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7章 诸葛亮开海陆双丝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407章 诸葛亮开海陆双丝路 (第1/3页)

    未央宫内,刘备蹙眉危坐。

    阶下文武分列两侧,殿外蝉鸣聒噪不绝。

    “河北州郡蝗蔽天日,禾黍尽枯,百姓易子而食。”

    刘备将奏折重重掷于案上,玉珠旒冕剧烈晃动。

    “诸卿且言,当如何应对?”

    太常羊衜急趋出列,笏板在微颤中映出青光。

    “陛下!《春秋》载灾异,皆因政失其道。”

    “今飞蝗如乌云压境,实乃上天垂象示警。”

    “当筑坛祭天,敕令各郡立蝗神庙。”

    “斋戒沐浴,以安天怒!”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附议。

    殿中顿时响起一片“臣附议”之声。

    大家都认为此次蝗灾是天罚,国家需要拨款去建立庙宇。

    以此来祈祷灾难快点儿过去。

    诸大臣中,唯有李翊出言反对。

    “荒谬!”

    这一声断喝惊得梁上尘埃簌簌而下。

    “蝗虫食稼穑,非食香火。”

    “今河北道饿殍载途,诸公竟欲以土木偶人御真灾乎?”

    李翊大声斥责诸大臣的想法。

    认为蝗灾来了,就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而不是通过庙宇来祈祷。

    羊衜面红耳赤,笏板直指李翊:

    “相爷!自古以来,灾异必应人事。”

    “若非布政失德,天何故降此灾殃?”

    看看“蝗”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由于蝗虫的蝗字是一个皇字和一个虫字组成。

    所以古人认为蝗虫是神物,不可打杀。

    兼之古代科技不发达,认知水平有限。

    古人没有办法消灭蝗虫,

    所以只能在蝗灾发生时,设置祭坛,祭拜天地。

    殿内骤然死寂。

    蟠龙漏壶滴答声中,李翊忽天长笑,笑声震得梁柱嗡鸣:

    “……羊公妙论!”

    “依卿所言,蝗灾乃天子失德所致咯?”

    他猛然转身面对御座,躬身却目如闪电。

    “臣敢问陛下,可曾效桀纣暴虐?可行幽厉昏聩?”

    刘备指尖微微一颤,琉璃珠帘后目光如深潭。

    羊衜顿时汗出如浆,扑跪在地:

    “陛下,臣绝非此意!”

    “既非天子失德,何来天谴之说?”

    李翊袖中取出一卷帛书展开,但见其上密密麻麻绘着蝗虫形貌。

    “这段时日,臣已奏请蝗灾应对方案。”

    “蝗虫卵生湿地,冬春干旱则夏必成灾。”

    “若早开沟渠、放鸭啄卵、以烟驱虫,便可预防蝗灾。”

    太常卿颤巍巍出列,说道:

    “自古救灾无非禳祷。”

    “自古?”

    李翊眉梢一扬,“文帝二年蝗灾,诏令‘郡国毋来岁租’。”

    “光武建武年间蝗患,旨曰‘开仓廪、贷种粮’。”

    “这才是祖宗法度!”

    刘备指尖轻叩御案,九旒玉珠在额前晃出清冷的光,他一挥手:

    “好了,我们还是先着眼于当下吧!”

    他将目光看向李翊:

    “……子玉,汝既驳禳祷之说,可有实策?”

    还未等李翊开口,侍中杨仪便振袖而出:

    “陛下!臣有一计!”

    “昔在荆州时,臣见童稚牧鸭食蝗,可效法自然。”

    “今何不从江南征调鸭雏,组‘鸭军’十万,逐蝗而食!”

    鸭子吃蝗虫,所以组建鸭军,理论上是可以消灭蝗虫的。

    可要是当真这么简单的话,那么古人为何总是被蝗灾所困扰呢?

    果不其然,

    杨仪话音未落,光禄大夫刘晔便抚笏冷笑说道:

    “鸭行蹒跚,蝗飞迅疾。”

    “待鸭军至河北,恐只能食蝗尸矣!”

    “且禽畜聚则瘟病起,若生鸡瘟鸭瘴,岂非雪上加霜?”

    徐庶也出列补充说道:

    “江南与河北相距千里,运十万活禽需舟车千乘。”

    “沿途饲料、饮水、役夫,耗资恐不下百万斛!”

    大司农麋竺也赶忙疾步上前,跟着附和道:

    “况鸭乃民之私产,强征必失民心。”

    “若以市价购之……”

    他取出算盘,猛地一抖,汗颜道:

    “每鸭二十钱,十万鸭即二百万钱!”

    “尚需运费倍之——国库现存余粮仅够三月赈灾啊!”

    殿中顿时哗然。

    羊衜捋须轻笑:

    “看来杨侍中妙策,不过纸上谈兵耳。”

    杨仪有些不服气,说:

    “那汝有何策!”

    羊衜叹道:

    “适才某已说了,当建设神庙供奉。”

    “可李相爷出言反对,想必李相爷一定有更高明的策略。”

    “衜愿闻其详。”

    李翊捋着胡须轻笑,道:

    “适才杨侍中所献之策,倒也并非完全不可采纳。”

    “诸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也。”

    一般来讲,

    组建鸭军消灭蝗虫,只在现代存在技术实现的可能。

    古代想要实现,是非常难的。

    这主要因为蝗灾的突发性与快速移动性。

    蝗虫群一旦形成,便可以借助风力每天移动上百公里。

    在古代,最快的消息传递方式无非是驿马或烽火。

    等地方政府和朝廷得知消息,再层层决策、下达命令时。

    蝗虫群可能早已横扫数个州县,飞往别处了。

    反观鸭子的移动速度呢?

    鸭子是陆行禽类,行走速度缓慢。

    一天能移动的距离非常有限。

    根本无法跟上蝗虫群的迁移速度。

    等鸭子被赶到受灾地,可能只能吃到蝗虫过后剩下的“残羹冷炙”或虫卵。

    对于扑灭主力蝗群效果甚微。

    所以电视上,

    我们常看到鸭子大量吃蝗虫,觉得应对蝗灾也不难。

    却没有想过要如何把鸭子送到那些蝗虫面前。

    另一个原因,

    那就是规模化的饲养与调运的难题。

    蝗灾一旦来临,覆盖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公里。

    要对付铺天盖地的蝗群,需要的鸭子数量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在古代,是没有现代化的养殖场和物流体系的。

    短时间内要在灾区附近集结如此庞大数量的鸭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时,如此庞大的“鸭军”开赴前线。

    其本身的饲料、饮水、疾病防控以及管理看护人员都是巨大的负担。

    很可能蝗虫没吃完,

    鸭子自己就先因为饥饿、疾病或踩踏而大量死亡,造成次生灾害。

    何况鸭子主要集中在鱼米之乡,尤其是南方水网密集的地区。

    而历史上许多重大蝗灾的发源地都在黄河流域。

    将南方大规模的鸭子调往北方灾区,涉及跨州连省的协调。

    这就需要中央政府的强力指令和地方官员的密切配合。

    这在古代“皇权不下县”的治理体系下极其困难。

    地方保护主义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僚作风会成为巨大阻碍。

    灾情紧急,根本来不及完成如此复杂的协调工作。

    最后便是麋竺所提到的成本问题了。

    首先从经济上讲就不划算。

    对于古代的小农经济家庭而言,鸭子是私有财产。

    让他们冒着鸭子丢失、死亡的风险,远赴他乡去帮别人灭蝗。

    而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缺乏动力。

    官府若要征调,则需要巨额财政支出进行补偿。

    历朝历代的朝廷,往往不愿、甚至无力去承担这笔费用的。

    退一万步讲,

    即便以上问题都不考虑,就当直接解决了。

    那么鸭子吃完蝗虫的善后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政府头疼的问题。

    大量外来鸭群进入本地,

    很可能在吃完蝗虫后,转而啄食当地的庄稼。

    从而造成新的损失,引发本地农民与“鸭军”主人的纠纷。

    首相陈登持笏出列,他向刘备躬身说道:

    “启奏陛下,臣昨夜已与内阁阁员拟定了初步的治蝗方略。”

    “经李相建议,最终写成了草案。”

    “请陛下过目。”

    话落,陈登拿出草案。

    刘备挥手,示意不用看了,让他自己念出来。

    陈登与李翊对视一眼,见李翊点了点头,他方才念道:

    “臣请设三百蝗吏,佩铜符巡野。”

    “每吏配耒耜手十人,专司掘卵。”

    “百姓报得蝗子一斗,赏粟三升!”

    刘琰诧异道:

    “蝗卵细如粟米,如何识得?”

    “易耳!”

    李翊自袖中抖出琉璃盅,盛着赭色虫卵。

    “此物多产堤岸湿土,状若蜂房。”

    “可教童子辨识——儿童目明,更胜成人。”

    话音未落,大司农麋竺捧着算盘惊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