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11 第111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111 第111章: (第3/3页)

散了,她反留下与雪雁叙旧,唐太太交代了几句方离去。

    邢岫烟也留了下来,赖家却没有。

    提起往事,平儿只觉得一言难尽,道:“那年,我被买了去,原想过寻死的,到底胆子小,没死成,不过是做妾,在贾家也是个通房丫头,日子还是一样过,到底循规蹈矩地熬了几年,也是先前的太太没福,我去时已得了病,几年后死了。可巧我有些见识,又善与人应酬,还能在生意上出些主意,他便扶我做了正室。我吃过苦,受过罪,那时已有三十来岁了,不能生了,先前太太留下的孩子都大了,觉得与其让老爷续了别人再生孩子分家产,不如我占着正室的位子,都同意了,扶正之前还花了钱,特特消了我的籍,成了良民。”

    雪雁和邢岫烟听了,顿时感慨万千。

    凤姐如今还在牢里苦熬着,平儿竟已做了行商的正室,虽说士农工商,商为末流,但却是良民,又和唐家交好,日子过得不差。

    平儿又道:“我已打听到二奶奶和巧姐儿的下落了,正打算过两日去请安,没想到今儿反见到了太太们,倒是意外之喜。”

    雪雁道:“巧姐儿今儿原说要来的,偏生才有了喜,成日家呕酸,行动不得,故只她婆婆来了,你又不认得,我们也不想说旧事,便没给你们引见。”

    平儿听了,立即双手合十,念了一句佛,道:“巧姐儿好,我也放心了。”

    雪雁暗暗点头,虽说平儿有心计本事,但是性子也的确不失良善。

    次日,平儿果然去探望了巧姐,送了许多东西,又去牢里见了凤姐,还花了些钱替凤姐打点牢里,雪雁得知之后便撂开此事了。

    因他们夫妇早已得了于连生先前的嘱咐,故此赵云出孝后立即写了折子呈上去,他本是武职幕僚,隶属周鸿麾下,本意也愿意重新回到西海沿子辅助周鸿,他们之间多年的情分到了如今并不想分离,不料长乾帝看到折子后,却点他为从三品京营游击将军。

    旨意下来,雪雁又惊又喜,外面亦是群情耸动。

    赵云面有瑕疵人尽皆知,人人都以为他止步于四品,毕竟三品以上文武百官普天之下不过区区数百人,京官唯有三品以上方能朝见,即便是四品亦已是极为难得了,谁也没有想到他竟能跨过这道坎儿成为三品官员,即便是从三品武官,也足见深受当今信任。

    朝堂内外人心如何,长乾帝心中明白,不少人暗暗与皇子来往,虽说诸位嫡出皇子十分懂事,并未结党营私,但其他皇子可是个个都为自己拉拢势力,因此皇宫内外的守卫以及京营统领长乾帝都选择最能让自己信任的人,不允许出任何差错,赵云无党无派,又是于连生的妹夫,心性品格都无可挑剔,长乾帝自然愿意额外恩典重用。

    长乾帝愿意额外加恩,赵云又从武职,在边关打仗的将士腿脚脸庞受伤的好多着呢,不似文人那般,故别人也挑不出什么不是来,只在心里暗暗羡慕赵云受长乾帝重用罢了。

    雪雁却有些惋惜,若在京城,她就很难再见到黛玉了。

    除了守孝二年多,她和黛玉一直都是形影不离,现在黛玉远在西海沿子,日后必然也要跟着周鸿,而自己却在京城,再相见也不知道何年何月,如何能不想念?

    赵云走马上任后,一家搬回了城里,赵云当差,雪雁则出门应酬,好容易出了孝,自然要各处酬谢一番,先是忠顺王府,后是宁安郡主府,然后周家、桑家、张家、宁家、霍家等等,雪雁一家不落得送帖子过去,然后登门拜见,其后方是赖家、唐家、薛家等处。

    薛蝌精明,人却又厚道,凭着这几年的生意,又费了些功夫打点,年初已领了户部的差事,晋身为皇商,重复了薛家旧日的荣光。

    彼时薛家嫡系长房已绝了嗣,薛蝌也是嫡系,乃是长房嫡次子的长子,是薛蟠嫡亲的堂弟,又有本事,家业也大,金陵薛家余下几房早已没了往年的张扬跋扈,个个夹起尾巴做人,如今见薛蝌如此本事,宝琴的夫君柳湘莲也有官职,遂奉薛蝌为族长。

    邢岫烟如今过得极好,她本性善良,恬淡安然,不忘接济娘家,同时也没忘记远在金陵的邢夫人祖孙两个,但她不曾任由娘家和邢夫人予取予求,薛蝌自是满意,待她更好了。

    这一日雪雁在薛家同邢岫烟说话,忽然下人来说是贾兰死了。

    雪雁和邢岫烟登时大吃一惊,贾兰年纪轻轻怎么就死了?

    贾兰如今仍是七品,在外从军,大约是李纨自知本性,羞于见人,不曾与雪雁邢岫烟等人有所来往,她既如此,雪雁自然不能登门,以免给人耀武扬威的印象。

    邢岫烟意欲换了素服过去道恼,雪雁忙道:“先打听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儿。”

    虽说她已不将自己身处的世界当成是一本书,而是真真切切的生活,但是鉴于从前极爱红楼梦,对其中的情节判词几乎倒背如流,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失而忘记,因此她突然想起贾兰贾菌的一些蛛丝马迹来。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邢岫烟怔了怔,先打发了说消息的人,而后又叫人打探,雪雁亦回家如此,同邢岫烟约好了次日去李家道恼。

    赵云道:“为了功名利禄,强夺苦争罢了。”

    雪雁不解,忙问其故。

    原来贾兰贾菌等人只想着重复祖上荣光,苦心经营,经不住旁人游说,竟投到了一位皇子的门下,即德妃所生的三皇子,贾家虽然败了,但历经百年,贾代善贾赦在世时,亦有不少旧人在军中,总有那么几个念着旧情的,也便被三皇子惦记上了。

    长乾帝岂是旁人可左右的,什么事情没看在眼里,底下几个心腹鉴貌辨色,都觉得贾兰等人自寻死路,也有和李家有些瓜葛的,心下不忍,可巧一地鼠盗蜂起,遂命人带军剿匪,便是贾兰贾菌所带的那一支,原本只想着让他们有些事情做,免得搅合进朝堂风波中,谁承想贾兰等人却是年轻气盛的,贪功冒进,竟被土匪乱箭射死,只可怜了家中寡母寡妻。

    雪雁知道来龙去脉后,叹息不已。

    次日,她换了素服,同邢岫烟过去。只见李纨从贾兰之妻浑身缟素,憔悴不堪,一旁奶娘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子,雪雁嘴唇蠕动了一下,不管什么言语都无法安慰。

    李纨泪流满面,声音嘶哑,道:“自打兰儿做官,便说要替我挣下诰命,今年才请封了的七品敕命,凤冠霞帔在身,哪里想到兰儿竟先我而去,只剩下我们娘儿们三个。都说积阴德,积阴德,想是我的阴德不够,才让我中年丧子,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宁可兰儿在家庸庸碌碌,也不愿意白发人送黑发人,只可惜如今已经是后悔莫及了。”

    雪雁心中暗叹,对于李纨而言,凤冠霞帔后步入黄泉,远没有中年丧子来得痛苦,或许这就是李纨命薄之处,青年丧夫,中年丧子。

    薄命司中在册的女子,除了寥寥几个,余者竟都一一应验。

    黛玉和李纨交好,雪雁不是没想过帮衬李纨一二,也因此瞒着王夫人去世的消息,但是李纨旧日

    是书香门第的小姐,大户人家的长媳,她能同迎春来往,却不会自降身份同自己来往,便是有话也没有时间说,何况,谁能想到贾兰竟然会搀和进那些事。

    也许,接王夫人灵柩回乡守孝的话,贾兰会避免此劫。

    但是她不是贾兰,也不是李纨,在他们心里,定然不愿意因丁忧耽搁了前程。

    邢岫烟安慰道:“嫂子节哀顺变罢,这世事无常,谁能说得?若能知道后事,也就没有后悔一说了。好歹兰哥儿还留了个哥儿,等着嫂子抚养呢。”

    看到孙子的脸庞,李纨登时放声大哭。

    雪雁知道自己现在颇为风光,一直闭嘴拭泪不说话,免得他们更加伤心,当初她只道贾兰做官,李纨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再没料到贾兰竟然会死。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从军者众,死的又何尝贾兰一人。

    贾兰死后,除了李纨,其妻也恩赏为七品敕命,婆媳二人带着孙子送贾兰的棺木回南,雪雁亲自去送了一程,回来后便觉得身上不爽,一诊脉,竟是有了身孕。

    算算时间,竟是刚出孝时所得。

    每每有人打趣,雪雁总是羞得满脸通红。

    赵云同雪雁的孩子算是少的了,只有赵麒和好儿两个,如今有了喜,阖家俱欢。

    因已有了儿子,虽然旁人总是盼着多子多孙,但雪雁却不以为然,是男是女对她而言都一样,她忽然想起黛玉书信里的抱怨,原本盼着第三胎能得个女儿,谁承想又是个儿子,她不禁一笑,多少人都想要儿子,黛玉却想要个女儿。

    她却不知黛玉此生只得此三子,并无女儿,连带黛玉更疼了好儿几分。

    夫妇二人居住京城,本想给赵麒另外请个先生,不料宁先生爱其天赋,自己又闲来无事,竟不肯他们另寻他人,仍由自己教导赵麒,赵麒今年九岁,除了一笔好字,已能做得好文章了,只是宁先生从不叫他显露于人前,除了宁先生的几个至交外,外人丝毫不知。

    赵云和雪雁都赞同宁先生此举,太过张扬终究不好。

    雪雁时常与人应酬,倒也见了不少人家的男女孩子,心中忖度,虽说有不少天资胜过赵麒的,但因父母溺爱,仗着家世颐指气使者居多,总不如赵麒懂事。

    根基门第家世好的孩子们固然容易出仕,有着寒门所没有的金钱权势先生等等,考不上科举捐个官儿照样当官,但是也往往因为家世好而自觉高人一等,又被家人疼宠溺爱,百依百顺,早没了寒门子弟身上的斗志,因此反不及寒门学子出息。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当真不是虚话,古往今来,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也是有依据的,可笑世人大多看看不透,安享富贵者多,运筹谋画者少。

    雪雁见惯了公府侯门里的这等情状,回来更加严格要求一双儿女的学业,连带好儿亦是如此,读好书,开眼界,明至理,万不可因为身为女子就局限于一宅之地,只顾着在后院争名夺利,却忘记了以身作则教导子孙。

    赵云有妻如此,越发放心家中,只专心于公务。

    次年二月的花朝节,雪雁生下一子,满月后眉眼长开,神清骨秀,极似雪雁,唯有一双浓眉颇像赵云,宁先生给他起名为赵麟,同赵麒恰合了麒麟之意。

    雪雁本打算写信给黛玉报喜,不料长乾帝忽然降下旨意,命周鸿回京述职,此时西海沿子已经平定,各国来朝,俯首称臣,同时海防修建得十分坚固,水师亦是勇猛无比,便是没有周鸿,十年内也不会再起战事,长乾帝有心调任周鸿平定西北蛮夷,故令其回京。

    雪雁得知消息后,喜悦非常,息了写信之心。周鸿回京,黛玉母子四人自然跟着一起回来,她本来只道难见黛玉了,谁承想这么快就能相见了。

    周夫人急急忙忙地收拾房间,安插器具,只盼着一别近十年的长子一家早日归来。

    她如今儿孙满堂,女儿嫁得也好,日子过得格外悠哉,满京城里像自己这等自在的老封君可没有几个,只是长子家的三个孙子还没见过,难免有些遗憾。

    周衍之妻王氏和周涟之妻容氏见周夫人心急火燎的样子,饶是她们都是出自书香门第的千金,又一直知书达理,但是周夫人一直不曾放下管家之事,待自己的子女虽然十分疼爱,却不曾出一点格儿,不免对即将到来的黛玉母子四个生出几分羡慕来。

    周夫人何等精明,一眼就看出来了,当即敲打了一番,道:“你们大哥哥和大嫂嫂虽说多年不在家,也比不得你们在我们二老跟前承欢孝顺,但是他们在外头的日子可不如你们在京城里过得自在,如今老爷已经致仕,全靠你们大哥哥支撑门楣。何况咱们家有咱们家的规矩,自古以来,长子承家,长孙承嗣,唯有不乱了长幼规矩,才能长长久久。”

    王氏和容氏本就知晓周家规矩,当初她们能嫁入周家,不知道多少人羡慕呢,尤其是婆婆明理,只要三十岁前生了儿子就不会有姬妾闹心,因此忙躬身应是。

    容氏是幼子媳妇,性子活泼些,陪笑道:“我和二嫂只是羡慕大嫂能得太太这般疼爱,等大嫂回来了,太太可别有了大儿媳妇,就忘记了我们妯娌两个,若如此,怨不得我们吃醋。”

    王氏也笑道:“正是呢,常听人说,大嫂极出色,我们个个心驰神往呢。”

    周夫人听了,也笑了,不再继续追究。

    因周鸿得了长乾帝的密旨,知道以后恐怕不会再回来了,同时胡雍也得了赦免,黛玉收拾东西,连同雪雁的一起,又变卖家中产业,吃了践行酒,方同胡雍一起乘船回京,随行的还有雪雁留下的小兰翠柳夫妇等人,从海道转为长江水道时路过江南,周鸿便携着黛玉去了姑苏一趟,拜祭林如海夫妇。

    一别十年,再次回到苏州,黛玉只觉得恍然如梦。

    年幼时丧母,与父亲离别是从扬州起始,而后回来服侍父亲,亦是身在扬州,而后扶灵回乡,活到如今,她在苏州的记忆竟只寥寥。

    闻得周鸿和黛玉回京,途径江南,回来拜祭林如海和贾敏,姑苏不少人都前来拜见一番,十分踊跃,林家族人的态度更是毕恭毕敬,这些年有黛玉的帮衬,周家的扶持,林家已出了不少进士,且在仕途上平稳非常,他们自然懂得感恩。

    黛玉一一见过后,又住两日,便准备离开,不想在离开的前一天,忽然有人来拜见。

    黛玉看了帖子,却是昔年的老管家,如今的五品官之祖父,忙命人快请。

    因老管家如今已经是七十来岁的老人了,白发苍苍,黛玉并不避讳见面,同周鸿一同见他,又让人给他看座倒茶,老管家颤巍巍地谢过。

    看到黛玉风华迫人,气度卓然,又见周鸿英姿勃发,气势凌人,端的天生一对,跟前三个哥儿形容俊俏,老管家不由得老怀大畅,含泪道:“老爷临终前只念着姑奶奶,如今在九泉之下知道姑奶奶有了这样的终身,又有了三个哥儿,定然是欢喜不已。”

    黛玉闻言,不觉眼圈儿一红,周鸿忙伸手拍了拍她的手,意似安慰。

    黛玉收了伤感,问道:“有劳老管家记挂着,那一年我们来,怎么不曾见?”

    提起此事,老管家也觉得甚是伤感,道:“谁也不曾想姑奶奶那一年竟能回来,老奴那孙子从前得了老爷的恩典,放出去捐了个官儿,如今已经五品了,偏那一年我们随着孙子去了任上,故不曾来给姑奶奶请安。如今听说姑奶奶回来了,慌得不得了,忙忙地过来。”

    黛玉道:“若不是令孙有能为,也难有今日成就,现今在哪里就任?”

    老管家听她称赞自己的孙子,十分欢喜地道:“如今在山东做官儿,因老奴年纪大了,想着落叶归根,便先回来了,巧得很,今年才回来,就见到了姑奶奶。”

    黛玉听了,也觉得欢喜。

    老管家不见雪雁,便问了几句,黛玉忙将雪雁待自己之事拣了一些要紧的告诉他。

    老管家点头道:“老爷果然没看错雪雁那孩子,这样忠义,有了这样的终身,想是老天记得她对姑奶奶的心,我那年听我孙子说时,心里还念佛呢!还有一件事我记在心里,好容易遇到了姑奶奶,非得告诉姑奶奶不可。”

    黛玉不解什么事值得老管家记到如今,忙问是何事。

    老管家道:“姑奶奶跟着琏二爷进京后,咱们这些老奴才有不少都记挂着姑奶奶,姑奶奶怕是不知道,这些年一直都有人暗中看着姑娘,原想着若是荣国府照料姑奶奶不周,咱们定然会想方设法地送姑娘回乡,知道姑奶奶平安嫁到姑爷家后,他们也就各自离开了,只是姑奶奶不知道罢了。另有一件事,老爷交代了老奴,就是关于那两万两黄金的事儿。”

    黛玉听到这些事,忍不住心中澎湃,早知父亲安排妥当,没想到竟然还有人在暗中看着自己,想来父亲是怕荣国府对自己不好,自己孤身一人不好回乡才如此安排的罢?

    听老管家提起两万两黄金,黛玉微微一怔,问道:“那两万两黄金的事儿?”

    老管家点头道:“老爷一共送出去两万两黄金,我恍惚听说姑奶奶只得了一万五千两,一家是桑家老爷子给的一万两,一家是季御史季大人家的五千两,另外五千两竟不见了踪影儿,偏生见不着姑奶奶,也不敢给姑奶奶去信,方耽误至今。没想到老爷英明一世,也有看错人的时候,那杜大人清正廉洁,人尽皆知,谁承想竟贪了老爷托给他的五千两黄金。”

    黛玉忙问道:“是哪个杜大人?”

    老管家道:“还有哪个杜大人?就是那个杜莲杜大人,听说如今已经是极大的官儿了。”

    乍然听说吞没林如海留给自己五千两黄金的人竟是大清官杜莲,莫说黛玉和周鸿夫妇二人,便是房内紫鹃等管事媳妇丫头们得知此事也都是大吃一惊,谁不知道杜莲是当世的大清官,名声极好,没想到他会做这样的事。

    黛玉想起赵氏,在京城时有所来往,脾气也相投,记得公公说杜莲之子杜仲也是年轻有为,品格出众,若是杜莲吞没父亲遗财的事情传出去,恐怕会影响杜仲的前程。

    黛玉将这件事藏于心中,命紫鹃等人都不许传出去,杜莲虽吞没了钱,辜负了父亲所托,其子其媳却都不错,时过境迁,完全没有必要再提起此事了,一是黛玉豁达,二则是她听说过杜家种种事迹,不忍心杜仲因为其父坏了前程。

    她本无意追究此事了,没想到回京后不久,启程去西北之前,却得了杜仲归还的五千两黄金以及杜夫人的忏悔,且是后话不提。

    却说他们并未久留姑苏,次日别过姑苏众人,一行人启程回京。

    抵达京城时正是初冬,风飒飒,雪如画。

    周鸿和黛玉都没有自己的府邸,回到周家,一家人相见,悲喜交集,自然不必细说。

    看到三个举止迥然不同却各自出彩的大孙子,周元和周夫人笑得合不拢嘴,周元考校周玄的学问,十分满意,闻得周白多病,周夫人忙将其揽在怀里,担心得不得了。

    王氏和容氏暗中忖度,怪道林黛玉不在京城,却名声甚重,竟是这样仙子一般的人物,风姿绝世,举止袅娜,言辞之间也和和气气,虽然已经生了三个儿子,却没有半分憔悴苍老,反而显得比她们还年轻,衣着打扮也十分鲜艳妩媚。

    见了玄白赤三侄,王氏和容氏跟在周元夫妇和丈夫之后,各有表礼送上,出手十分阔绰,黛玉常同家中通信,也知家中侄子侄女,亦有礼物相赠。

    周夫人早已打发人收拾好了房舍,忙命人安置他们歇下。

    周鸿进京便即面圣,长乾帝龙心大悦,论其功,封其职,乃为镇北侯,执掌西北一干军民要务,令其一个月后启程,赶赴西北,抵达之时正是来年开春对战沙场之时,这一个月周鸿便放假在家,同父母团聚,并见故旧世交。

    另外,长乾帝又将抄没贾家时封存的林家财物俱赏赐给周鸿,曰是物归原主。

    贾家素来挥霍,剩下的也都是古玩字画金银器皿紫檀瓷器等轻巧之物,先前贾赦分家时已先归还了一些,但只是库存中的,并没有王夫人梯己中的,因此这些恰是从二房所得,不仅有王夫人梯己中的,也有贾政、宝玉房中的,竟也是不小的数目。

    黛玉从一品夫人升为超品侯夫人,前来贺喜者众多,她亦不曾想到自己竟然还能找回娘家祖上遗物,虽说并不齐全,但终究是个念想儿,心中对长乾帝自是感激不已。

    雪雁以为这些早已没有了,没想到长乾帝竟命人封存,到了此时赏下。

    闲言少叙,接过赏赐之后,宾客尽至,周家已设了宴,今天来的乃是诸王爷、王妃、公主、驸马、郡主、郡马并诸世交应袭等,外宴男客,内请女宾,极尽热闹。

    雪雁虽同黛玉情非寻常,且十分亲密,但自知身份,至次日方来,今日周家所请乃是诸官员并诰命等,雪雁比他们先来一步,带了孩子过来。

    黛玉嗔道:“我时常念着你,昨儿怎么没来?忠顺王妃和宁安郡主还问起你了呢。”

    雪雁笑嘻嘻地没有说话,只瞅着黛玉,半日方道:“我记得那一年妙玉师父说姑娘能做到侯爷夫人,不想如今果然是侯爷夫人了。”

    黛玉莞尔一笑,道:“说我做什么?你如今也是三品淑人,比谁差了?将来麒哥儿好生读书上进,未尝不能给你挣个一品夫人。倒是你,我才听说你又生了个儿子,竟和我同一日的生日,快让我看看。我们赤哥儿你还没见呢,倒比你们麟哥儿大一岁,巧得很,生在七夕。”

    雪雁笑道:“倒和巧姐儿是同一日。”

    黛玉听了,忙问道:“我才回来,还没见人,巧姐儿如今可好?”

    雪雁道:“倒好,已生了一子一女,板儿读书也用功,只是启蒙得晚,到底比不得打小儿学的,不过也已在今年中了秀才。”

    到底是表兄的女儿女婿,知道他们安好,黛玉自是欢喜。

    彼此的孩子见过后,周玄带着赵麒去见周鸿,周白则依偎着黛玉,好儿乖巧地坐在雪雁身边,两个小娃儿放在炕上,周赤已经会走路了,摇摇摆摆地走了两步,不妨摔倒在炕上,炕上铺着厚厚的狼皮褥子,他也不嫌疼,哼哧几句,爬到裹着赵麟的大红襁褓前,瞪大眼睛,口水流得满襟,挥舞着小拳头,满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

    见到这样的景象,黛玉和雪雁不由自主地相视一笑,笑容中尽是心满意足。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儿女成群,人生所求无过于此。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