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5章 高祖盟誓,非刘不王,臣不敢为此破誓人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35章 高祖盟誓,非刘不王,臣不敢为此破誓人也 (第3/3页)

们寒心了。

    刘备手下,受县侯者不在少数。

    很多人都已经再难获取更高位置。

    你李翊不能光顾着自己吃饱,不给底下人剩口汤喝啊!

    刘备目光灼灼,在众人的注视下,正式宣布:

    “朕在此,封李翊为护国公!”

    “赐冕服九旒,金印紫绶,享九锡。”

    “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之权。”

    殿上又是一片哗然。

    一般来说,封公都是根据封地来命名的。

    刘备却再次破例创新,以“护国”二字为李翊公爵命名。

    “护国”二字强调“捍卫汉室”,契合刘备政权的合法性。

    同时,

    李翊作为军功领袖,需要超然爵位来平衡各大派系。

    所以李翊的公爵之位,也是最特殊的。

    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而以政治寓意命名的公爵之位。

    “臣谢恩!”

    李翊纳头谢恩,向刘备道谢。

    刘备扶李翊起身。

    公爵之位既然确定,那封地食邑自然也该确定了。

    至于给李翊哪块封地,又要赐多少食邑呢?

    刘备望着李翊的眼睛,正色说道:

    “当年张子房辅佐高祖,运筹帷幄,建立汉朝。”

    “高祖在封赏功臣之时,对张良言道——”

    “许君自择齐地三万户。”

    “朕常说,君乃朕之张良,却又不止张良。”

    “朕便用高祖当年之语许卿。”

    “君亦可自择齐地三万户!”

    西汉建立,在所有人封侯的时候。

    只有两个人让刘邦站起来,专门为他说话。

    其中一人便是张良。

    而刘邦的原话正是,“自择齐地三万户。”

    意思就是子房你自己随便挑,到齐国那个土地上,你自己挑选三万户出来当你的封地。

    这可不得了。

    须知,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侯就是万户侯。

    但刘邦许给张良的还不是一般的万户侯,是三万户侯。

    刘邦不仅张口就是三万户,而且是自择齐地。

    因为齐国是当时最肥沃的土地,可见刘邦当时对张良有多好。

    但刘备此刻的许诺,比之当年高祖刘邦还要豪迈许多。

    因为刘邦让张良“自择齐地”,那就是在齐国境内选封地。

    但人尽皆知的是,刘备在称帝之前就是齐王。

    他的封国就是齐国。

    也就是说,

    直到刘备称帝的前一天起,齐国是指整个刘备所统辖范围之内的“大汉疆域”!

    同样是“自择齐地”,这话从刘备口中喊出来就更显豪气纵横了。

    并且刘备除了致敬高祖以外,

    也是想向所有人强调,如今整个齐汉江山,是他跟李翊一起打下来的。

    所以所有人中,只有李翊一人有资格“自择齐地”。

    这也是刘备对李翊未能封王的内疚与补偿。

    毕竟刘备心里也清楚,以李翊的功绩是完全够资格封王的。

    但“王”之所以为王,不在于王本身,而在于封王之人。

    就比如刘封虽然也是王,但没人会拿他当一回事。

    因为刘封根本没有实权。

    可像李翊、陈登这种手中握有实权的封疆大吏,他们一旦得了“王位”。

    那就会给新生的齐汉政权,埋下一颗巨大的隐雷。

    是人成就“王位”,而不是“王位”成就人。

    李翊的权力太大,人脉太广。

    开了这个口子,无穷无尽的祸患便要来了。

    李翊只为报“一饭之恩”,在刘备手下十八年。

    总是兢兢业业,为大局着想,一直在牺牲自己。

    就如那前几年的下江南事件,刘备明知是在牺牲李翊。

    但李翊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如今李翊早已具备封王的功绩与名望,可他仍旧为大局着想,主动放弃王位。

    自昨晚起,刘备便下定决心。

    他发誓,明日至少一定要给李翊封个公。

    而且是绝对独一无二的公爵之位。

    即便将来真的会有隐患,倾覆了刘姓江山他也在所不惜。

    因为没有李翊,就没有他刘备的今天。

    “相爷好福气啊,好福气啊。”

    众人暗自感慨,有的羡慕,有的嫉妒。

    这种殊遇,只怕是他们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

    只见李翊落落回道:

    “陛下适才用高祖许张子房之语许臣,那臣便用张子房之语回答陛下。”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郯。”

    “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臣愿封郯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李翊引用的,正是张良回复刘邦的原话。

    只不过把“留地”改成了郯地。

    因为张良是在徐州遇到的刘邦,李翊也是在徐州遇到的刘备。

    张良是在留地,而李翊是在郯地。

    张良的意思就是,我在留地遇着陛下,这是天意。

    是老天把我交给你的。

    我提的意见,你都听了。

    而且很幸运,都实现了,这是老天的意思。

    所以我哪都不要,就要当年我们一起相遇的地方——留地。

    所以您把留地封给我就行了,我就当个留侯。

    三万户我不敢要。

    所以刘邦就给张良封了一万户,把留地封给了张良。

    故张良传也叫《留侯世家》。

    留这个地方有着特殊意义,它是张良与刘邦初遇的地方。

    张良要的不止是一个纪念,而且也是一个感激。

    这体现了张良的政治智慧。

    他能够在面对利诱之时,选择不贪,选择急流勇退。

    而李翊又岂会不如张良?

    同样的问题,更大的诱惑。

    李翊依然选择了辞封。

    我选郯地,是因为那里是我们初遇地方。

    你将我从曹兵手中救了下来,我感激你的救命之恩,所以为你效犬马之劳。

    为了纪念这次历史性的会面,所以我只要郯地。

    不敢当三万户。

    “……子玉,这是朕的真心话。”

    刘备见李翊再次拒绝,他更加过意不去了。

    他是真心想让李翊成为大汉建国以来,最伟大的功臣。

    整个两汉四百年,从未有人食邑高达三万户。

    刘备真心希望李翊能成为第一人。

    江山是我们一起打下来的,理应有你的一半。

    “当年酂侯萧何,食邑也不过一万五千户。”

    “绛侯周勃也不过八千一百户。”

    “卫、霍北击匈奴,立有不世之功,终其食邑也不未过一万六千户。”

    “如今四海未有靖平,魏贼、吴贼尚且猖獗。”

    “以臣之微末之功,恐未必能过萧何曹参,周勃卫霍。”

    “故三万户,臣实不敢当也。”

    如果说前面拒绝封王的一唱一和,还让殿上众人略感唏嘘的话。

    那么此刻李翊的表现,便是用实际行动打脸了每一个人。

    此刻,

    不论是喜欢李翊的人,亦或者不喜欢李翊的人,都对他由衷地感到敬佩。

    一个人的心境,境界需要磨炼到什么程度。

    才能够在面对三万户食邑,无上殊荣之时,能够选择拒绝?

    说来容易,做来难。

    至少殿上之人,没有一个敢说自己能经得住三万户的诱惑。

    毕竟这是名垂青史,永载史册的千载良机。

    如果有人说他能够经得住诱惑,

    那只是因为他这事儿没有发生在他身上而已。

    就好比别人问你愿不愿捐出一百万。

    你说愿意。

    五十万呢?

    愿意。

    十万呢?

    愿意。

    那一万元呢?

    不愿意。

    因为我真的有一万块。

    李翊选择拒绝,自然有他的考量。

    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今天下还未靖平,自己居然就要受那前无古人的三万户食邑。

    这是不合理的。

    他不敢超过那些前辈们。

    其次,李翊看得出来,刘备想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大汉国公。

    如不出意外,关羽、张飞、陈登亦有机会受封国公。

    但肯定达不到自己的殊荣程度。

    关羽至多也就受个万户食邑,再往后只会更少。

    而自己一个人就拿了三万户,比后面的人加起来都要多。

    那他李翊不就成了众矢之的了吗?

    故李翊坚决不肯受三万户。

    刘备见李翊态度决绝,便道:

    “既不肯受三万户,便受两万户。”

    两万户也算创历史了,李翊亦坚辞不受。

    刘备再三相劝,李翊依然不受。

    最后,刘备说道:

    “既然先生不愿受三万户,也不受两万户,只愿受一万户。”

    “那朕就赐你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户。”

    “这不算越过两万户食邑,迈过前辈。”

    “陛下!”

    李翊还待拒绝,却被刘备出声打断。

    “这是朕最后的请求了!!”

    刘备挥手,言语近乎恳请。

    “子玉,朕一向对你言听计从,从善如流。”

    “因为朕知道,李子玉从不犯错。”

    “你永远都比朕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你拒绝朕的好意,自然有你的考量。”

    “但这一次,就让朕任性一回罢。”

    李翊默然。

    须臾,李翊顿首谢恩。

    至此齐汉政权,

    刘姓为王,异姓为公的等级制度正式建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