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3章 卧龙得水,孔明掌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83章 卧龙得水,孔明掌权 (第2/3页)

推了庐江的?

    “……李子玉。”

    周瑜眉头皱起,第一时间联想到了这个人。“

    “竖子安敢如此!”

    “趁我不在,袭我庐江!”

    周瑜怒不可遏,气得拔剑砍石。

    庐江不仅仅是战略要地,还是他的老家。

    李翊整这么一出,简直是政治上、情感上对他的双重羞辱。

    虽然周瑜愤怒不已,但面对庐江失守的现实问题,还是须要解决。

    于是,即差人将程普、黄盖、吕范等一众重臣请来,商议对策。

    众将领一听庐江失守,个个义愤填膺。

    “好个李翊,安敢如此!”

    “都督,请您即刻下令,让我等杀奔夏口去,夺回庐江!”

    “对!夺回庐江!夺回庐江!”

    “齐人欺我等太甚,今若不反抗,将来必定更加屈辱!”

    一众吴将,纷纷请战。

    只有少数人保持了冷静,吕范劝周瑜道:

    “……都督息怒,诸位将军权且息怒。”

    “依在下观来,如今绝非是与齐人决裂之时。”

    “当今之敌,乃是曹操,不是刘备。”

    “维持孙刘同盟,共并曹魏之地,才是上策。”

    在吕范等一众谋士看来,齐国过于强势,我们不应该此时得罪它。

    只有抱着齐国大腿,一起吃曹操的地,慢慢发育壮大自己。

    才是上策。

    如今吴军不就打下了荆北了吗?

    这就是孙刘同盟,所带来的好处。

    如果不是李翊、诸葛亮等一众高层,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吴军如何能够这么轻松地拿下南郡呢?

    “……庐江本非吴有,今得荆州,正如得膏腴而舍弊履也。”

    “陈元龙觊觎淮南之地久矣,早有吞并江南之志。”

    “今取庐江,亦是情有可原。”

    “倘此时收军回攻齐人,有几成胜算并不好说。”

    “且会分化荆州之兵,到时曹操复来,如之奈何也?”

    “届时必是庐江未克复,而荆州之地有失。”

    “无数东吴健儿,尽皆白白丧命。”

    “孰弊孰利,惟都督思之!”

    吕范有条不紊地为周瑜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认为大家都只是在凭意气用事,觉得齐人偷袭了我们的庐江不道义。

    但换个思路想。

    赤壁一役,齐人贡献最大。

    但最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而东吴又拿淮南,又拿荆州,总不能既要又要吧?

    既然齐人想要庐江,并淮南全境之地,那给了也就给了。

    反正我们已经得到了荆北,绝对不亏也就是了。

    现在最理智的做法,应该是遣人去修好与齐人的关系,并获取荆州的所有权才是。

    吕范的意思,就是向让周瑜派个使者到夏口去见诸葛亮。

    通过诸葛亮,索要一个“荆州牧”或者“南郡太守”的位置。

    这种官职当然是要得到朝廷认可的。

    不过朝廷的认可,也就是齐国的认可。

    齐国认可了,就代表吴人可以稳坐荆州了。

    天子不过是一个天子,而刘备才是真正的天下霸主啊……

    “……子衡说的倒也有理。”

    周瑜冷静下来之后,认真思考了吕范提出的建议。

    现在的确不是和齐国撕破脸的时候。

    吴军还没能在荆州站稳脚跟,贸然起冲突。

    只怕到时候庐江没打下来,荆州又被曹操给抢了回去。

    委实不智。

    “……也罢,就纳子衡之计。”

    “先遣人去见诸葛亮,修好两家关系。”

    “至于吴侯那边,容我与之说明。”

    计较已定,周瑜便遣吕范去往夏口见诸葛亮。

    一面又亲自提笔,手书一封,答复孙权。

    其书略曰:

    “臣瑜顿首再拜言:”

    “窃闻庐江之事,朝议汹汹,皆欲与齐决裂。”

    “臣以为此非良策,敢陈愚见。”

    “夫齐人取庐江,如虎夺一脔,其势正盛。”

    “我若遽与之争,恐有三患。”

    “庐江城坚,李翊大军亲驻。”

    “未必一时可拔,此其一患也。”

    “荆州新得,人心未附。”

    “分兵则危,此其二患也。”

    “曹操在北,虎视眈眈,若乘虚来攻,何以御之?”

    “此其三患也。”

    “有此三患,故瑜斗胆恳请吴侯,权且忍耐一时。”

    “昔勾践事吴,终灭强敌。”

    “高祖让汉中,卒成帝业。”

    “今当效之,遣使修好,阳让庐江。”

    “我等可一面厚抚荆民,阴结豪强。”

    “训练水军,伺机而动。”

    “齐必懈而不备,我可专意经营。”

    “待时而动,进退在我。”

    “他日若取庐江,当如探囊。”

    “欲伐中原,亦可扬帆。”

    “若此刻轻启战端,是弃万全之策,行冒险之举也!”

    “臣非怯战,实为社稷计。”

    “周瑜惶恐再拜。”

    “伏惟君侯察之。”

    “建安十二年春。”

    孙权得其书,见周瑜无意收复庐江,心中大感不悦。

    至少对孙权而言,庐江是比荆州更重要些的。

    因为庐江,孙权可以直接控制。

    而荆州作为飞地,孙权根本控制不了。

    兼之吴军特殊的授兵制度,将领本身就有很大的权力。

    如何理解孙吴的军队组成呢?

    其实,可以理解为孙吴就是一个大军阀。

    他手下的将领,全都是大大小小的小军阀。

    这些小军阀明面上得听孙权的,但自己却有独自的兵。

    这些兵的装备、人员补充都是由他们自己负责。

    再直观一点,可以理解为历史上曹魏和臧霸的关系。

    由于曹操在徐州干的“好事”,徐州人不服曹操统治。

    曹操只能将徐州托管给臧霸。

    臧霸明面上是曹操的下属,但自己却是军政一把抓。

    曹魏让出兵,他也是真出兵。

    但曹魏能不能做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两说了。

    毕竟臧霸手里有兵,曹魏也得掂量掂量这样做会不会逼反臧霸。

    如此一来,就好理解孙氏与吴军将领们之间的关系了。

    也能够理解孙权,为什么这么不放心周瑜在荆州独自领兵了。

    孙权对周瑜是以“兄礼事之”不假。

    但还是那句话,当你身处高位的时候。

    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有可能被手下人给裹挟。

    周瑜手下的那帮将领,可全是拥有兵权的。

    “周郎劝我,不取庐江。”

    “不知公等以为如何?”

    因为知道周瑜说的有道理,毕竟人家是真的从战略角度分析的。

    但这不符合孙权个人的君主利益,他也不好明着发作。

    只能将周瑜之书传示众人,试探群臣是什么心意了。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不明便孙权是什么意思。

    于是只得纷纷说道:

    “我等皆以为周都督所言,甚合事宜。”

    “目今齐国如日中天,刘备少说拥有百万之众。”

    “吴地太小,绝非齐人敌手。”

    “今已得荆州,可以将庐江之地,尽数让与齐人。”

    “以此取刘备欢心,示好齐国。”

    嗯……

    孙权点了点头,脸上没有一丝丝高兴。

    他心理暗自感叹,满堂诸臣,怎么就没有一个懂他心思的人呢?

    我东吴的人才都到哪里去了!

    “……此事,且容后再做商议。”

    孙权一挥衣袍,撩衣离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