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81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第2/3页)

,故命牛金率兵发难。”

    “吾意亲往去救夷陵。”

    程普急止之:

    “夷陵小邑,弃之可也。”

    “当集全力以抗曹仁主力!”

    吕蒙忙道:

    “夷陵尚有凌公绩人众困在城中,不可不救!”

    周瑜颔首,顾谓普曰:

    “程公可守大营,吾当亲往救之。”

    程普冷声笑道:

    “黄口孺子,轻动大军,若败,有何面目见吴侯?”

    此言一出,左右皆失色。

    周瑜不以为忤,又问吕蒙谁可以守大寨。

    吕蒙乃进言道:

    “都督可留陆伯言守大营,蒙与君同去救夷陵。”

    “解围释急,势亦不久。”

    “蒙保伯言能十日守也。”

    周瑜然其言,对诸将说道:

    “十日之内,必解夷陵之围。”

    遂留陆逊守寨,亲率精兵八千,星夜驰援。

    行至夷陵时,周瑜凭高而往,见曹军阵型散乱,大喜说道:

    “此天赐良机也!”

    当夜便命陈武率死士三百人,潜入敌营纵火。

    又命吕蒙伏兵于东,自引大军从西杀入。

    牛金措手不及,大败而走,遗下战马三百余匹。

    此役,吴军大获全胜。

    既解了夷陵之围,又使得周瑜控制了江陵上游。

    既救出凌统,周瑜勉其忠勇。

    然后趁势渡江,驻兵北岸,与曹仁相持。

    曹仁败了一场,又见周瑜在夷陵站稳了脚跟,只得放弃江水上游。

    改为固守城池,不再出战。

    东吴,曹魏两边战事,就此陷入了相持阶段。

    不表。

    ……

    就在东吴与曹魏战事,打得如火如荼之时,齐国方面也加紧了自己这边的准备工作。

    李翊一面使人抓紧从江夏撤走军马,麻痹周瑜。

    一面又使已经到了汝南的淮南军,不要在庐江、汝南两地的边境游荡,防止吴人起疑心。

    而是让淮南军直接回九江去,待到用兵之时,直接便可从合肥出发。

    自肥水而入,即可直下庐江。

    至于汝南之地,李翊则发书上谏刘备。

    希望他能够为汝南再增益一支军马。

    并表示,只要刘备派得人够多。

    李翊他就有把握不费一兵一卒,仅通过军事压力,逼迫庐江吴人投降。

    刘备在徐州,听说李翊下令撤回了军马,惊得目瞪口呆。

    正欲使人去问李翊为何如此,不想李翊主动使人来了。

    当即便问,寡人让丞相陪孔明南下,是辅助他收取荆州的。

    结果丞相不取荆州,改取庐江,舍本逐末,何也?

    李翊乃亲笔手书一封,答复刘备。

    刘备得其书,书略曰:

    “臣翊顿首再拜,谨奏齐王千岁:”

    “臣观天下之势,欲制东吴,必先取庐江。”

    “庐江者,吴之咽喉,荆州之锁钥也。”

    “今周瑜倾兵西进,与曹仁争荆襄之地,江东空虚,此天赐良机。”

    “庐江太守朱治,虽据坚城,然性怯而寡谋。”

    “若得大王再益臣一军,屯于汝南,示以兵威,则可不战而屈其兵。”

    “彼见大军压境,内无援军,外绝归路,必束手来降。”

    刘备不解,认为李翊手上已有五万大军,为何还要让他继续增益兵马?

    打仗不要钱啊?

    李翊则是解释了,增益兵马,是为了给吴人施压。

    虽然耗费的钱粮更多,但如果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庐江,不就等于是间接的“花钱买地”吗?

    这符合《孙子兵法》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后半段,李翊则开始解释,为何不去取荆州,而改打庐江。

    “若下庐江,则断周瑜归路,使其荆州之师孤悬江北。”

    “孙权以幼主上位,兵权不出于己,其必不敢纵周瑜在荆州专权。”

    “如此吾等便握江东门户,日后进可攻,退可守。”

    “纵周瑜侥幸夺得荆州,亦成无根之木。”

    “孙氏又岂容大将拥兵在外?”

    “若周瑜不还荆州,则形同叛逆。”

    “不肖我等发兵,孙氏自乱矣。”

    “若还荆州,则我军唾手可得,岂不尽善尽美?”

    “故臣请增兵,非为浪战,实欲以威服人。”

    “兵多则势重,势重则敌惧,敌惧则降。”

    “愿千岁察之!”

    “臣翊诚惶诚恐,谨奉表以闻。”

    “建安十一年冬。”

    刘备看完李翊的书信,连连拍手称赞。

    如果李翊的计划能够实现,那他不仅可以兵不血刃的得到荆州。

    还能将淮南之地,尽数收入囊中。

    双喜临门呐!

    刘备喜出望外,拿着李翊的书信,传于左右心腹之人。

    “……诶呀,读李相文字,正如饮醇醪,令人不觉自醉呐。”

    刘备伸展了一下腰肢,似向众人炫耀一般,大肆吹捧李翊。

    仿佛在说,你们看我家丞相。

    与我相交十多年,即便如今已经位高权重了。

    人家的书信文字,依然恭敬谨慎,条理清楚。

    这就是子玉,这就是寡人的丞相!

    在炫耀完,刘备便聚众商议,谁去为李翊助威。

    这可以说是一份白捡的功劳。

    毕竟李翊明确说了,此一行,只为“秀肌肉”,不为作战。

    如此一来,将领们不仅不会损害武器装备,手下也不会死人。

    等拿下庐江后,就是一份军功。

    不可不谓美差。

    于是,众将纷纷请缨,表示支援李相吾辈义不容辞!

    刘备又岂不知众人心思,当即唤关羽过来,道:

    “云长可引青州兵,前往汝南。”

    此前汝南之战,得胜而回,关羽军部并未急着回青州。

    而是先留在了徐州,三兄弟叙叙旧。

    不想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刘备派关羽去,正好也有理由。

    人关羽此前总督南方军事,就是在汝南。

    而且人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正好符合李相提出的“震慑吴人”的要求。

    见刘备派出了关羽,众人也不好再争,纷纷放弃。

    关羽领了军令,即率本部青州兵两万人,奔汝南去了。

    至于夏口这边,人马已经撤走的差不多了。

    包括太史慈部,见荆州之事事了,也向李翊、诸葛亮辞行。

    方欲整军还豫章时,忽觉头晕目眩,身子不适,几不能立。

    左右人正欲问其缘故,忽见太史慈大呼一声,昏倒在地。

    众人大惊,急忙将之救起。

    又将此事紧急报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急命医者救之,不见好转。

    报给李翊,李翊安慰诸葛亮道:

    “江南多疫,豫章又是瘴气之地。”

    “子义久居此地,几染病疾,吾此来命张神医随行。”

    “可令其为子义医治。”

    于是,急召医圣张仲景诊之。

    江夏包括刘琦在内的一众高官,都携着礼品过来探望了。

    只因太史慈在齐国,也算是市级高官。

    这种级别的官位,在江夏出了事儿,刘琦等众亦不好推责。

    众人守在门外,静静等候问诊结果。

    房间内,张仲景把脉良久,蹙眉曰:

    “此瘴疠之气入体,非静养不可。”

    话落,提笔开了几道药方,命童子去抓药。

    历史上的太史慈是英年早逝的。

    李翊也怕太史慈就这样死去,所以对他的病症还是相当关心的。

    这几日都暂缓了手上工作,专心等待结果。

    待听到张仲景的答复以后,知太史慈已无性命之忧,这才宽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