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出海去辽东?也就军师能想的出来!(求订阅!) (第2/3页)
然后需要组建骑兵,上战场时,再挑选马匹。
现在先把数量堆起来,甭管能不能跑,买够了再说。
赵云、田豫、牵招那都是养马,训练骑兵的人才。
老刘现在缺的不是人,是马!
“燕赵多战马,只是此地纷乱,若冒然派遣商队去大量购置战马,恐易出事。”
“若是买少了,来回折腾,却又费事。”
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此易事耳。”
李翊对此早就已经提前规划好了。
“辽东多战马,那里的马膘肥体壮。”
“今何不使糜子仲组一商队,自东海渡船,走海路,前往辽东。”
“重金找辽东太守公孙度购买马匹。”
唔?
还有这种操作?
刘备暗叹,李翊哪来这么多天马行空的主意。
每当他的思维困于常规时,李翊总是能够适时的打破。
刘备方才只想着,循规蹈矩,从北方老老实实地买马。
殊不知自徐州出发,走海路,不仅可以在辽东买到战马。
甚至所费的时间也远比去北方买马要短。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老刘。
毕竟老刘常年生活在北地,整日与马打交道,很少走水路。
更别说联想到要出海了。
但水路是真的很方便。
“东海、广陵多海民,可在本地招募有出海经验的水手。”
“另外,太史慈将军海上绕袭青州时,带了不少士兵出海。”
“可从这些军士之中,挑选水性好,天赋高的,一并带出海去。”
海上旅途是漫长的,所以出海的人,必须能够适应海上长时间的颠簸。
以及脏乱差的环境。
“军师见识真是广博啊……”
刘备对李翊赞不绝口。
事实上,
去辽东买战马并不啥新鲜事儿。
孙十万就曾经苦于江南少马,便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商队,自扬州出海,去往辽东购买战马。
这是孙十万的大手笔,足足组建了一支近万人的舰队。
这种规模的海上舰队,在当时是划时代的存在,说是横行东亚也不为过。
不过当时领队的东吴使团,出于防范考虑,没有全体登岸。
只让张弥带了四百人去襄平找公孙渊买马。
没想到公孙渊却打起了使团的主意,把这四百人全部杀死,谋财害命。然后又想把剩下的东吴使团骗上岸来,一网打尽。
经过一番波折,东吴使团最后误打误撞,跑去了朝鲜,见到了当时的高句丽王。
从此孙权便加强了与高句丽之间的联系。
也是一段相当传奇的故事。
“此次出海,路途遥远,往返少说也要半年。”
“而辽东人对我徐州什么态度,尚未可知。”
“备恐派出去的使团,有去无回。”
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公孙度自中平六年去往辽东之后,便几乎切断了与中原的联系。
大有自立为王的意思。
事实也确实如此,自诸侯讨董开始。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公孙度便意识到汉室衰微,群雄当道。
索性自己在辽东割据为王。
不仅派遣部下渡过渤海,进攻山东半岛,还自己设置了营州刺史。
其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公孙度起于辽东,一时人杰。”
“我等可在商船中备好精盐,然后用精盐以物易物,换取辽东马匹。”
“再另置一些绫罗绸缎,送去辽东,交好公孙度,使辽东与徐州建立联系。”
“将来亦可互引为援。”
李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购买战马是其次,与公孙度建立外交,结好同盟才是重点。
先不管这个同盟在将来能不能起到作用,但只要能够稳定的交易马匹,那都是非常值得的。
那公孙度会接受徐州抛来的橄榄枝吗?
在李翊看来会的。
因为公孙度不是公孙渊,他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
正因为他有野心,所以才不屑于抢一支商船上的财物。
从诸侯讨董,到群雄割据,中原各路诸侯打得火热。
那此时的公孙度在干什么?
答案是,在用铁腕手段,统治辽东。
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
压制鲜卑、扶余等部落,威行海外。
不仅占据了整个辽东半岛,还深入朝鲜,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