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1章 天下健者,岂独袁氏一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41章 天下健者,岂独袁氏一家? (第2/3页)



    “今断汝头,不足以解忿。”

    “亦耻大丈夫杀来使,汝可速回淮南告诉袁公路。”

    “彼倒行逆施,鱼肉百姓,备在秋收过后,将亲自领军征讨。”

    “吊民伐罪!”

    最后还隐隐说了一个“滚”字。

    唬得那李丰如从鬼门关走一遭,鼠窜而行。

    在赶走淮南来使之后,刘备又问李翊道:

    “先生怎知袁术非是真心实意求和?”

    适才李翊率先开口喝斥李丰,刘备便知道李翊是希望自己驳回袁术的请求。

    故而在刚才,丝毫不留情面,连剑都拔出来了。

    两家可谓是彻底地撕破脸了。

    李翊解释道:

    “袁公路早有并吞徐州之心,况我等与其有杀子之恨。”

    “以袁术的气量,又岂会愿意与我徐州解和?”

    “况其若果真一心求和,也该带些诚意来。”

    “但彼只让李丰来陈以利害,并无丝毫让利。”

    “足见其并非真心实意要与我等和好,只是想慢我等之心,好为他争取时间罢了。”

    刘备对李翊的见解佩服之至。

    李翊又道:

    “袁公路自诩善谋,估计会自作聪明,也跑去和曹操讲和。”

    ……

    果然不错李翊所料。

    在派人往徐州讲和的同时,袁术也派了人前往许昌讲和。

    与徐州不同的是,袁术是真的想和曹操讲和。

    双拳毕竟难敌四手。

    刘备那边讲和,是袁术的缓兵之计。

    曹操这边的讲和,却是袁术的真心实意了。

    毕竟他跟曹操的仇恨,无非就是此前争夺兖州罢了。

    成王败寇,袁术也认了。

    使者见到曹操讲明了袁术希望求和的意愿。

    如李翊所言,对于真正想要求和的对象,袁术这次是真拿出了实际好处来。

    “我主说了,只要曹司空肯就此罢兵,不插手淮南战事。”

    “我主愿赠送曹司空三十万斛粮食,以资军用。”

    “更有金银、绢帛、牛马无数,望曹司空笑纳。”

    曹操望着使者呈上来的淮南礼单。

    捋着长髯,唇角勾起一抹浅笑。

    “……哈哈哈。”

    曹操将礼单放下,“袁公路岂是信义之人?”

    “若果真要曹某罢兵,可教公路先将钱粮送来。”

    曹操何等人精,知道你袁术惯喜白嫖。

    果断要求袁术先把钱粮送上来,然后才肯罢兵。

    “……这。”

    淮使顿时尬住,他只奉命来送礼,袁术却没把礼物给他。

    你说这办的都是什么事儿啊?

    “我主也是出于好意啊,若是我们两家能够合力对付刘备,共同瓜分徐州。”“岂非皆大欢喜,两全其美之事?”

    哼!

    曹操拍案而起,厉声叱道:

    “不必多言!”

    “袁公路残害地方,逼杀名士,对抗朝廷,甚至还私藏传国玉玺。”

    “曹某乃朝廷任命的司空,祖上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除贼,与禽兽何异?”

    “汝可速退!”

    曹操岂不知袁术给自己开的是空头支票。

    即便袁术真把钱粮送来了,他也不会就此罢兵。

    更何况,大军已经开始调动了,各方的粮草也都运往前线。

    要是在这时候叫停,此前不就白干了吗?

    得浪费多少钱粮!

    “哼!”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曹阿瞒何其愚也!”

    当使者把曹操的回复传回给袁术后,袁术亦是大发雷霆。

    “彼自诩熟读兵书,岂不知唇亡齿寒之理?”

    “若我淮南有失,他曹操岂能得以幸免于难?”

    “此不过一阉宦之后,今我肯屈尊纡贵,与他讲和。”

    “彼竟敢无礼至此,忒也不把我袁氏放在眼里!”

    袁术之所以气成这样,是因为他对曹操这边的议和有很大期待。

    照理来说,他与曹操的恩怨比刘备早多了。

    曹操与刘备才是真正刚在徐州交手不久。

    他没理由放弃自己,转而去跟刘备联手来打自己。

    可他偏偏就这样做了。

    真是愚蠢至极!

    “明公,既然曹操不肯议和,执意动兵,那咱们可得在新蔡重加防卫。”

    寿春有一条淮河流经。

    而在汝南,又有三条河都可以注入淮河。

    由西向东,分别是汝水、颍水、涡水。

    三条河流,袁术各自设立了一个重镇。

    即新蔡、汝阴、龙亢。

    新蔡是汝水的重镇,汝水主要在汝南西界。

    汝南西界是曹操的地盘,所以守住汝水的新蔡,便是守住曹操。

    “好,既如此,再从寿春,调拨八千名士兵前往新蔡!”

    袁术正欲同意。

    忽被一人出声阻止道:

    “明公不可!我寿春只两万兵卒,若再分兵八千出去。”

    “万一东线的汝阴、龙亢失守,刘备大军直逼我寿春,那我寿春岂不危险?”

    “况纪灵在新蔡已有一万大军,足以抵御曹操进攻。”

    “若抵御不了,我寿春再发兵救援便是。”

    说话之人,乃主簿阎象。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

    现在淮南很有可能要面临至少三路兵马。

    曹操一路,刘备一路。

    还有一路则是广陵陈登,极有可能自长江渡水,绕袭至九江后背。

    寿春作为淮南之心,必须留够足够军马,以便随时支援各方据点。

    这个提议算是比较中肯的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