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2章 柏林起航,场刊评分出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372章 柏林起航,场刊评分出炉! (第1/3页)

    哗哗哗!

    《金陵十三钗》在全场所有人持续不断的鼓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很多人的眼圈是红的,尤其是女观众,被电影里好几段的画面触动,男性群体更多的,是感慨。

    对历史、战场的感慨。

    很多的华人和华夏人,则是生出了对日本人的痛恨。

    那是源自于血脉和骨子里的一种觉醒。

    虽然《金陵》并没有直接拍摄日本人残暴、屠杀华夏人的凄惨画面;但很多的片段,都从侧目刻画出了这种种的暴行。

    这其实,比直接给众人看真正的历史,来的更加愤怒。

    因为……联想。

    脑补的画面是最可怕的。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南京!南京!》比不上《金陵》一根毛的地方。

    后世的很多导演,其实都明白暴露受害者对观众的一种身心伤害;比如强奸和霸凌,这其实也是对某些观众的再次捅刀。

    尤其是遭遇过这些的人,看到这些画面,肯定会引发人的强烈不适。

    你被人霸凌,还被电影导演当定格镜头拍下来,拍多么多么惨的一幕。

    这怎么能不说是一种受害者惩戒?!

    你拍的应该是罪犯,是霸凌者。

    是坏人。

    他们才是你需要曝光的,需要被电影谴责的对象。

    就像《金陵》里面,你应该拍小日子,拍他们多么多么的坏,让人同仇敌忾!

    霸凌、强奸等等也是一样的,你拍坏人,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他得到了应有的后果,也是咎由自取。

    观众们会看的心情舒畅,念头通达;而不是,反复的曝光被屠杀的民众、日本人强杀金陵的平民……你这样只会让观众痛苦,尤其如果有亲历者,更加难受。

    张一谋不愧是大师,他规避了这些引发观众强烈心理崩溃的剧情。

    没有平民、没有枪杀老百姓,当然也没有比谁杀的多的比赛。

    有的,是日本人变态、兽心、不把华夏人当人的凶残。

    影片高度聚焦了日本人,金陵十三钗、学生,李军官还有贝尔的伪牧师,是从侧目烘托日本人更加残暴的一面。

    这才是正义。

    同样的一个杀平民的镜头,路川的《南京》里面,就是日本人把群演捅死;而在张一谋的手中,则是只有日本人挥刀和开枪的一幕。

    没有任何平民入镜,但所有观众都看得懂,脑海中画面感其实更强。

    不管是冲击力、想象还是观影的后遗症,都是后一个镜头占优。

    剧情一样,但镜头侧重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就不一样。

    啪!啪!啪!

    掌声在柏林电影宫经久不绝,持续了足足8分钟都没有丝毫停歇。

    尤其是主办方主席迪特、评审团主席迈克·李等人,都已经站了起来,在那给张一谋和《金陵》鼓掌;随后是越来越多的人,好莱坞的一众人,华夏的影迷……无数人站起来给予了这部电影,最高的尊重。

    因为它值得!

    这是一部真正揭露历史的影片。

    通过一个教堂里几个神职人员、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大家闺秀、13个逃避战火的秦淮河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伤兵,侧目反映出金陵和华夏人民在大屠杀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血性和抗争。

    “华夏的《辛德勒的名单》!”

    有人在那窃窃私语,旁边的一个华夏留学生却立马辩驳道:“不,他不是什么华夏版辛德勒!”

    “它就是金陵,华夏的金陵十三钗!”

    “南京大屠杀的金陵十三钗!”

    “对!”

    “是的!”

    “……”

    无数的留学生在那支持着同胞的抗议,那个发言的白人不由得耸了耸肩,举手投降:“ok,或许我是错的,我道歉!”

    “我能理解你们的心情,如果我的国家曾经也遭遇了这一切,我想……我应该比你们更加痛恨日本人!”

    “谢谢!”

    一码归一码。

    错误的言论要提醒,但正确的表达同样能获得尊重。

    “谢谢大家!”

    “谢谢!”

    张一谋也已经带着陈瑾等主创上台,他抿着嘴其实也有些激动,一半是因为看电影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