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2章父子捷报传长安,谁是英雄?【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72章父子捷报传长安,谁是英雄?【求月票】 (第2/3页)

边的石案,将手中的玉杯狠狠掷入波光粼粼的池水,朗声长啸。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啊!”

    周围轰然叫好。

    更有一名军事学院的学员,被众同学簇拥着来到前台,提笔写下李承乾在江陵时念出的诗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字迹酣畅淋漓,墨迹未干,已有无数双手争相触摸,临摹,仿佛要沾上那诗句里滚烫的报国豪情。

    日头渐渐高涨,其灼热却不及长安城中的狂欢。

    安邑坊深处,老兵铁匠那间低矮的小屋前,破旧的木桌上竟也破天荒地摆上了几样荤腥和一坛浑浊的村酿。

    他仅存的右臂紧紧搂着酒坛,布满风霜沟壑的脸上泛着赤红,浑浊的老泪大颗大颗滚落,砸进粗陶碗里,与浑浊的酒液混为一体。

    他对着围坐的邻里,用沙哑的声音反复念叨着:“听见没?辽东!是辽东战场!当年本大爷这条膀子,就丢在那鬼地方了”

    他猛地灌下一大口酒,被呛得剧烈咳嗽,却不管不顾,用粗糙的手背狠狠抹去胡须上的酒渍,猛地一拍桌子,震得碗碟乱跳,嘶声吼道:“值了!本大爷这条命.值了!来,满上!给泉下的弟兄们.满上!”

    他颤抖着将另一只空碗斟满,郑重地放在桌角,对着虚空喃喃:“老六,张头儿听见长安的动静了吗?唐朝皇帝比那隋朝狗皇帝厉害多了!喝酒!”

    “哦对了,唐朝太子也很厉害,他们父子,一个比一个厉害!”

    那空碗默默对着斜阳,盛满了血色的光,也盛满了无人能饮的悲怆与荣光。

    与此同时,太极宫。

    原本打算主持朝会的左仆射,内阁大臣房玄龄,在得到捷报的第一时间,立刻改变了原本的议题,开始传告前线的战果。

    却见他满脸笑容地道:“继首战告捷以来,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如今,辽东再次传来捷报,陛下率领的辽东军,已经连续攻破了九城,只要再拿下乌骨城,安市城等五城,高句丽在辽东的门户,将会被彻底打开!”

    “等到那时,我军长驱直入,覆灭高句丽指日可待!”

    听到这话,众文武大臣也露出满脸欣喜的表情。

    “陛下一出手,果然非同凡响,实乃我大唐英雄也!”吏部尚书高士廉,随声附和道。

    他就是之前在朱雀门询问使者的那名老尚书。

    即使现在距离之前已经过去半个多时辰了,他的脸色还是如同在朱雀门那时一样,满面红光。

    却听房玄龄又笑道:“我大唐的英雄,可不止陛下,还有太子殿下,据吐谷浑那边传来的消息,吐谷浑新可汗慕容顺,自请退去吐谷浑可汗之位,出任我大唐西平郡王,并上交投国契书,将现有的吐谷浑疆土,并入我大唐疆域,请求朝廷重新设立州县。”

    “也就是说,继薛延陀灭国之后,吐谷浑也亡国了。”

    哗!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就连一直沉默的户部尚书马周,礼部侍郎,新闻司长岑文本,都站出来笑赞道:“太子殿下真乃英雄也!”

    “是啊!太子殿下一战灭两国,古往今来,鲜少有匹敌者!”

    听到这话,新老众臣,瞬间泾渭分明,开始争相吹捧自己老大。

    有人说,李世民是古今第一帝王。

    也有人说,李承乾是古今第一太子。

    总之,整个太极殿朝堂,忽地成了华山论剑台,各论各的英雄。

    而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中立派,则像看猴戏一样的看着他们。

    直到最大的中立派李靖,忍不住插嘴道:“我觉得,现在不是论谁是英雄的时候,城内已经喧闹成一片了,我们是否应该阻止,或者继续放任他们庆祝,才是重点!”

    “对对对!这件事确实应该商议一番!”

    房玄龄反应过来似的接口道:“陛下让我们以临时内阁作为主政框架,管理国内的大小事务。如今,陛下和太子接连传来好消息,按理来说,确实应该庆祝,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陛下的旨意,太子的教令,如此大规模的庆祝,是否存在隐患?”

    “不错!老夫在朱雀门的时候,就看到了不少胡商违规庆祝,必须要控制一二,否则真出了什么事,我们该如何向陛下交代?”高士廉也立刻随声附和道。

    但孙伏珈却不以为然:“胡商们庆祝,那是因为他们认可我大唐的强大,只要我大唐一直强大,他们会乖得像孩子一样,有什么好担心的?”

    “可是他们违规了啊!”

    一旁的萧瑀站出来道:“难道依大理寺卿的意思,我们连违规都坐视不管吗?”

    “我也没说违规不管,我的意思是,不用矫枉过正!”

    “什么矫枉过正?明明就是你大理寺卿不作为!”

    萧瑀冷笑道:“你还不如戴侍郎呢!”

    “诶,太子少傅别扯上本官,本官可什么都没说!”戴胄连忙站出来撇清关系。

    一时间,整个朝堂又开始争论不休起来。

    直到魏征冷不防地来了一句:“还是老规矩,内阁投票决定!”

    此言一出,众臣立刻安静下来。

    很快,所有内阁大臣便当着众臣的面,开始投票。

    最终的结果是,少数服从多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