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4章 十年前的自己(3/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4章 十年前的自己(3/3) (第2/3页)

题,这是一部讲述人类在科技社会失去自由的未来主义电影。

    而且,《大都会》这部电影不太幸运——精心制作的模型和特效几乎让UFA破产,同时这部电影在票房上也是一次华丽与智慧的失败。

    至于好莱坞,则要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

    因为恐怖片的受欢迎程度达到顶峰,开始流行疯狂科学家电影——一种从科幻改编的电影中分离出来的特殊样式,《科学怪人》是这种电影的源头之作。

    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幻、惊悚本身就是一家。

    最开始,科幻片表现的是对于社会的恐惧和焦虑。

    科幻片中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学的元素是对我们人类的希望、恐惧和价值的本能呈现。

    然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幻片进入停顿!

    接下来,制片人乔治帕尔重振了科幻片!

    1950年的《登录月球》不仅票房大卖,还收获了奥斯卡最佳特效奖,科幻电影从此变得更受欢迎。

    乔治帕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又制作了几部科幻片,包括《当世界毁灭时》、《世界大战》,随着霍华德霍克斯的《怪人》、罗伯特怀斯的《地球停转之日》和杰克阿诺德的《宇宙访客》加入帕尔式电影的行列时,科幻电影进入二战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不过,这个时间段包括之前…

    科幻片更多是子供向,不是给成人看的!

    然后冷战爆发,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很多科幻电影就带了这方面的意识…

    比方说《天外魔花》就是典型,人体入侵式科幻惊悚片,它表达的就是意识形态的改变…

    之后的科幻片就不再是子供向了!

    包括古巴导弹危机…

    科幻电影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对于核灾难的恐惧,这类电影有《地球上最后一个女人》、《极度恐慌》和《地球失火之日》等。

    一直到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彻底改变了科幻片的地位,从到此时为止一直处在类型片的边缘位置变成了中流砥柱。

    不过,华语科幻片不需要这样。

    因为大部分观众早就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