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8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第3/3页)



    “多谢神医。”

    李翊谢过张仲景,又对他说道:

    “神医年事已高,今又随我大军南下,同受风霜之苦。”

    “令翊好不惭愧,不如我使人送神医回下邳去,可好?”

    下邳是齐国首都,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回到那里,肯定要比待在江夏舒服。

    张仲景却道:

    “今太史将军染了疫病,江夏之地忽有其他病患。”

    “老夫断不可在此时离去。”

    李翊乃安慰张仲景道:

    “神医军中学子极多,我观其人,亦晓医术。”

    “此间自有其打理,神医还是先回下邳为好。”

    张仲景还待拒绝,李翊再三坚持。

    张仲景这才应允,便命童仆收拾行囊。

    结果李翊,又下一道命令:

    “着子义即刻赴徐州调治,豫章军事暂罢。”

    “中与张仲景一道同行。”

    命令一下,张仲景这才恍然大悟。

    无怪李翊急着让自己回下邳,感情是他想让太史慈回去养病。

    路途遥远,又担心其他人照顾不好,才设了这么一个套路。

    张仲景又好气又好笑,又有几分无奈。

    但转念一想,太史慈也是病人。

    而且人家身为一方父母官,在边陲镇守十年,劳苦功高。

    这样的人就此死去,委实不该。

    当下也不说什么,便让人带上太史慈同行。

    可太史慈本人却有些不情愿,强支着病体,找到李翊谏道:

    “豫章之民,久不沐王化。”

    “今吾若走,恐复为山越人所据。”

    “惟相爷思之。”

    见太史慈还想着豫章,李翊也有些心疼他。

    也是,毕竟在那里干了十多年,也有感情了。

    突然要走,估计也真是舍不得。

    李翊乃执其手,笑着抚慰他道:

    “君经营豫章十载,辟田亩、筑城郭,击山越,有大功于齐王。”

    “……然此地瘴雾弥野,士卒多疾。”

    “今观君病容,可知其地非久居之所也。”

    “《兵法》云:‘有所不守,方能守其所必守。’”

    “豫章者,弃之不足惜也。”

    豫章之地,李翊并没有亲自去过。

    但那里毫无疑问是一片瘴地。

    看地图上那么大一块儿,人口却少得可怜。

    没几处适宜居住的地方,大量的沼泽、湖泊。

    几乎每年都要大量的士兵染病,然后替换岗位,调往别处。

    偏偏豫章离得又远,调度起来非常麻烦。

    有时候底下官员不用心,延误了士兵调度。

    造成了大量的士兵病死,惨死。

    兼之豫章受地形气候影响,农业始终发展不起来。

    大量山越人隐居山中,藏匿人口,政府收税也麻烦。

    李翊又让太史慈在那里为自己搞“度田”试验,总结经验。

    由此得罪了不少富户豪族,就更加不配合政府工作了。

    十多年来,豫章也成了齐国一块流血不止的伤口。

    每年淮南都要给豫章填补不少钱。

    而离豫章更近的丹阳,也只能勉强实现自给自足,没办法去为它输血。

    不是太史慈不用心,而是他手上拿到的资源太少了。

    也不是刘备舍不得给太史慈更多资源。

    而是豫章之地,实在没必要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去开发。

    天下间还有那么多肥地,一支军可取,刘备又何必费那劳什子劲去开发豫章呢?

    这些年太史慈在豫章也算是尽心竭力,配合齐国高层决策,采取了大量的试验。

    如今太史慈身染疫疾,正好给了李翊一个调度他离开的机会。

    在边境熬了这么多年,资历早已累积够了。

    又赶上赤壁大捷,当事人染病。

    李翊明面上使太史慈回下邳养病,实则是为了调他回京城当官儿。

    要知道,下邳的福利待遇是相当好的。

    甚至到了要严格控制外来户的地步。

    不知多少外地高官,打算将自己的子女户口迁往下邳。

    现在李翊让太史慈回下邳当官,绝对是出于好心。

    从此以后,太史慈也能体会一把,下邳的爷就是爷了。

    念及此,李翊复取官牒示之:

    “君功绩已著,当迁下邳为官。”

    “然欲膺新命,先疗沉疴。”

    “昔孙叔敖病三年而楚兴,君其善自珍摄,来日方长。”

    “齐王定不会亏待于汝。”

    言外之意,李翊已经帮你在京城那边打通关系了,齐王也知道这件事了。

    接下来子义你就只需要安心养病。

    如果果真养好了身子,等回到下邳以后,你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太史慈感泣受命,连连拜谢李翊厚恩。

    李翊遣关平率精卫三百人,护送太史慈回下邳。

    如此一来,夏口的人事安排俱已妥当。

    众人纷纷问李翊,您老老人家是否要留在夏口,盯着周瑜?

    李翊沉吟半晌,乃道:

    “周郎多智多谋,我若继续留在江夏,其必生疑心。”

    “吾还是离开的好。”

    于是将江夏托付给了诸葛亮,正式将江南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李翊一走,诸葛亮毫无疑问就是荆州的第一话事人。

    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相处的这段时间,亦是十分感念李翊恩德。

    虽然李翊有时候做事很霸道,脾气不好时也会忍不住骂人。

    但李翊做的这一切,终究是为了诸葛亮能够顺利接手荆州。

    毕竟他在河北为官,在江南做再多事,也得不到更多好处。

    诸葛亮知其良苦用心,乃亲自于江边送行。

    至江边时,当着众文武的面,李翊取印绶亲授诸葛亮。

    “自今日始,江南之事,尽付孔明矣。”

    话落,李翊便解甲登舟,欲北归徐州去。

    众皆愕然,虽然这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

    只是大伙儿跟李翊相处久了,知他是个极为贪慕权势的人物。

    没想到,真正要交还江南大权时,过程竟会如此简单爽落。

    诸葛亮一怔,急忙追至江渚,执李翊衣袂,泣曰:

    “公何遽去?”

    这近一年的相处,诸葛亮也把李翊当恩师一样看待。

    知他要走,心中是万般不舍。

    李翊见此,亦心中一动,抚其背叹曰:

    “吾性刚戾,待君素严,然玉不琢不成器。”

    “昔管子射钩,鲍叔荐之。”

    “今吾叱咄,实为储才。”

    李翊是真心实意盼诸葛亮更好。

    倒不是小瞧诸葛亮,只是本位面的诸葛亮受到了太多场外的压制。

    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

    并且跟历史上那种地狱开局不同,诸葛亮拿到那种剧本,只能是火力全开。

    但如今这样一出剧本被诸葛亮拿着,李翊就不得不扮演“严师”的角色。

    盼诸葛亮能如历史上那般,拿出百分之两百的精神来做事。

    至于为什么么……

    时江风骤起,李翊深吸一口气,以手指奔涛曰:

    “此水终东去,犹吾志在北。”

    “吾与齐王起于草莽,奋战十余年。”

    “舍生忘死,乃有今日齐国之江山。”

    “吾终将老去,早晚要将大事托付让人。”

    “故吾实不忍见此基业所托非人。”

    “君之聪慧胜吾十倍,唯欠果决,故往日相逼,皆为此耳。”

    李翊很少对人这样说话,对诸葛亮这样说,绝对是自己的真心话。

    诸葛亮愣在原地。

    李翊已登上轻舟,于舟上轻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