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0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40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 (第2/3页)

丞相一般都是拼搏上来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丞相是能够保下限的。

    因为上位前,他已经有了丰富的从政经验。

    而皇帝除新朝建立时的一二君外,基本都是养在深宫里,没有底层经验,总体的能力是不如丞相的。

    同时,皇帝即便胡作非为,对他的权力影响也是相对较轻的。

    而官员稍微犯点错,轻则杀头,重则灭族。

    正是这样的制度,皇帝集权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治,但皇帝集权就太吃皇帝个人的能力了。

    遇着圣主明君对百姓都好,遇上个杨广、朱祁镇那样瞎折腾的就倒霉了。

    李翊并不清楚自己死后,齐汉能够走多远。

    但他清楚,内阁制度的建立,一定会让齐汉比原来走得更远。

    即便内阁以后也许会腐败,也许会出别的问题。

    甚至不排除出现明朝时期遇着的问题。

    但现在来看,他已具有进步意义。

    从长远的角度看,它更是绝对能帮齐汉延长寿命的。

    至少李翊,他是真的能证明我来过。

    “丞相,你可要想清楚了。”

    “若施行此般限制,这反倒削了你自己的权。”

    刘备出声提醒。

    毕竟,只要李翊想,他这个丞相就是干到死的,没有人能替换他。

    但李翊为了长远发展,主动给自己上了一道枷锁,以帮助内阁制得以推广实施。

    对于皇帝而言,一个权力被分化的“首相”是绝对威胁不到皇权的。

    甚至能够维护皇权。

    譬如幼主继位,换作从前,你不得不设托孤大臣。

    而托孤大臣,基本上都是开盲盒。

    运气好就是伊尹周公,运气不好就是司马懿。

    但通过内阁分散了首相的权力,他就很难去欺凌幼主了。

    毕竟千万双眼睛盯着你,你想赖着不走,大伙儿肯定不同意。

    “臣本就想过功成身退,设下内阁群相制后,正是臣固请之愿也。”

    李翊语气坚定地回答道。

    在他看来一切以实力为尊。

    你能证明自己,那内阁首相的位置就由你来坐。

    “……子玉,适才你似乎提到了阁员。”

    “莫非除内阁群相以外,还有其他成员?”

    “是。”

    李翊点了点头,“通过在内阁中设置阁员,如此便可进一步防止内阁权力被一人攫取。”

    阁员就是内阁群相的后备役。

    不论是分化首相权力也好,还是阁员制也罢,本质上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让大家产生我有机会,所以我便能上的错觉。

    权力的蛋糕如果只有几个人分,会让那几个人很容易达成一致,去抢新的蛋糕。

    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分,那众人就很难达成一致的利益了。

    “那内阁成员如何选出呢?”

    “暂时不选。”

    李翊指出,“如今应当先考虑推行内阁制,之后才是思考如何将之进一步完善。”

    李翊现在的内阁制度,很明显是有很多问题和弊端的。

    这并不是李翊想不到,而是综合考虑后的一种妥协。

    他想的是,应该先把内阁制度推行出来。

    之后再慢慢将之完善。

    比如阁员制,为什么李翊现在不选呢?

    阁员本质上是官员后备役。

    而官员后备役,都是通过举孝廉产生。

    察举制本质上是服务于世家大族的,通过它百年来产生了无数的豪族。

    甚至是袁绍四世三公这样的顶级豪门。

    而为了避免出现魏晋时期那种烂到骨子里的王朝现象发生,李翊早晚是要对世家大族动手的。

    要从根上解决世家大族的问题,那必然是对察举制动手。

    但察举制不是说变就能变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李翊已经开始发展纸坊了,之后他会利用内阁,进行他的所有改革。

    “看来子玉有很多想做的事。”

    刘备一如既往地了解李翊,他清楚李翊此刻有很多想法。

    刘备与他相互扶持走到现在,经历了不知多少。

    “既然你想做,那就放手大胆的去做罢!朕会予你以支持。”

    “尽管朕并不清楚,这样做是福是祸。”

    “但不论如何,朕都会与你共进退!”

    李翊大为感动,俯身下拜。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臣一定不负陛下的知遇之恩!”

    ……

    洛阳,未央宫。

    殿外寒风凛冽,殿内群臣个个面色凝重。

    刘备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动,掩不住他眼中的锐利。

    李翊立于阶下,神色平静,仿佛这场风暴与他无关。

    “陛下!”

    王朗须发皆张,率先出列。

    “丞相之职,本就是辅佐天子理政,岂能另设内阁,使陛下置身于事外?”

    “此乃僭越祖宗之法!”

    “内阁之制,万不可行。”

    刘备尚未开口,华歆已紧随其后,高声道:

    “王景兴之言极是!”

    “内阁之制闻所未闻,若首相只从内阁当中选,岂非视国事如儿戏乎?”

    孔融冷笑一声,素来清高的他此刻也难掩激动神情。

    “李丞相此议,莫不是要学王莽改制,行那‘托古改新’之事?”

    话落,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朝中反对内阁的声音不少。

    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孔融这样的守旧派、保皇派。

    他们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内阁却剥夺了皇帝的立法权。

    这极大损害了帝王的威信,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另一派则是既得利益者。

    因为内阁群相,分走的是九卿与尚书台的权力。

    原本人家管全部,现在只管部分。

    他们当然要急眼了。

    刘备抬手压下议论,声音沉稳。

    “诸卿稍安勿躁。”

    他目光扫过众人,“朕何时说过要置身事外?内阁所议之事,朕若不满,自可一纸驳回。”

    “此制不过是为朕分忧,使政务有其效耳。”

    李翊适时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明鉴,内阁九相分管九卿之权,各司其职。”

    “既可避免权臣独大,又能集思广益。”

    “至于首相限制——”

    他顿了顿,“论功行任,到任致仕,正是为了防止权柄久握而生变。”

    “荒谬!”孔融出声怒斥。

    “自古丞相乃天子辅臣股肱,岂能如商贾般轮换?”

    就在守旧派群情激愤之际,荀攸忽然出列,高声道:

    “臣以为,李丞相此议甚善!”

    众人愕然望去,只见这位素来谋略过人,奇谋百出的荀令君,此刻正面带着微笑。

    “九卿之权过于集中,易生腐败。”

    “今分权九相,相互制衡,正是治国良策。”

    徐庶见此,亦迈步上前:

    “陛下日理万机,若每事亲裁,恐损龙体。”

    “内阁代劳琐务,陛下专注大政,实乃两全其美之策也。”

    庞统也持笏出列,跟着附和道:

    “正是,当年光武帝设台阁以削三公之权,今日陛下立内阁而分九卿之势。”

    “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守旧派脸色铁青。

    他们环顾四周,发现不少官员眼中已闪烁起异样的光彩。

    尤其是那些原本无缘九卿之位的青年才俊,此刻正热切地望着李翊,仿佛看到了进步的新希望。

    是啊,李翊可不止有河北派的支持。

    更有大量九卿之下的官员,渴望进来分一杯羹的人的支持。

    李翊玩弄人心的手段,实在是太高明了……

    刘备见支持的声音渐渐压倒反对的声音,乃将眉头一皱,顺势说道:

    “天下之事,岂不决朕?”

    “朕今要为之,公等何有不从?”

    “况内阁之事,乃朕与李相共同商议而断。”

    “有谁觉得,朕与李相的决策有误么?”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谁敢当众指出国家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错误?

    同时得罪俩?

    见无人再出声反对,刘备便站起身来,冕旒玉珠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朕意已决,即日设立内阁。”

    “公等谁有意见?”

    阶下依旧无声。

    “好,既然诸公都无意见。”

    “那么依朕看,择日不如撞日。”

    “今日咱们便把这首相人选给选出来。”

    “公等可有好的人选?”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觑。

    他们暗想,你们君臣一唱一和,已经把事儿定下来了。

    咱们还能选谁?

    “陛下,臣举荐李丞相。”

    “李相本就是朝廷丞相,理应担任内阁首相。”

    很快,朝中的拥李派便站出来发声。

    “臣附议!”

    “臣附议!”

    “……”

    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大伙儿都清楚这是大势所趋。

    朝廷官员的生存法则,就是要学会站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认了吧。

    刘备缓缓开口,声音不疾不徐。

    “内阁首相人选,当由德才兼备者居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若有反对李翊担任首相者,可举手陈情。”

    殿内瞬间安静得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

    王朗坐在席上,手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抬起,却又僵在半空。

    他余光瞥向华歆,华歆却低着头,仿佛突然对袖口的纹饰产生了浓厚兴趣。

    “怎么样,有没有?”

    刘备再次出声问。

    这一次,是直接走下了阶,来到了华歆面前。

    华歆额头渗出细汗:

    “臣……没有。”

    “很好。”

    刘备点头,目光移向下一位。

    王朗也跟着起身,道一声,“没有。”

    于是,接下来每一名大臣都挨个站起身来,举手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