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49章:耶哥儿在中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49章:耶哥儿在中原 (第3/3页)

稀,质量不够数量来凑,还是能养人的。”

    粮食是很娇气的,

    当神农氏从野外无边的青草中将之捡选出来后,

    它便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农人精心呵护。

    即便还要饮风食雨,

    可身边出现的杂草,农人都会将之除去;

    根下遇见的石块,农人都会将之搬走。

    一块土地上的养分,在偏心到没边的农人手下,只会供给它一种作物。

    这怎么可能不让粮食变得“娇滴滴”起来呢?

    耶哥儿想起自己带领信众们开荒时经历的艰难,甚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他们接着走下去。

    等从郡走到县,又从县走到乡里村间的时候,

    耶哥儿想着自己见过的学、校、痒、序,便又忍不住发出感慨:

    “重视教育,还愿意将知识分享给民众,难怪这片土地上的人口能繁衍出如此之众,文明能如此昌盛。”

    即便真正高深的部分,仍旧为权贵所掌握,

    可那些简单的技艺流出来后,总是会让人的生活,产生一些变化的。

    而一个文明的进步发展,

    又总跟那些细微的变化脱不开关系。

    “这里的小孩都会被九九歌诀,能读写一些文字。”

    “村头的老人也能通过朝廷发下的告示,了解国家的情况,评论朝野的事情。”

    “比起泰西,实在是强多了。”

    想起泰西北边丛林里,那快乐奔跑,自己教化了大半辈子也未能将之驯服的众多野人;

    想起罗马城里那些垄断了众多知识,哪怕被奥古斯都用权力压着,也不愿意将之分享出去的贵族们,

    耶哥儿又跟着发出一声叹息。

    他真的想不明白,

    明明秦人的西迁,已经为西方带去了“纸”这等承载知识的利器,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罗马却还没有将之普及呢?

    “需求不同嘛!”

    感知到老大儿心中所想的上帝笑着为他解释道,“中原这里的纸虽然用的比域外多,可百姓使用它的频率,还是比较低的。”

    即便天下安定,眼下过的富裕,

    可饱受生活考验的百姓,并不会因此放松。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

    他们可能不是很清楚。

    但不同皇帝的治理,为天下带来的影响,他们还是很有感受的。

    世间没有永远在位的圣主,自然也不会有永远生效的政策。

    何况时代的尘埃落到个人身上,总会变成一座压得家破人亡的大山。

    国家的阵痛,是会痛死无数人的。

    所以,

    为了能让自己在那新旧交替、万象更迭时引发的动荡时,更好的存活下来,

    丰收后的百姓也忍不住节俭,乃至于吝啬。

    小民不相信某些宏大到超越自身眼界的东西,

    他们只会用祖先辛苦传承下的血脉和教训,像草原上的土拨鼠一样,为子孙挖掘一个又一个的地窖,储藏起许多东西,来保障生存的根本。

    至于读书,

    读了那些诸子文章又能怎么样呢?

    当今天子放宽了举孝廉的标准,可算来算去,每年还是二十万人里面,才能推举出来一个受选者。

    平民哪有资格参与到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去呢?

    他们只要学够常用的文字,还有那些与过日子息息相关的数算技巧,就已经很满足了,也舍不得用不多的钱财,去购买珍贵的书籍。

    毕竟在纸张出现后,

    书籍的价格固然得到了下降,但也不是田间地头的庄稼汉能轻易触碰的。

    不是说掏一掏家里的钱袋子,还买不起一本两本,

    只是精明的小民掐着指头算来算去,总觉得一本两本书读了也没用,倒不如拿钱去买粮食做饭吃,买布匹做衣穿。

    当然了,

    一些不愿意留下姓名和足迹的摊贩售卖的“杂报”,百姓们还是很能接受的。

    “杂报”就四开纸的大小,薄薄的一张,摸上去质量很一般,就连上面的墨字也小的可怜,得瞪大眼睛凑近才能看清楚。

    它上面写的,是一些语句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寓言,还有许多各地近来的动向、朝廷的法令、家长里短的笑话等等。

    价钱便宜,还允许几人凑钱买一份,好捧着它伸着脖子看乐子。

    只能说“八卦”的确推动了知识的传播。

    “说来说去,重要的还是民生啊。”

    “不过以当今天子的能力,还有刚刚看过的景物,想来未来还是很可期的。”

    耶哥儿看着一处村庄前,正对着什么乱七八糟都写,报如其名的“杂报”笑得捧腹的百姓,老迈的脸上露出了微微的笑容。

    转而他又想起:

    “也不知道这样的昌盛太平,何时能在西海重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