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2章 李翊的大手,重塑国家经济,发行新货币,拯救濒死的大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42章 李翊的大手,重塑国家经济,发行新货币,拯救濒死的大汉 (第3/3页)

一样的重量。

    你非要说你的景元币,能够换我十枚五铢钱。

    那我不成冤大头了吗?

    就拿蜀汉的直百钱来说,

    他比李翊的景元钱要更夸张,是直接一钱当百钱用。

    但重量上,却只增加了三倍。

    等于是,官府可以三倍的成本获得一百倍的利润。

    董卓发行的“小钱”也是同理。

    五铢钱大概重量为2~3克,而小钱平均重0.5克。

    等于是我花一块钱的东西,买你六块钱的货物。

    董卓就差把“我想薅你羊毛”写在脸上了。

    不过,

    不论是刘备的直百钱也好,还是董卓的小钱也好,包括李翊的景元币在内。

    其原理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给货币升值,好让官府从民间收回铜币,重新掌控经济。

    董卓是一个西凉蛮子,哪里懂经济?

    小钱一发行,直接使政府丧失了信用。

    搞得百姓不仅不用小钱,甚至连原来的五铢钱都不用了。

    直接以物易物,简单省事。

    李翊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去重塑国家的经济。

    他没有给景元币增加重量,但却给它升了十倍的值。

    如此一来,官府就能够收回大量的铜币。

    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发行纸币?

    一方面是李翊的纸坊刚刚发展,还不具备承担国家货币发行的能力。

    另一方面,纸币与铜币在市场上起到的经济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纸币是信用货币,铜币则是金属货币。

    而李翊发行景元币,本就是为了恢复政府的信用。

    让百姓愿意去使用政府发行的货币。

    你连金属货币都无法取得百姓信任,就想直接跳到使用信用货币。

    这无异于是开着洗衣机,横渡大西洋。

    “诸君所虑,某岂不知?然长痛不如短痛。”

    李翊声音不疾不徐,冷静地分析道。

    “譬如病疽,不剜腐肉,新肌何以生?”

    “阵痛是难免的,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度过难关。”

    徐庶忽问:

    “若百姓拒用新钱,如之奈何?”

    李翊微微一笑,“元直问得好。”

    他双手抱拳撑在案上,正色说道:

    “为此,正是我们内阁需要详细制定的方针。”

    “尔等即刻去拟草案,下令各地官府,征税一律只收景元钱。”

    “其二,盐铁专卖必须用新币进行交易。”

    “其三,设平‘准钱监’,负责旧钱兑新钱。”

    “如果诸公没有异议,便将草案拟下,吾即刻上奏陛下裁决。”

    这时,一向寡言少语的贾诩忽然开口了。

    “首相,万一有人私铸钱币,以此牟取暴利。”

    “为之何?”

    此前说过,这种一钱当十钱的作法,本质上就是政府对百姓的一种剥削。

    但钱也并不是只有官老爷能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绝对会有人冒险去私铸钱币。

    毕竟景元币与五铢钱的成本是一样的,但前者的面值却比后者高了足足十倍!

    这也是金属货币的弊端。

    金属货币的防伪的唯一标志就是重量单位。

    如果打破这个单位,民间必然会大量出现私铸铜币的现象。

    “文和先生,请随本相一同进宫面圣。”

    贾诩毕竟是上了年纪的增长,在称呼上李翊还是比较尊敬他的。

    贾诩提到的问题,李翊也想到了。

    所以他让贾诩跟自己一起去见刘备。

    殿内,烛火摇曳。

    李翊与贾诩肃立阶下,案上摆着新铸的“景元通宝”与几枚锈蚀的旧钱。

    刘备拈起一枚新钱,在掌中掂了掂:

    “……子玉啊,此钱比之旧五铢重量无二,似乎还稍轻些?”

    李翊拱手。说道:

    “陛下明鉴,新钱虽轻,但铜锡比例严控,不易磨损。”

    “且旧钱剪边、私铸成风。”

    “轻如榆荚,百姓苦之久矣。”

    刘备眉头微蹙:

    “改革钱法,百姓可会怨怼?”

    李翊淡然一笑:

    “陛下,百姓所求,不过温饱。”

    “只要米缸有粮,身上有衣,纵有怨言,也不过茶余饭后几句牢骚。”

    “若朝廷不夺其生计,谁愿冒杀头之险揭竿而起?”

    李翊的观点也很明确。

    百姓们只要饿不死,是不会随便造反的。

    所以在货币政策上,官府是可以采取强硬措施的。

    即便招来怨怼,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此物不比旧五铢值钱多少,面值却是其十倍。”

    “只恐发行之后,民间私铸猖獗。”

    尽管李翊设计的景元钱,工艺比原来的剪边要复杂许多。

    但依然不妨碍民间私铸。

    “陛下圣明,适才文和老先生也提到了此事。”

    话落,李翊看向贾诩,说道:

    “适才先生既然提到了民间私铸行为,那必然有应对之策。”

    “请试为陛下言之。”

    贾诩拱手一揖,谦让道:

    “诩智谋短浅,岂敢在首相面前向陛下献策?”

    “还是请首相出谋划策罢。”

    李翊笑道:

    “文和先生休得过谦,在陛下面前无需掩饰。”

    “有何良策,大可直言无妨!”

    刘备也出声说道:

    “朕知文和胸有韬略,今既为监相,不可畏险怕难。”

    刘备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贾诩自然也不好继续谦让。

    当即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方针。

    “臣以为,可于各州设‘钱法司’。”

    “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凡私铸者——”

    他声音一冷,“主犯腰斩,从犯流放交州,家产尽没。”

    “邻里有私铸不报者,十户连坐,罚徭役三月。”

    “举报者赏钱五千!”

    “旧钱须设置限期兑换,逾期仍有私藏旧币、熔铸器物者。”

    “以通敌论,斩立决!”

    唔!

    听完贾诩的建议,李翊与刘备皆是脸色一变。

    不愧是贾文和,手段是真狠。

    李翊也觉得有些过严了,于是补充说道:

    “可令各郡守将收缴的劣钱,当众熔铸为农具,分与百姓。”

    “既显朝廷仁政,又绝流通之患。”

    “此外文和适才提到的钱法司,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臣以为过于久了,还是改为每旬吧。”

    刘备轻叩案几,眉头微蹙:

    “各州设钱法司,需增几何吏员?府库可堪负荷?”

    李翊从容展开一卷简牍:

    “陛下且看,臣核算过。”

    “每州设督铸使一员,其下录事、巡吏等皆用‘吏’而非‘官’。”

    “总计新增官吏不过六百余人,岁支俸禄折钱不过一百余万。”

    刘备若有所思:

    “可细细道来。”

    李翊便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吏员俸禄微薄。”

    “录事月给六百钱,巡吏四百钱,皆以新钱发放。”

    “他们拿着景元钱买米沽酒,自然要拼命维护钱法。”

    “况且,吏多则耳目灵。”

    “倘有民间私铸者,若按旧制,县衙差役不过三五人。”

    “如何查得过来?”

    “今设专职巡吏二十人,日夜盯防炉坊,谁能妄动?”

    在李翊看来,

    我们要招募的是吏,而不是官。

    国家肯定能养足够多的吏,且不会造成官吏系统臃肿。

    而且吏越多,越加强了我们对社会的管控力。

    要知道,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货币政策,是只有蜀汉的直百钱发行成功了的。

    魏、吴两国都以失败告终。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汉对社会的掌控力很强。

    他们养了很多吏。

    吏可以作为官府的触手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增强对私铸的打击。

    另一方面官府可以用新钱给他们发工资,那么捍卫货币秩序就不但有利于自家政权。

    也有利于这些吏员家庭,使他们会成为政权的坚实后盾。

    毕竟工资拿的就是这个,他们肯定得拼命捍卫。

    否则钱不值钱,害的是自己。

    当然了,蜀汉国小。

    其经济发展带主要集中在了成都平原。

    所以蜀汉对社会掌控更加容易。

    但李翊要管控的是整个帝国。

    体量与工作量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令本位面的刘备都不得不慎之又慎。

    如果不是昨晚上李翊好说歹说,刘备都仍在犹豫要不要这么快就发行新币。

    “吏员贪腐,与豪强勾结,此类状况不得不防。”

    刘备出声提醒李翊。

    养太多吏,是有可能造成官商勾结的现象的。

    “陛下宽心,对于此类现象,臣也已想好了对策。”

    李翊对此早有成算,他洋洋洒洒向刘备建议。

    “巡吏每季轮调外郡,避免其与当地豪强勾结。”

    “此外,查获私铸者可分没官铜的三成。”

    “在这样的条件下,虽不敢说杜绝吏员与豪强勾结。”

    “但绝对少之又少!”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