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8章 加税!加税!制裁!制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48章 加税!加税!制裁!制裁! (第2/3页)



    “此时便交由内阁办理,待拟好具体章程之后,交由朕定夺。”

    “喏。”

    敲定好这个方案后,刘备又道:

    “子玉方才所言,规范孝廉考核,朕深以为然。”

    “只是……若仅止于此,恐怕仍难撼动世家根基。”

    李翊微微一笑,拱手道:

    “陛下所虑极是。”

    “臣正有一策,可徐徐图之。”

    “哦?”

    刘备眉头一挑,示意他继续。

    “臣以为,可先增加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额。”

    李翊语气沉稳,却字字如刀。

    “如今各州郡岁举孝廉,名额稀少,世家豪族尚且争得头破血流。

    “寒门更是难以出头。”

    “若将名额翻倍,甚至三倍,则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够尽占。”

    刘备沉吟道:

    “若名额大增,岂非让更多世家子弟入仕?”

    “反倒助长豪族气焰?”

    毕竟察举制就是举荐的亲朋好友。

    要不然袁绍四世三公,难不成家族代代都是三公人才吗?

    这显然不可能。

    李翊摇了摇头,解释道:

    “……非也。”

    “臣之意,是先增名额,再设考试。”

    “考试?”

    刘备目光一凝。

    “正是。”

    李翊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沉吟道:

    “凡被举为孝廉、茂才者,皆需入京参加朝廷统一策试,择优录取。”

    “譬如,若某州举孝廉十人,最终只取前三名授官,余者遣返。”

    “如此一来,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尽数通过考核。”

    “而寒门俊杰若真有才学,必能脱颖而出。”

    察举制虽然对世家大族是一种福利机制。

    但并不是说,世家大族真的能够百分百垄断官位。

    据后世统计,

    整个两汉四百年,通过察举制晋升的人当中——

    官僚贵族子弟大概占了69.6%。

    富豪子弟占了6%。

    平民百姓占15.7%。

    穷苦平民占8.7%。

    也就是说,父、祖上无任何官位的平民、贫民加起来,大概占了24.4%左右。

    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

    这个比例看起来虽然不高,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属于是创举了。

    在察举制之前,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当官机会

    因为汉朝之前的选官制度,最早是西周的世卿世禄制。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有个好爹,一切都好。

    没个好爹,再努力都没有用。

    然后就是战国时期的军功授爵制。

    这也不用考试,纯看军功。

    那就是要你把脑袋别腰上,战场杀敌,回来当官。

    军功授爵制,也算是创先河的,给了底层人民一个可以当官的机会。

    但这时候世卿世禄制依然存在。

    意思就是,

    你拼不了爹,那你就去拼命。

    但国家是不可能一直打仗的,且这种制度是在告诉你,当官儿就得拿命来赌。

    对于底层人民来说,出头依然很困难。

    所以到了西汉时期,察举制的出现是极具历史进步意义的。

    虽然它依然很拼爹。

    但平民想要出头,至少不用再把脑袋别腰上了。

    虽然它四百年滋生了一大批像袁绍这样四世三公的豪门贵族。

    但不可否认的是,察举制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驻足停留。

    到了刘备这一朝,察举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了。

    齐汉王朝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加先进、更加公平的选官制度,来为帝国服务。

    而选官制度中,放眼整个古代——

    科举制就是封建时期所能做到,相对最公正、最进步的制度了。

    你当然可以说科举制依然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依然存在舞弊的案例。

    但是,以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没有比科举更好的选官制度了。

    从改良造纸术、改良印刷术,到大量铺设私塾。

    李翊无不是在为科举制度做准备。

    但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科举制本质上是在损害世袭贵族的利益。

    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就一直很不顺利。

    李世民能够喊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是因为他是天可汗,底下没人敢跟他作对。

    靠着君主个人的威望,慢慢推行科举制。

    饶是如此,科举制真正完善,且被社会接受得等到黄巢的出现了。

    黄巢的事迹,给世家大族们敲响了警钟。

    如果你不接受科举制,那老百姓就要把你的人头挂路灯了。

    也就说科举制在古代真正完善,

    需要花费至少三百年时间,外加一个黄巢。

    这项工程太过庞大了,显然不是李翊这一代人能够完成的。

    李翊所能做的,就是先把科举制这个框架搭好。

    留给后人一个模板,让他们在此基础上改良完善。

    这下,是真的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当然了,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汉末是世家大族发展的一个峰口。

    这个峰口选择很关键。

    如果走曹魏的老路,那就是下一个魏晋南北朝。

    如果李翊能完成自己的宏伟计划,就能避开魏晋时期的劫难。

    为此,李翊已经准备太久太久了……

    听完李翊的分析,刘备思索片刻,缓缓点头:

    “爱卿此法,倒是巧妙。”

    “只是……那些落选的世家子弟,岂不怨恨?”

    李翊笑道:

    “陛下多虑了。”

    “增设名额,世家必喜。”

    “此利大于弊之事,地方豪强世家岂有反对之理?”

    还是利用人性弱点。

    虽然察举制主要服务于世家,但世家内部也要分家。

    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额就那么几个。

    基本上被那些关系硬的大族给垄断了。

    其他世家当然不甘心。

    如果朝廷愿意增设名额,他们肯定举双手赞成。

    虽说要考试,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这是妥妥的阳谋。

    “设考试,寒门亦可进。”

    “世家子弟虽多,但朝廷只取最优者。”

    “他们只会怪自己才学不精,而非怨恨朝廷。”

    “况且,名额既增,他们反倒会觉得机会更多,不会激烈反对。“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便是子玉常说的温水煮蛙么?”

    “正是。”

    李翊颔首,正色说道:

    “若骤然废除察举,必遭世家反扑。”

    “但若先增名额,再以考试筛选。”

    “久而久之,世家便会习惯朝廷主导人才选拔。”

    “待时机成熟,再逐步削减举荐之权,最终使考试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相较于本时代,步子迈得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按照正常发展路线,察举制过后,应当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走错的峰口,直接把世家大族推向了顶峰。

    完全看门第,看家庭背景,然后把人分成九等。

    家庭背景好,哪怕是傻子也能当官。

    家庭条件不行,那你就是一辈子受苦的命。

    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正是如此。

    但要说明的一点是,九品中正制在当时依然有进步意义。

    因为东汉末年的时候,地方的豪门权贵已经把持了察举,弊端百出。

    被察举的人,因察举人才能当官。

    所以他不会感激朝廷,而是感激举主。

    这也是东汉二元君主制产生的原因,属下可以对地方官吏称臣。

    但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对除皇帝以外的人称臣真的好吗?

    所以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其初衷就是把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收归中央,收回地方官员的人事权。

    这是有利于打击地方豪族,加强中央集权的。

    为了收回地方权力,不得已为之。

    这是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意义,但也仅限于此。

    当曹魏真的把人事权收回到中央以后,再想改已经回不了头了。

    其弊端开始大量出现,

    比如全国的人才都集中到大中正所在的中央。

    这就导致地方无才,行政效率降低。

    无人治理地方,地方垮台,中央难以独存。

    再比如,官员的升黜均操之于中正手中。

    则官员便无心于公务,一味地竞相奔走,袭取社会名誉。

    不再关心本职工作,其上司对此却无可奈何。

    所以,为了尽快收回地方权力,可以采取九品中正制。

    但以汉末四百年积攒的弊端,一旦施行了,后面就得承担其所带来的后果。

    所以,李翊决定跨过这一步。

    直接挑战更加艰难的科举制度。

    “善!”

    刘备抚掌大笑,“如此一来,既不激怒世家,又能逐步削弱其垄断,真乃妙策也。”

    李翊举杯敬道:

    “陛下圣明,此事若成,不出十年,天下英才尽归朝廷所用。”

    微微一顿,又补充一句,“也尽入陛下彀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