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2章 :目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12章 :目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第3/3页)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放在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上,否则何必说需要三年时间呢?建厂都花不了这么多时间。”

    卢勤俭惊讶的抬起头来。

    似乎在说:你认真的?

    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可是太难了,远比一两个突破口难。

    这里,要先说一下国产化和自主化的区别。

    国产化:标准最低,只考虑生产地在国内,比如用外资企业的技术、但生产主要环节在国内依旧可以称为国产化。

    正儿八经国产化的暂且不说,只先说这些技术依赖海外的,人家是可以走的,也可以中止技术授权,只是一般的商业逻辑上,没必要自断一臂。

    约束力来自于国家层面和商业逻辑,属于用市场和金钱,换取使用技术的资格,最典型的就是合资车企。

    自主化:在国产化的基础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身,不依赖外部技术。

    但自主化只强调自主权,在生产设备、非核心技术上,也不大可能摆脱海外企业,比如技术虽然自有,但设备依赖或需要进口。

    若能更进一步,才是翟达所说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总结下来就是:技术是自己的,设备自己造(或合作国内企业),最好还掌握原材料。

    脖子比大腿还粗,谁都卡不住。

    当然不重要的部分,出于成本考虑也不排斥海外采购。

    也许有人会说:“你看,还是要用外国的东西。”

    这是全球化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一家技术型企业能“100%”纯洁,中国美国都没有,除非他生产的东西非常low逼,比如圆珠笔芯。

    至于进口时说你“造不出”,国产时骂“核心技术是人家的”,等自主化后骂“你设备是哪哪国的”,等你设备也自研了就“人家开源才有你”,纯属公知脑瘫把祖坟刨了,把脑子放进去,又盖好土后的发言。

    卢勤俭听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这几个字的时候,实在感觉太过庞大

    如果建立一家碳化硅模块制造厂的难度和体量是“1”。

    那将这个第三代半导体做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难度和体量,至少是“5”。

    那位老教授张了张嘴道:“难道你还想做衬底制备?”

    翟达摇摇头道:“衬底还没眉目。”

    毕竟没“摸到”过。

    老教授刚松了一口气。

    “但外延设备倒是有一点进展。”

    翟达对卢勤俭道:“卢部,可能得劳烦您换一下无尘服了,带您看一点不成熟的小东西吧。”

    因为评论区大家会讨论,补充一点09年市场和技术的状态,然给大家知道主角处于什么水平。

    十几年发展真的很快,会给大家一些错觉,现在随便投点项目都是数百亿,但09年没那么夸张,举个例子:JF-12投资4600万就做完了。(被Q了好几次,有人说这点钱够干什么)

    另外09年腾讯的年营收才120亿左右,已经是当时的互联网国内一哥,全球市值前三的互联网企业。

    那时钱很值钱,所以研究院现在的营收并不低。

    另外提一下“碳化硅衬底”,09年时海外以英飞凌为首,可以量产制备六英寸衬底,但成品率只有60%,国内更惨,只有实验室内可以制备出四英寸,无量产记录,我查到的资料,是18年2月才自主量产了六英寸,来自BJ世纪金光。

    当然,这一领域进步速度并没有那么卷,和硅基逻辑芯片不太一样,新能源崛起后,落后的部分已经被飞速补齐,个人觉得碳化硅半导体的发展还有极大潜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