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耶哥儿在中原 (第2/3页)
为窦太后的先例,对后宫产生多余的阴影——
窦氏虽严苛待人,喜欢无差别攻击先帝的后宫,还跟家人讨论过废杀自己的事,
但表面上一直将自己照顾的不错,不然先帝也不至于将两位失去母亲的孩子都塞给她养。
何况即便没有长辈的真心疼爱,
皇帝自幼还有两位友善的兄长陪伴,启蒙懂事后,那偶尔迷茫的梦中,更能在自己那看不清面容的生母怀中,享受一下难得的温馨。
故而皇帝的性格还算正常。
他只是有些遗憾:
他这样的天才,却不能找到一个相同的天才相伴,实在有些遗憾。
王景献上的两本格物明理之书,虽没有圣人那般震耳发聩,奋发心气之言,却也从另一种角度,讲述了天地如何运转。
这前所未有的角度,
让正处于年轻气盛,探索学习阶段,却已经走上人生巅峰的皇帝很是新奇。
那些仿佛上帝钦定的“数算常理”,更是在皇帝好奇的摆弄了几个算题,得到肯定的结果,令其发出惊叹。
而有《农典》的先例在前,
这两本书在未来为人世带来的改变,已然不需要怀疑。
何况今汉不同于前汉,
开国之君便是饱读诗书之士。
明帝更是博学到亲自上场,将朝野大儒辩的哑口无言。
先帝白虎观论经之后,直接将“辩经权”收归朝廷。
所以在传播先贤道理,使天下人心服乖顺一事上,
对皇帝来说已经不必急切。
既“道”已成,那么“技”自然也需要得到提升。
《论语》有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推广先进的技艺,让天下人能做的更多更好更快,这本就是合乎天道人道的事。
“陛下,看我新写的字好不好?”
阴贵人娇柔清澈的声音打断了皇帝的思考。
她捧着一副文卷出来,呈到皇帝面前。
皇帝便收敛了思绪,继续应付着自己心中已然选定的未来皇后。
而在另一边,
才入宫不久,还没有见过天子的邓绥听说了王景献书,得到皇帝嘉奖的事,便好奇的请求他人,为自己摘取了几篇《明物》中的文章观看。
她看的用心,目光也愈发明亮。
久久之后,
她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发出赞叹的声音:
“真有意思。”
“若是天下人都能用上这书里的东西,天下应该会变得更加昌盛吧!”
与之亲近的宫人跟着笑道,“不是圣贤的文章,不讲做人的道理,也能有利于天下吗?”
邓绥说,“利益是做出来的,又不是说出来的。”
“而且若没有匠造的厉害,我也住不上这么大的宫殿啊!”
她指了指头顶粗壮的横梁,俏皮的说道。
宫人笑着摇了摇头,“你说的对!”
“不过夜深了,你的确该睡觉了。”
天黑了不放下书,
久了眼睛可是要花掉的!
邓绥听劝的睡去,心里还想着自己何时能见到皇帝的事。
……
“中原果然与西方不同!”
“以前看书上的描述,前人的讲解,总有些隔纱相望的感觉。”
“现在亲眼见到了,这惊诧却是不减反增。”
位于天下正中的土地上,
享年九十有五,死时获得罗马现任奥古斯都亲自吊唁,并在棺椁上也得批紫袍的泰西大贤良师,正撑着手中的拐杖,同自己在天的父,慢慢的行走,欣赏着中央之国的风景。
他没有请求上帝带自己前往洛阳这座都城,看一看那统治天下的天子是何模样,再看一看治理这个国家的臣子是何姿态。
毕竟很多东西,
只看一隅一城,是没有必要的。
中枢如何,看地方过的如何便好。
何况在罗马养老了那么多年,
奥古斯都宫廷中的大戏,耶哥儿也已经品鉴够多了。
即便中原的风味他还没有尝过,但也实在没必要再去折磨自己。
他多看看中原民众的生活,心里就很轻松愉悦了。
“农田里的粮食这么多,难怪民众名下拥有的土地,不像泰西那样广阔。”
路过一处田地时,耶哥儿忍不住弯下老腰,蹲在田埂上,伸手抚摸里面结了穗的庄稼。
果实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颗粒大多饱满,把茎干压得低头,一副“脖子快断了”的样子。
这是他在泰西的广业城中耕耘多年,即便用了许多施肥催收的手段,也未曾见过的“丰满”。
“泰西的水热比不上中原,土地也没有承载数千年耕耘的汗水,结不出更多的粮食,也是正常的。”
“好在地广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