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与殷洲的交流 (第2/3页)
争而迷失本心,并得到了与之相等的回报。”
同样缩在旁边,像一只见不得光的臭虫一样的何博也说,“是挺好的。”
“起码不会像景帝那样,考虑死后遭遇妇仇者的问题。”
刘秀如今在立储之事上的所作所为,同景帝可是十分相似的。
只是刘秀的眼光比景帝要好一些,宫里的两个女人,没一个有着粟姬那样的开朗个性,也没一个跟他结下过“粪杀”的必恨之缘。
“我觉得她们死下来后,应该可以和吕后、宣后她们玩的来。”
虽然秦汉的君主之间,多有纠葛。
但秦汉的太后们,却颇为投缘。
吕后在死下来后,就认识了作风豪迈的宣太后,并得到后者关于“如何养男宠”这件事的指点。
只是比起宣太后的胸襟宽广,
吕后更喜欢跟自己生前就熟悉的审食其在一起,而不是觉得只干啃一块老腊肉,滋味寡淡,需要寻求新鲜的刺激。
“而且比起刘季那个老东西,审食其也不算老腊肉了!”
放下了生前很多事的吕后,对着自己的闺中好友如此笑道。
至于被她嫌弃的汉太祖?
他在被何博找上门,送上嫩绿草环时,也不发怒,只是走到隔壁的街道中,拍响了秦惠文王嬴驷的大门。
当这位秦王见到他时,就被刘老三当头一呵,“老哥,你婆娘在外面做的那些,你在乎不?”
“这算什么事?”惠文王很是无语。
他还以为刘邦是过来找麻烦的呢!
于是汉太祖便转身,将草环“啪”的一下给上帝戴上了,并对上帝说道:
“看吧!”
“这关乃公屁事!”
想嘲笑汉太祖?
哼!
还不如宣扬他小时候被狗追到掉裤子的事呢!
只有意图挑拨离间,想要看到血流成河的上帝很是失望。
现在刘秀的后宫一团和睦,郭阴二人连暗藏的怨恨也没多少,可谓连死后的乐子都没机会看了。
“算了!”
“还是去海边吧!”
这样说着,上帝撇下还想要继续探索洛阳宫院秘事的吕娇,转身来到了吴越之地,那滚滚长江的入海口处。
那里,
正有一艘来自殷洲的船只靠岸——
虽然在王莽派去的使者,对大洋彼岸辛苦开拓的新乡国提出无礼可笑的要求时,当地的诸夏君子曾放出豪言,绝对不会再来到中原,给那荒唐的天子朝贡。
但实际上,
不管是现实的压力,
还是来自于鬼神入梦的指引,
新乡人都不能跟中原真的断绝联系。
南边的殷商遗族退化的还是有点严重了,交流起来支支吾吾的,话语中没一点诸夏古音的痕迹,而且其习俗也很难让君子们接受。
蛮夷是很有用的工具,
族群勇士更是栋梁,
怎么能都拉去祭了呢?
这可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殷鉴啊殷鉴。
新乡的君臣坐在一起算了算账,
觉得想要教化他们,移其风易其俗,令之找回遗失已久的祖先记忆,大概需要花费两代人的时间。
如此,
还不如想办法从中原故土,引入一些人才。
大洋航行固然艰险漫长,可只要能为新乡增添几十个青壮男子,那按照老秦人在西海繁衍时定下的规矩,十八年后,新乡就可以多出几百个好汉了。
何况,
因为要同南边的遗民联络,新乡在修建海船一事上,一直保持着重视。
偶尔还会有野生的人才突然出现在新乡国主的宫殿前,为他献上新式的造船之法。
如此,
在星露谷辛苦埋首耕耘了几十年后,
积攒了足够国力的新乡终于大手一挥,决定派遣使者过来,从中原引渡一些“难民”来殷洲。
是的,
就是难民!
有赖于殷洲环境的艰苦,这使得历代新乡的君主,都颇有才干。
毕竟新乡极具周初封国之风。
国君没有能力,还想要像同胞之国的统治者那样吃爽喝爽,就需要面对国人暴动的风险。
而在新乡君臣们运用起从先贤遗留的典籍史册中收获的智慧,去推测王莽建立的新朝未来时,便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这个朝代不会平静的。”
“兴始者尚且如此,何况后继之人?”
史册早就证明了,
一国开创者的性格作风,会对其所建立的国家有所影响。
最初的黄帝在阪泉击败炎帝后,没有选择将之视为完全的战利品,反而与之建立了密切的联盟,这是诸夏得以团结,在血缘之外,又能以文明、思想维系族群的开端。
其后武王与周公间的兄友弟恭,也使得诸侯们在抛开武力不谈后,愿意与周天子共创诸夏的繁荣。
至于秦汉,
这两个朝代带给人的教训,更是近在眼前。
所以新乡的有识之士认为,当他们的船只停靠在中原的港口上时,可以轻松劝说许多人跟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