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李翊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3/3页)
仅三月份的支出,就高达一千五百多万钱。
刘备这辈子还从来没打过这么大规模的仗,从未意识到大规模战争竟会如此烧钱。
心头还是有点肉疼的。
但李翊出来劝导他,为了淮南战事,必须要咬牙忍一忍。
徐州的大动作,肯定是惊动了周边诸侯的。
首先是北方的袁绍,发觉刘备在徐州动员出了大量人马,并且囤积了大量粮食、器械。
肯定是要有大动作了。
袁绍与刘备现在是盟友关系,他倒是相信刘备不是来打自己的。
但是他却惊讶的发现,徐州能够动员出来的兵力,有些超乎他的想象。
这貌似不像是遭到过两次屠城的徐州,所能动员出来的兵力啊。
“刘玄德有骁名,在徐州甚得众心。”
“此前其举奏我儿为茂才,我便默许其接领徐州。”
“今其在徐州势力似乎非两年前可比,我等是否还要维持与刘备的盟友关系?”
袁绍召集诸大臣至正殿来议事。
许攸与李翊关系甚好,不久前李翊又差人送了几辆载满钱粮的牛车过来。
请许攸在袁公面前多美言几句。
并且向许攸保证,徐州从未想过要与河北争雄。
实在是因为袁术倒行逆施,徐州不忍见众生疾苦,这才吊民伐罪。
这也是为了袁公着想啊……
许攸在受了李翊的好处之后,本就满心欢喜。
兼之李翊言之凿凿,一再表明徐州远远比不上河北。
他李翊更是山野庸才,与河北诸谋士相去甚远,哪里敢有北望之心?
许攸遂更加放心,对袁绍劝谏道:
“今刘将军在徐州,本无过失,奈何加兵于他?”
“况徐州动员兵力,实为征伐袁术,此亦是利好明公之举。”
“袁术在淮南多年,兵精粮足,刘玄德岂是轻易可敌的?”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无论谁胜谁负,都是我河北得利。”
袁绍闻言,觉得有理,又问许攸道:
“依子远之意,当如何安置徐州刘玄德?”
许攸一捋颔下胡须,咧嘴笑道:
“如今刘玄德动员徐州全部兵马,打算征伐袁术,我等可以坐观成败。”
“依照不才之见,不妨暗资刘玄德钱粮军械,以助其攻伐袁术。”
“一来,可以平衡淮南与徐州的实力。”
“二来,刘玄德见我河北资助于他,便没有了后顾之忧,不必瞻前顾后,可以全力攻打袁术了。”
“袁术若灭,徐州与淮南必是满目疮痍,二虎皆伤。”
“等到那时,明公已经灭了公孙瓒,统一北方。”
“便可以放心的渡河,进攻河南,一统天下。”
“此天命在河北,愿明公察之!”
袁绍闻言大喜,这句话正是他想听到的。
其实,袁氏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天命所归。
历史上的袁术就称了帝。
而袁绍虽然没有称帝,但他却有这个想法。
还专门试探了一下河北群臣的态度,结果遭到了强烈反对。
袁绍只能灰溜溜地暂时将此事搁置。
没想到后来官渡之战爆发,袁绍直接一病不起,再也没有机会称帝了。
“善!”
“既如此,子远可速去操办此事。”
“备好军械、钱粮,送去徐州。”
“一来表我河北诚意,二来助其攻伐袁术。”
袁绍大手一挥,尽显土豪哥本色。
许攸闻言大喜,连连称喏。
暗地里嘴角却是微微一翘,这下又能够贪污一笔了!
河北方面的回应很快传来。
刘备对袁绍的态度又惊又喜。
他原本还担心徐州方面展现出过于强大的动员能力,会引起袁绍的忌惮。
导致徐州瞻前顾后,不敢全面对袁术开战。
没想到袁绍竟意外的送来了钱粮军械,以示亲善。
这确实超乎了刘备的预料。
李翊向老刘解释道:
“河北派系斗争激烈,尤以河北派与汝颖派争锋相对。”
“这便使得袁绍耽于信息差。”
“我们此前交好的许攸,贪而不治,使他在袁绍身边吹吹耳旁风。”
“袁绍居高而不能察,故而低估了我徐州的实力。”
微微一顿,又联想到他与许攸交代的徐州情况。
是半真半假,于是又补充道:
“谎言并不可怕,这世上,真话说一半。”
“往往要比谎言更加可怕。”
刘备颔首,认认真真地听着。
“军师的外交战略着实厉害。”
“昔苏秦、张仪用纵横之术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今观军师用计决策,则意出张、苏远矣。”
“此岂不诚大丈夫哉?”
刘备对李翊构划的外交战略佩服的五体投地。
他原本以为能让袁绍暂时按兵不动,就已经很不错了。
可没想到还能够使袁绍送来钱粮资助,这简直是意外之喜。
张仪当年弄楚怀王如婴儿,今观李翊之策略,亦不遑多让。
只不过他的军师,比之张仪,除了搞外交之外。
还能搞内政,搞屯田,搞生产,对外还能独自领兵。
虽张仪、苏秦复生,刘备也是万万不换的。
“袁绍这一路诸侯已不必担忧,现在还有另外一路诸侯,须我等努力。”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刘备眨巴眨巴眼睛,当下已经会意,从口中吐出两个字:
“曹操!”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