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三章 江南解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十三章 江南解体 (第3/3页)

挑衅。

    但无论如何,司马乂确是为平叛殚精竭虑。洛阳的兵力本就捉襟见肘,他还要分出两万来去救援司马歆,实不能要求更多。可对于其余诸王而言,他们是否会在意司马歆的死活,那就不太好说了。

    随着时间流逝,等到了六月中旬,各方势力的表态都趋近于明朗:

    黄林此时已率复汉军攻入豫州境内,使得征东军司已无法置身事外,范阳王司马虓本人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善军事,便同意了司马乂请求,将前线军事交给刘乔负责;

    而成都王司马颖对荆州贪念已久,收到消息后,当即派赵骧领三万大军先行南下,由后援转为先锋,他自称将尽起河北大军,于年后南下;

    至于征西军司,河间王司马颙毫无和司马乂讲和的意思。雍州刺史刘沈乃是司马冏旧部,本就不服从司马颙,司马乂征召他,本意也是尽可能给司马颙台阶,不至于损害征西军司的实力。可司马颙连这点兵马也不肯放过,刘沈得到诏令后,方才进军至蓝田,就又被张方率军拦下。

    不过司马颙也表态说,大乱之前,他听从朝廷的诏令,暂时不会和皇甫重再起冲突。

    总体来看,三王中有两王配合朝廷,河间王也没有落井下石,那形势就没有败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可随着时间来到七月,接下来的形势发展,却令所有人始料未及。

    首先是豫州方面,战况差强人意,算是初步扼制住了叛军的攻势。

    刘乔抵达许昌后,火速领一万步骑进驻汝南,成功于淮水北岸阻拦绛缨军。由于黄林本人没有经验,数次尝试强渡淮水,皆为刘乔半渡而击,致使他损失惨重。黄林只能被迫放弃北上许昌的计划,转而向东进攻弋阳郡,但在弋阳太守梁桓的固守下,绛缨军进展缓慢。

    可南阳的战事就太令人失望了。

    一开始一切还算正常,荆州刺史刘弘抢在李辰之前入驻宛城,于此地屯兵固守,等待援军。等到赵骧率部抵达,宛城的守军已经多达五万人,兵力与李辰部相近,占据地利,且装备甲仗胜之,理论上看,晋军是有更大优势的一方。

    谁知赵骧抵达后,轻视复汉军,认为对方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他又受成都王密令,欲在平叛中率先立功。于是不与刘弘商议,竟私自出兵,独自与复汉军合战。

    李辰见他骄横轻敌,便佯装不敌,主动率部后撤,实则在半道的枣林中设下埋伏。赵骧果然中计,他领着五千轻骑冲入包围网,结果可想而知。轻骑几乎全军覆没,后续的步军为败军裹挟,也直接溃败。赵骧本人则身中七箭,重伤昏迷,幸得从骑死命相救,方才逃出生天。

    可这就连累了刘弘,他此时正令陶侃率八千人为先锋,打通南阳到襄阳的通路,设法联络新野王司马歆。留守宛城的驻军仅有万人,且根本不知道赵骧战败的消息。结果李辰乘胜追击,围攻宛城,打了刘弘一个措不及防,负责外围城防的羊尹当场战死,其余各部也随之溃败。刘弘不得不丢下宛城,率残部退回河南梁县,重新整顿军队。

    复汉军至此全据南阳郡。击败了刘弘之后,李辰稍作休整,随即自宛城南下,正式向襄阳进军。

    而此时的襄阳城内,司马歆也不知刘弘与赵骧败退的消息。事实上,他还在因陶侃援军的到来而欣喜若狂。在得知复汉军南下的消息时,司马歆还以为是李辰在北面打了败仗,不得不南下。他此前在李辰处接连受挫,早就想一雪前耻,于是不顾陶侃劝谏,违背了朝廷不得出城的命令,率城中三万守军北上迎战。

    可事实并非如此,复汉军连战连捷,兵力愈发强盛,在遭遇司马歆时,已经扩张至七万余人。两军在樊城北面的陶冲相遇时,司马歆见来者不仅不是败军,且兵力远胜于自己时,心中的懊恼与后悔可想而知。

    无论如何懊恼,结果是无法改变的。李辰一月三战,再度大破征南军司。晋军溃败之下,新野王司马歆为复汉军所生擒,李辰将其斩首示众,传观江北。

    与此同时,南路复汉军成功攻破武昌,占据了这座江南巨城,东吴旧都。石冰在此地搜罗得船只五百,而后率两万水师顺流东下,正好在浔阳遭遇前来抵御的扬州刺史陈徽。

    双方各率水师,在江心对峙,陈徽欲乘东风纵火,结果火船未发,东风忽然转变为西风,风向逆转之下,使得陈徽玩火自焚,四万水师一朝溃散。石冰得以顺流而下,一举占领了整个扬州。

    至此,整个淮水以南、湘水以东的广大区域,几乎脱离了朝廷的掌控。整个江南的局势,正在以最恶劣的速度走向解体。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