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夙兴夜寐,司马治蜀 (第3/3页)
先呈验,核准后方可织造。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织户,严控质量。
换言之,就是为了打造“品牌效应”。
因为蜀锦的巨大利润,理论上讲,并不是蜀人才有的。
因为这玩意儿毕竟不是核弹,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没有技术门槛的。
只要想,任何国家都能生产蜀锦。
可现实就是,只有历史上的蜀汉吃到了蜀锦带来的福利。
这就是因为品牌效应。
人人都认为只有蜀地产的蜀锦,才是高端产品。
穿魏国、吴国产的,那就是穿伪劣产品。
包括吴人、魏人自己都这样认为。
实事求是的讲,魏人与吴人生产出来的蜀锦,质量上真的就被蜀锦完爆吗?
那肯定不至于。
说到底还是品牌效应在作祟。
司马懿观察到,李翊发展幽州经济时,就曾专门带头穿幽州的毛皮大衣。
渐渐地使得“幽州毳货”开始畅销全国。
这其中,少不了“名人效应”带来的“品牌效应”。
所以打造蜀锦的品牌也很重要。
并且,司马懿认为蜀锦一旦发展起来,销量与利润肯定是会大于幽州毳货的。
因为幽州毳货说到底是毛皮大衣。
这对于汉朝以士人为贵的社会而言,始终不是那么上得了台面的。
而且,从成本上讲,毳货远比不了蜀锦的。
蜀锦那是纯手工织造出来的,成本不低,相当名贵。
达官贵人也大多爱穿。
何况,毛皮大衣这玩意儿也就畅销在北方,南方人可不爱穿。
但锦缎就不同了,这是真正一年四季都能穿的奢侈品。
幽州毳货是伪奢侈品。
在司马懿大刀阔斧的改革下。
一颗颗桑树拔地而起,一台台纺织机应声落地。
据当事人说,锦令既下,蜀中桑田十增其七。
逢市集日,妇孺携丝络绎于道。
至章武三年时,蜀锦岁入达三百万钱,占魏国岁赋四成。
不过,司马懿对全国的掌控力毕竟没有诸葛亮那么强。
诸葛亮虽然发展蜀锦,但并未轻视农业发展。
他是推崇农商并重,一起发展的。
司马懿当然也不希望落后农业,但精细程度又远不如诸葛孔明。
这就导致蜀地内,农商易势,织户骤贵。
这日,
成都一西郊,老农李申蹲在田埂上,望着自家三亩桑林发愣。
去岁他拔了半亩粟苗改种桑树,今春卖丝得钱竟比往年全家的收成还多。
而隔壁王翁捶胸顿足,叹道:
“早知去岁就该听锦官署劝,全改桑田!”
这是成都民众的冰山一角,大家过于看重蜀锦之利。
导致织户渐渐贵重于农户。
当然,这绝非是曹魏政府所想看到的局面。
只是有些东西的确事与愿违。
但至少蜀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润,魏国政府是真的吃到了。
而且这才刚刚起步,之后只会吃到更多。
但这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那就是奢靡成风,礼崩乐坏。
蜀锦的兴起,为蜀人带来了海量财富。
当一个一名不文的穷小子,忽然拥有了巨额存款时。
通常想到的都是享受,而非存蓄。
成都文士许靖在对此痛陈道:
“今蜀中稚子佩锦囊,娼优着贡锦,市井妇人竟以金线缘履。”
“吾尝见耕夫弃锄观锦市,问之则曰‘织一日锦胜耕十日地’。”
蜀锦带来的巨额财富,曹魏政府没能够第一时间让底层百姓将之收好。
从而带来了大量的浪费。
再有,便是汉人与蛮人的利益冲突了。
由于司马懿在全国范围内,鼓励种桑树,垦桑田。
这就导致以越嶲郡为首的,以蛮族居多的州郡出现了大量汉蛮冲突。
起因就是,汉民强占彝人林地改桑田。
彝人对此感到十分不满,于是组织族人。
夜焚桑林,悬锦匠首级于寨门。
而司马懿对此的解决方式是——
“着都尉率锦市护卫剿之,俘者罚为官奴织锦。”
司马懿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可没有诸葛孔明那么温和。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妨碍他发展蜀锦,壮大国家的刁民。
谁敢阻拦他,他就杀谁。
由于司马懿没有选择调和汉蛮矛盾,反而拉偏架,支持汉人侵占蛮人的林地。
这就导致两族矛盾愈发深厚。
当然了,这毕竟才第一年。
上述的种种问题,都还不至于动摇整个国家的根基。
从大方向上讲,蜀锦产业还是极大促进了魏国经济发展的。
至少为魏国储备了大量的灭汉之资。
章武三年,初夏。
成都魏王宫,大殿之上,金丝帷帐垂落。
烛火映照下,满朝公卿皆着蜀锦朝服。
曹操端坐王座,着一袭云凤纹的锦袍,襟口金线盘绕,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仲达。”
曹操抚袖轻笑,“这蜀锦之制,果真是巧夺天工。”
“才一年时间,竟能织造至此,此卿之功也。”
司马懿出列,躬身道:
“赖大王洪福,今岁蜀锦岁入预计将破一千万钱。”
阶下众臣闻言,纷纷抚掌称贺。
就连之前反对彭恙、秦宓此刻也不再出言讥讽。
因为他们也吃到了这波蜀锦发展带来的红利。
御史中丞董和捋须笑道:
“昔年刘季玉据蜀时,府库常年空虚。”
“今我大魏以锦富国,实乃天命所归也!”
曹操大笑,正欲褒奖,忽见黄权蹙眉出列:
“大王,臣有忧思。”
“哦?”曹操挑眉,“公衡但说无妨。”
黄权肃然道:
“蜀锦虽利,然今成都街头,多有小民衣着锦绣,僭越礼制。”
“更甚者,江阳郡报有农人弃田织锦,致今春粮价腾贵……”
“黄公过虑了!”
话未说完,刘巴便出声打断道。
“民富则国富,此非奢侈,实乃盛世之象也!”
在刘巴这种知识分子看来,如果连寻常小民都穿得起锦绣。
这不正体现了他们大魏民殷国富吗?
这绝对是天命所归啊!
黄权则不以为然,他出声反驳
“刘公可知,蜀锦之价,全赖官府强推?”
他转向曹操,“大王,今商贾愿高价购锦,是因我大魏以兵威护其商路,以政令抬其声价。”
“倘有一日,未能致此,则我们便大祸临头了!”
蜀锦说到底只是奢侈品。
国家的复兴可以指赖它,如果只指赖它,那是绝对会出问题的。
黄权之言刚落,司马懿已缓步出列。
他先向曹操一揖,而后转向黄权,声音不疾不徐:
“黄公忧国之心,懿甚感佩。”
“然所虑之事,未免过矣。”
“去岁蜀锦输往江东五万匹,易米数十万斛。”
“贩至西羌三万匹,得战马数千。”
“今府库充盈,甲兵一新,此不争之事实也。”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册,““乃度支尚书所核,请大王御览。”
说罢,向曹操递上帛书。
然后司马懿又解释粮价上涨问题:
“去岁虽偶有小农弃田从耕,导致粮价上涨。”
“然这并非不可控。”
“我锦市司以蜀锦换吴粮,反使官仓储量较往年增益三成。”
“黄公莫非以为,若无蜀锦之利,我大魏便能凭空变出粮来?”
“正如懿此前所言,织锦者十之七八为妇孺,何碍农耕?”
司马懿发展蜀锦是比较极端的,或者说是有些过头了。
所以一上来便获得了大量的利润。
远超历史上的诸葛亮治蜀的同时期。
但这也相应的埋下了一系列的隐患。
只不过这些隐患、矛盾都还不显著,司马懿认为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
政府是可以宏观调控的。
毕竟仓禀里的存粮比往年增多,战马源源不断地流入到蜀地中来。
以及国库收入的大幅增加,这些都是事实。
这就更加使得司马懿坚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方针线路,没有任何问题!
“……唉,但愿足下之言是对的。”
面对数据栏,黄权没办法反驳,只能应和。
他看向北方,暗想蜀地确实发展的很快。
但雄踞九州的齐汉政权,又岂是在原地踏步呢?
他们现在,又在做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