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和翟老师双向奔赴! (第2/3页)
轻你的压力。”
“那敢情好,这帮娃笨的不行,气的我肝疼。”
作为高技术领域,招来的人哪怕是“基础操作员”,直接上手也很难,如果是成熟大厂可以用“老带新”的方式在工作中逐渐过渡,但他们没这个条件。
等工厂开始运转了再招人培训是来不及的,过去的四个月里,碳化硅项目的招聘从未停过,并且大部分人都需要经历三个月的培训。
这也是初步的筛选工作,也会刷下去一批。
目前东阳这边招工两百四十余人,排除支持性岗位如保安、保洁、食堂几十人外,剩下的部分包括:
二十几位有半导体厂经验的成熟工程师、相近领域的研究生、科研工作者。
以及数量最多的:高中以上学历的操作员。
从工厂劳动力来说,高中以上四个字,已经是奢侈了,当然也有本科。
半导体工业是高精尖,上手都是复杂设备。
对学历其实没有要求,但对智力有要求。
而学历,是遴选智力最粗暴有效的方法。
这里要提一下那些成熟工程师和研究生。
能在建厂初期就来,未等一切就绪来到这小县城,机械核心研究院的声望作用很大。
这不由让翟达想起卢部的建议:能上新闻就尽量上,出名要趁早,这些东西日后都会沉淀。
上半年他们屡屡放出好消息,主要是翟达主攻的设备自主化,声望已经极高,还未量产就有了“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的位格。
换个不知名的项目,跑到东阳这种偏僻地方,哪里能招募到这么多高学历人才?
薪资越高越吓人,包是“免北直通车”的。
培训工作之前主要就是这些高学历人才在带,当然论效果肯定不如“π”的成员。
不单单因为“π”的成员水平更高,更是因为整个碳化硅技术就是他们各自趟平的路子,是技术的源头。
所以翟达才说拉来了几个老师。
许学军碾了烟头:“走吧,我带你们看看,这帮娃可不好教,别当成是哈工大的学生。”
翟达道:“哈工大学生还没来呢,他们在哈城那边培训。”
恰逢此时是午休结束,年轻人们从四面八方冒出来,朝这里涌入,有的认得出就和老板打个招呼,认不出的一路疯跑。
π的成员们好似潮水中的礁石,有些手足无措。
几分钟时间,外面就没什么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