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23章:王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23章:王景 (第2/3页)

等到“国”这个级别,

    那范围便更加广阔了,也更会和站在这个层次的、还有些良知和责任感的统治者,带来沉重的忧虑。

    即便只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这样的事,调度起来也并非易事。

    不过,

    那遥远的人和事,跟角落里作为普通人的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跟角落里自己的亲人们有什么关系呢?

    人有亲疏远近之分,

    天地生人,更是令其心偏向一处,

    既然没有站到那个级别,

    既然目光没有看见天下人的苦难,

    又何必为那些身外之事,身外之人而烦忧呢?

    何况古之所谓“天下”,当有天下之主来顾虑;

    所谓“国”者,当有诸侯来顾虑。

    先秦史册之上,君主不顾其国,其臣出奔他国,另投新主者,更是常见之事。

    少有哭着喊着“我要为国家献出生命,献出一切”的。

    所以在三代之时,

    为了家人而违背君主的行为,还会得到一些人的称赞,认为这个是自然的“孝”,是顺应自然造化的选择。

    到了战国之时,

    孟子也同弟子讨论过“舜窃负而逃”的假设,最后得到的结果,仍旧是“舍忠取孝”。

    这是春秋时大义灭亲的石碏,能够引来当时之人惊叹的一大原因。

    也是历代与国同亡的臣子,能得到称赞记录的原因。

    等到君主的权位日益高升强大,愈发重视臣子对自己的“忠”,对它的宣传也日益加重,这才使得“忠孝”成为了常见的并列之语。

    但对才加冠没多久的王景来说,

    他既没有出仕的意愿,当今天子又是雄才伟略之主,将天下治理的颇为太平,又何必为国家多生忧虑呢?

    奉养他那年迈的祖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话语,

    对王景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写照呢?

    可王延世还是放不下治理洪水的念想。

    他仍企图劝说王景。

    ……

    “总不能让洪水继续泛滥吧?”

    新朝的时候,洪水肆意的没过百姓的农田。

    现在汉朝复兴了,洪水还能肆意的没过百姓的农田,

    那汉朝不是白复兴了吗?

    “黄河流过这么多的地方,受其影响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家。”

    “从王莽始建国三年决堤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年,两三代人了。”

    “怎么能让前人的错误,一直祸害现在的人呢?”

    劝说王景再次失败后,王延世跟何博坐在洛水汇入黄河之处的岸边,看着那因两条河水交流碰撞,从而生出的水沫发出一声叹息。

    他捧着脸,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好像自己还活着一样。

    何博这个黄河河伯却是一点良心都没有,只对他说道,“你在暗示我什么吗?”

    “可你也是知道的,泛滥又不是我故意为之的。”

    若何博有心如此,

    那黄河可不止会淹过两州之地。

    早就成灭世的大洪水了!

    什么河南河北?

    哼,

    都给我去河底下咕噜咕噜去!

    王延世没有反驳他的话,只看了眼长安和洛阳的方向,一张吸满了黄河水的老脸上,又添了几分惆怅。

    何博看不得他这样忧愁,便将王延世变回了自己熟悉的锦鲤模样,提着他的尾巴说道:

    “天底下能治理河水的人才固然难得,可绝对不止王景一个。”

    “你经历了前汉之末和新莽的时代,心里对治水的关键在哪里,还没点数吗?”

    治理黄河这样的大工程,

    除了需要人才之外,

    还要投入无数的钱财和精力!

    没钱没时间,

    谁愿意去河堤上扛沙包呢?

    建武十年的时候,

    皇帝就派人议论修缮河堤的事,结果因为群臣反对而停止。

    究其缘故,

    便是由于当时天下还未统一,国库还不够充实,民力也没有恢复。

    至于为什么眼下已是建武二十八年,国力有所积蓄的皇帝仍旧没有重议修河筑堤之事?

    则是因为其斗争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才做十年皇帝的刘秀,年未四十,还有些年轻时的热血和斗志。

    而其下臣子,也因为统一天下的压力,被紧紧团结在了他的身边,很少有反对他决议的。

    是以那时修河失败,的确是因为没钱。

    百姓苦于洪水,

    可天下土地这么多,总有黄河淹不到的地方。

    战乱初定时,人口也远不如前汉的充盈,没必要浪费人力,去跟黄河这位陷入狂躁的“母亲”对抗。

    古人说过:“小杖受大杖走。”

    中原这么大,总有地方可以耕耘的。

    何况若不让人多多的种地,多多的收获粮食,国库怎么办?作战的后勤怎么办?他们的富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