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汉乱 (第3/3页)
朝堂诸公沉迷于争权夺利,更加漠视民间的挣扎,
百姓对大河的恐惧,也更加浓厚了。
他们忍不住的想:
既然你不让我好好的活,
那我也不再给你供奉香火了!
大家一拍两散吧,
我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此,
何博并没有生气。
毕竟这样的事情,在他漫长的生命中发生过太多次了。
而诸夏仁慈的鬼神,
也不是域外那种,会故意使用洪水,来强迫凡人掏心掏肺信奉自己的奇行种。
他只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水的起落罢了。
但孙冲却无法如此。
他听说了关东的苦难,更知道那里的人,正因为那苦难而迷失在错误的道路上,心中便生出不忍来。
有火焰伴随着灾祸,而在人心中诞生。
可那不可被肉眼看见,被身体触碰的星星之火,如果寻找不到正确的发泄途径,也会把人活活烧死。
本就受苦的百姓,难道就应该这样死去吗?
人事不修的罪恶,应该降临到百姓身上吗?
真正应该被焚烧摧毁的,
还在那高高的云端上呢!
“那我跟你一同去吧!”
周坚听了孙冲的话,也为关东的人与事,发出了一声叹息。
他收拾起了行囊,将自己这些年里,通过献祭了无数头发,最终写成的医书交给了弟子,嘱咐对方要把这上面的东西好好传承下去。
“我是为了救人而写得这本书。”
“你们不要将它束之高阁,像那些时代研究经典的士族一样,视为自家的私物,阻止别人学习。”
“多多的传播它吧,不要浪费了我的心血!”
弟子应下了他的话,发誓会跟随留在川蜀的太平道们,向民众传播一位医者的仁心。
周坚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
他坐上马车,
跟着孙冲这位大贤良师,朝着关东急急的走去。
与此同时,
何博正带着几个死鬼行走在风浪跌起的河岸边上。
他看着王延世变成的鲤鱼在里面游动,随手捡起一块石头,便朝他扔了过去。
扁平小巧的石块在大鲤鱼头上蹦了一下,随后跳跃起来,擦着浪花,打出了几个水漂。
王延世吓得赶紧沉到水下,不敢再探头出来,吸引他人的目光。
上帝因此发出了得意的嘿嘿笑声。
然后,
上帝跟自己身旁的死鬼们忽然感慨起来,“洪流愈发激荡。”
“大汉的社稷还能坚持多久呢?”
“可能有两代天子吧。”
孟子荀子两位先贤这样说道。
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更是补充道,“也不知道到了最后,是被权臣篡位,还是向嬴秦那样,被人推倒驱逐出长安。”
“怎么这样说?”何博看向他。
荀子拢着手,消瘦飘渺的身影迎风而立:
“董仲舒当年提倡‘天人感应’,既有用上天来约束君主的意思,也有将君主奉为神灵的作用。”
毕竟天子能够沟通天神,
做了某些事情,是会引起天地震动的。
而这样的待遇,又哪里是凡人能享有的呢?
也正因如此,
武帝以及之后的历代君主,
虽然觉得“天人感应”这玩意,逼得自己每每遇到天灾异像,就要献祭一个三公重臣,十分不爽快,但也忍耐了下来。
坏处的确有,
但最后自杀以谢天下的人到底不是皇帝,
他自然是用不着过分排斥的。
“可当今天子自己弄了个再受命,便在不经意间,削弱了‘天人感应’对人心的约束。”
在此之前,
通过不断的宣扬,
不断的献祭三公,
人心对大汉天子的神圣性,是较为认可的。
可再受命的闹剧一出,
谁都能看出,
老刘家对自身拥有“天命”这件事,并不是很坚定。
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会恐惧于“自己被上天抛弃”这一可能。
既然如此,
你能够受命于天,
那其他人,能不能尝试一二呢?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语,
可是从武帝时代,就流传起来的呢!
“王氏的王莽,权柄日益强大,连皇帝和太后也压制不了他。”
“这不是一件好的趋势!”
旁观者清,
哪怕对王政君来说,
王莽是自己的亲亲侄儿,
是自己在这世上,仅剩的几个亲人之一;
对皇帝来说,
王莽是帮他遏制傅氏,以免他那位祖母,完全的将自己这个孙儿当成傀儡的好臣子……
可对人间诸事,具有丰富观察经验的死鬼们,一眼就能察觉到其中的不对劲。
王莽的地位太高了,
他的权力太大了,
他的名声也过于完美无瑕!
即便周公在时,都曾受到过流言蜚语的影响,引来周成王的怀疑。
但王莽呢?
他一个外戚,
还是个出身王氏的外戚,
真的会是个如同周公的圣人吗?
荀子对此,很是怀疑啊!
何博听了,只是笑了两声,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