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技术合作 (第2/3页)
混凝土结构,和金库相媲美的,把膛线机放入。
一道小门供人员出入,门是防撬的铁门,是从里面插上的,人开门与锁门,是手从小窟窿伸进来,没有对应的钥匙,想撬门是太难了。
这样的装置有三道,三个人各管一道锁和钥匙,除非三人到齐了才能把门打开。
这样,如果间谍想进入偷窃,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空军的技术人员回来了,带回了各种飞机用仪表。飞机装上了仪表,仪表还是比人判断精准的,除非仪表出了故障。
这些仪表,以后会移植到了喷气式飞机上面,技术扩展应用于是应该的,再也不会因为没有仪表,而飞行员不相信自己判断的飞行数据的事情了。
柯尔雅人看大德国不稀罕他们的技术,就主动送来了胶片唱片机。这个留声机技术,是他们的皇家创新的,已经研究了十几年了。
他们按说也是不容易的,没有任何前人的资料,全凭自己摸索改进才成功。
一开始,他们以为大德国的电台播放是唱片留声技术,后来多方探听并不是,是胶带﹝录音机﹞技术。这种录音机技术还不是大德国首创的,是买来的设备。
他们就觉得,大德国人的留声机技术,肯定不如他们的留声技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唱片留声机和配套的唱片,只是仿造大德国的广播电台技术,现在还没有成功。
现在的唱片技术已经成熟,可以把声槽雕刻在胶片表面,唱针唱头还原成声音无障碍。
反观大德国并没有这种技术,间谍探听到有收录机,录音和播放技术还是买来的,收录机可以用,但内里的工作原理,大德国的半导体人才到了现在还参究不透。
领导半导体的刘湘和韩金来,对于收录机技术还在破译之中。
因为技术迭代严重,收录机先进的有些无从下手,他们用的逆向思维破解的很不顺利。
这个技术和对讲机技术又不一样,对讲机没有录放声音的功能,收录机就不一样了。如果吃透了留声技术,主要是留声放音电信号的转变原理,应该对破解录音技术有帮助。
柯尔雅国以为这样就拿捏了大德国,开始有了傲慢的表现,岂不知这些人学他们的技术,不过是借鉴,是想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并没有其他想法。
这个事情谈妥了,可飞机技术还不能货卖两家。
“我说柯尔雅国使臣啊,这个飞机技术是我国的重武器,不和你们合作你也不要纠结了,只要是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友好,我们就把你今天看到的飞机,不超三年无偿送给你们一架怎么样。”
“陛下你说不超过三年飞机就送我们,此话当真?”
“你可以写一个纸条,贴在大殿的柱子上,到了第三年的今天,你可以指着纸条诘问我。现在是大德国瑞丰第六年快过年了,到了三年后的今天就是瑞丰第九年,你记着点。”
柯尔雅使者大喜过望,西环国使者却担心了起来,但飞机是人家大德国的,轮不到他操心。
马佳知道,三年以后,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