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十 成神的袁树 (第3/3页)
上,袁树也已经基本上掌控了凉州的局势。
除了尚且没有对青海湖一带的羌人进行军事行动之外,其他区域内的武装割据势力已经被他一扫而空。
自此,袁树成功控制了幽并凉三州,成功将自己的治理模式在这三州推广开来,顺利运转。
幽并凉三州也按照袁树的期待,纷纷进入了之前袁树向袁逢许诺的“超节能模式”。
朝廷不再需要每年每年的为边境战争进行转移支付,不再需要拨付大量的款项为军队的反击提供支撑,这极大的缓解了雒阳朝廷的财政危机。
整个雒阳朝廷为幽并凉三州提供的最重要的一笔转移支付,基本上集中在了袁树统领的天雄军身上,成为了天雄军的军费,除了这笔军费之外,再没有大规模支出。
关于三州的建设支出,其实都被袁树囊括在了战争缴获和本地税收当中,刨除天雄军过于庞大的军费支出不说,幽并凉三州本身所需要的建设发展经费,已经不需要雒阳朝廷提供什么了。
至于天雄军,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幽并凉三州到底还是底子薄,支撑起本身的发展需求已经比较勉强,实在没办法养起一支十二万人的野战兵团。
袁树在平定凉州之后,已经把天雄军从三万人扩编到了十二万人,其中步军六万、骑兵六万,如此大规模的一支脱产常备野战兵团,只靠着幽并凉三州薄弱的基础,那确实养不起。
他们确实需要来自雒阳的转移支付来弥补军费的不足。
不过这笔费用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天雄军所需要的很多物资都可以在本地良庄内购买,只是缺少一些经费,而经费给到位了,在本地购买物资绝对比在外地购买然后转运到本地要便宜。
更何况良庄本来就是半官方的性质,粮食、瓜果和蔬菜在军队大批量采购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更加优惠的折扣,价格远远低于在正常市场上的购买价格。
这个费用就被进一步的控制住,使得雒阳朝廷需要提供的军费的数目远远低于某些人的设想,也给了天雄军更加宽松的财政空间。
而这也就给了袁树更多的扩军和训练的空间。
同时,也因为军队人数规模的扩大,在延德七年的时候,袁树对天雄军进行了一次改组,把天雄军改组为大汉帝国的北方兵团,下辖十二个军,每个军都是一万人的作战人员额度,在幽并凉三州各驻扎四个军,以维持袁树对当地的统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幽州和并州继续维持大规模驻军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
袁树经营凉州的时候,卢植统领天雄军一部在辽东地方作战,根据袁树的指示,在袁树与羌人、西凉地方豪强作战的同时,将鲜卑余孽、扶余国和高句丽国给灭掉了。
尽管卢植不知道为什么袁树对这些目前处在臣服状态的外部势力怀有如此深切的不满,但是既然袁树这样决定了,卢植也没有反对的意见。
把这些成规模的国家级敌人消灭掉之后,卢植又把军队犁庭扫穴的范围扩充到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对当地的野人部落进行打击和消灭。
根据袁树的理论,若要消灭,就要消灭的干脆彻底,必须要吸取当年窦氏驱逐北匈奴之后鲜卑趁虚而入发展壮大的教训,除恶务尽。
决不能因为消灭了一个敌人就给另外一个潜在的敌人以发展的契机,绝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看似弱小的外部势力,所有不服王化的外部势力都是潜在的敌人,都要防止他们成为下一个鲜卑。
为了彻底贯彻袁树的这一理论,卢植顺便还安排了骁将徐晃率领一支人马南下朝鲜半岛,对三韩势力进行打击,将废拉不堪的三韩势力给顺手消灭掉了。
几乎就在袁树平定凉州的同时,卢植也把辽东地方的这些外部势力给收拾的差不多了,至此,整个北方边境除了南匈奴和青海湖一带的羌人势力之外,再无其他。
到此为止,袁树还非常自豪的准备了两幅不同时期的《北方边境形势图》送去了雒阳,让包括老爹在内的雒阳官员们好好儿的看一看他的功绩。
这两幅形势图,一幅是袁树尚未前往并州之时的正始二年的形势图,一副则是差不多十年之后的延德七年的北方边境形势图。
两张图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正始二年时期,北方边境有羌人、凉州土豪、并州南匈奴、鲜卑、幽州乌桓、地方割据势力和辽东外部势力等等,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几乎把汉帝国的北方边境渗透成了筛子。
北方边境无一日安宁,无一日不战,百姓不得安生,难以生产,草原蛮族年年南下,人皆苦不堪言,朝廷每年为此支付超过十亿的军费,依然无法改变当时的困境。
而到了延德七年,北方边境除了比较老实的南匈奴和身处汉境之外的青海羌之外,已经没有了其他势力的存在,西至敦煌郡,东至玄菟郡,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烽烟四起、狼藉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