率精兵五千为先锋。

    军中大帐内,诸将齐聚。

    司马懿正欲发号施令,曹真却先开口:

    “本督以为,当分兵三路:”

    “由邓艾出子午谷直取长安,夏侯霸出斜谷攻扶风。”

    “丞相与本督率主力出祁山,三路并进,使诸葛亮首尾不能相顾!”

    “如此,才能早日克复中原,扶迎正统。”

    司马懿眉峰微蹙:

    “大都督此策虽妙,然分兵则力弱。”

    “诸葛亮善用奇兵,若集中兵力击我一路,恐遭各个击破。”

    曹真大笑:

    “丞相过虑矣!”

    “齐国虽强,然关中兵力却有所不足。”

    “本督尝听闻李翊有意削减关中军费开支,使得关中武备常年不足。”

    “既然关中兵少,吾辈安不能分兵迎击?”

    “况且,”他扫视众将,“莫非丞相以为,我大魏将士不如齐人?”

    帐中气氛顿时一凝。

    邓艾、夏侯霸等将领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司马懿面色如常:

    “……大都督说笑了。”

    “既然如此,便依都督之策。”

    随即补充道:“然各军需相距不过百里,以便相互策应。”

    曹真不以为然:

    “用兵贵在神速,若相互等待,岂不贻误战机?”

    转身对众将道:“即刻整军,按计行事!”

    众将看向司马懿,见他微微颔首,方齐声应诺:

    “遵命!”

    出帐后,邓艾悄悄求见司马懿:

    “丞相,子午谷地势险峻,最易中伏。”

    “若孤军深入,以诸葛亮之聪明才智,岂能不识?”

    司马懿淡淡道:

    “……士载多虑了。”

    “大都督深谙兵法,既出此策,必有把握。”

    “汝只需谨慎进军,遇敌不可轻战。”

    邓艾会意:

    “末将明白。”

    另一边,

    曹真召来夏侯霸:

    “仲权可知,为何命你出斜谷?”

    夏侯霸拱手:

    “请都督明示。”

    曹真冷笑:

    “司马懿在蜀经营多年,党羽甚众。”

    “此次北伐,本督就是要让天下人看看,谁才是大魏第一统帅!”

    “你与邓艾若能先破敌,便是大功一件。”

    夏侯霸犹豫道:

    “然司马懿亦非等闲之辈。”

    “哼!五伐无功,何神之有?”

    曹真拂袖道,“切记:遇敌则战,不必等待司马懿号令!”

    数日后,三路大军分道扬镳。

    司马懿与曹真率主力出祁山,但军中号令已现混乱。

    一日,探马来报:

    “前方发现一支汉军粮队,约千人护送。”

    曹真立即下令:

    “派轻骑三千,截击粮队!”

    司马懿劝阻:

    “大都督,诸葛亮用兵多诈,恐是诱敌之计。”

    曹真不悦:

    “丞相未免太过谨慎!千人的粮队,岂能是诱饵?”

    “若延误战机,让粮草入关,岂不是养虎为患?”

    遂不顾劝阻,派兵出击。

    果中埋伏,三千骑兵被姜维设计围困,死伤过半。

    曹真大怒,欲亲率大军复仇。

    司马懿急劝:

    “大都督息怒!今既中伏,诸葛亮必有后手。”

    “当稳守营寨,从长计议。”

    曹真冷笑:

    “丞相是要本督坐视将士伤亡而不顾么?”

    随即下令:

    “全军整备,明日与齐军决战!”

    当夜,司马懿独坐帐中,司马师进言:

    “父亲,曹真如此专横,恐致大败。”

    司马懿轻叹:

    “曹真好大喜功,诸葛亮正可利用此点。”

    “我等只需……”

    话未说完,忽闻帐外喧哗。

    原来曹真连夜调兵,欲偷袭汉寨。

    邓艾闻讯急忙来报司马懿。

    “丞相,大都督欲夜袭。”

    “然末将夜观天象,今夜必有浓雾,实非良机!”

    司马懿急往中军大帐,见曹真已披挂整齐。

    “大都督,今夜雾重,恐中埋伏。”

    曹真傲然道:

    “雾重正好掩袭!丞相若怕,可留守大营。”

    正当争执时,探马飞报:

    汉军营中火光冲天,似有变动!

    曹真大喜:

    “天助我也!必是汉军内变!”

    不待司马懿劝阻,已率亲兵出营。

    结果大雾之中,魏军自相混战,死伤无数。

    曹真本人也中箭负伤。

    次日清点,折兵万余。

    曹真由是卧病帐中,军事暂由司马懿统辖。

    司马懿虽掌兵权,却故意放缓进军,每日只行三十里。

    诸将不解,司马懿道:

    “大都督负伤,需稳扎稳打。”

    “况且……”

    他望向远处群山,“诸葛亮已在祁山布防,急攻必损兵力。”

    暗中却传书邓艾:

    “可放缓进军,待曹真伤势好转再说。”

    邓艾心领神会,遂在子午谷一带徘徊不进。

    夏侯霸在斜谷进展顺利,连破数寨,却收到司马懿军令:

    “孤军深入,恐中伏兵,宜暂缓进军。”

    夏侯霸愤然对副将道:

    “司马丞相分明是要压制我等战功,以显其能!”

    于是不顾军令,继续进军。

    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