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竟宁建始 (第3/3页)
相遇,
性格柔软,故而决议多变的皇帝,也再次下达了起复孔光的诏书。
这一次,
他没有像先前那样,
在短暂的疼爱和欣赏后,又因为不喜孔光的“直言”,而将人再次贬斥。
因为,
皇帝的身体终于撑不住了。
他倒在床榻上,正值壮年的身体,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消瘦苍白。
“这是天意吗?”
皇帝偶尔从病中清醒过来时,会忍不住的发散思维。
大汉历代天子,多在知天命之年便去世。
他父亲如此,
他也要这样。
“以后的事情,还要辛苦你去多加看顾了。”
转过头,皇帝对身边泪眼婆娑的王政君说道。
他们的孩子,
那位大汉朝的太子,马上就要继位的新君,
性格有些软弱,意志并不坚定,很容易被一些好看的、好玩的东西,吸引了注意力,然后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皇帝因此,对他有一些不满。
但他十分重视礼法,
“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大汉朝历来的传统,
他不愿意破坏这样的先例。
所以,
皇帝只能期待,年未二十的太子,能在继位后变得稳重一些,明智一些。
如若不行,那便委托皇后辅佐朝政,纠正他的过失。
王政君听到他的话语,心里知道皇帝已是弥留之际,便含着泪点头应下。
“我没有什么才能,但为了大汉江山,为了子孙后代,也愿意付出一切!”
皇帝便露出一个放心的笑容,不舍的看了一眼宫殿中精致的雕饰物件后,离开了人世。
臣子们经过商议,为他冠上了“元”这个谥号:
行义悦民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
能思辩众曰元,
仁圣盛明曰元。
总而言之,
通过这个谥号,足以体现出皇帝生前是个仁慈好学,崇尚仁义的君主。
臣子不认为皇帝执政,有什么过失,
更觉得在他的治下,
远遁西域的北匈奴,都被征讨它的大汉天兵枭首;
依附的南匈奴更是惶恐的向汉朝表达忠诚;
地方百姓在豪强们的努力鞭笞下,开辟的土地越来越多……
这怎么称不上“仁圣盛明”呢?
在一些人心里,
刚刚离去的元帝,只怕比宣帝还要伟大,还要让人敬重!
“只是,新君又会开辟出何等局面呢?”
“他能继承父祖的安定昌盛,让天下在正确的轨道上,继续奔驰吗?”
孔光跟随群臣,
仰望着登基典礼上的新帝,略带沧桑的面孔上,有着很容易被人看出的忧虑。
他周身的同僚们因此微微侧身,同他拉开了些距离。
毕竟如此盛大重要的典礼上,
大家都在山呼万岁,
你却摆出这样的脸色,
是在暗示什么?
这个糊涂的褒成侯,可一点没有他父亲的懂事和喜怒不形于色。
难怪当年被人围着拉拢,
如今却遭到别人暗中排斥!
好在,
高高在上的天子并没有注意到这一边,
他只是穿着厚重华美的冕服,有些兴奋的张开口,宣布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年号——
“建始”。
只要等冬天过去,春天到来。
天下的年历就要更新迭代,变成建始元年。
但明面上的四季永远在流转,
属于大汉的春天,又真的会在新年之始,准时的到来吗?
孔光无法预料。
正好赶来中原,齐聚一堂的秦隋齐吴等国的使者,也无法预料。
他们只遗憾于先帝曾计划举办的,一场发生在诸夏群国中的,盛大至极的“论道”,由于先帝的去世而被迫推延——
元帝生前崇尚礼法儒学,时常同臣子、太学生们进行辩论。
而在一次辩论中,
元帝忽然想到,除却大汉之外,天下还有秦夏这些立足于域外的国家。
他担忧那些分支生长在远离主干的地方,身边多有蛮夷环绕,不知会不会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得歪七扭八,遗忘了先贤的教导。
于是,
元帝派出使者,前往这些国家,邀请他们的大儒学者来到长安,进行一场属于诸夏的大论道。
就像他用儒学和天子的身份,统一朝野的思想那样,
去帮助诸夏,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可惜,
他离去的太快,
没有坚持到使者汇聚的今日。
好在,
新帝并没有忘记这件事。
他颁布旨意,命令挑选新的吉日,在太学展开这场论道比赛。
这会是新君继位后的第一个功绩。
是证明新君“继往开来”的一大凭证。
“而且做了这样的好事,以后就算我犯一些糊涂,也是可以凭此说道说道的!”
新君在宫廷之中,拥抱着美丽的妃子,心里如此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