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十 成神的袁树 (第2/3页)
,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而且解决的程度相当之高,说解决,那是真解决,没有太多的后患需要考虑,光这一点,袁树就觉得凉州比中原州郡要可爱许多。
中原地方,特别是读书人多的地方,那叫一个拧巴!
延德七年年中以后,凉州社会的基本秩序已经恢复,袁树以强横的武力将武装割据问题全部消灭,顺便也在凉州社会贯彻落实了禁止弓弩、盔甲的命令。
对于东汉帝国的社会来说,禁止弓弩和盔甲只要能落实到位,基本上就相当于阿梅丽卡完成禁枪了,特别是在凉州,把弓弩和盔甲从私人手上禁止,大家就算想要械斗,那强度也很难上的去了。
这几年间,袁树大规模调动一心会成员进入凉州各郡县担当官职,与幽并二州差不多,将官方权力牢牢掌握在手,而在民间,则以良庄作为抓手,通过直接掌管一部分社会生产力量而增强对民间社会的控制。
古代王朝因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不足,往往会依靠宗族势力来加入到社会管控当中,降低了自身的行政统治成本的同时,也削减了自身的权力。
袁树想不到有什么能够彻底解决的办法,但是就说是应对眼前的问题,大量设置良庄、加强对生产单位的控制就是最好的选择。
良庄严格来说不属于官方系统,但是因为有屯田和集中生产的性质,所以也有点半官方的色彩。
甚至从建设的基础来看,袁树就是打算把良庄变成基层单位的,只是掌控这个基层单位的不是正儿八经的官员,而是一心会,袁树麾下所有的行政人才都是通过良庄的管理建设而积攒了最初的办事经验,然后才能在上级官府内得到一个职位。
所以也可以说良庄和知行学府一样,都是一心会集团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行学府学习完成之后的一心会员或者准一心会员们都会在良庄内与农民近距离相处,同吃同住,从事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最少也要两年半的时间之后,才能得到进入官府做事的资格。
所以良知农庄不是官方组织,但是却是官方组织在某种意义上的摇篮。
也正是因为良知农庄的存在,使得有一心会背景的官员大部分都具备足够的基层经验,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那更是有着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这使得他们在担任更高的职位之后,对农业生产依然非常重视。
他们绝对不是寻常士族子弟那般的只知道吃饭而不知道饭从何来,所以平均政治素养和办事能力也远远超过内地州郡的大部分传统官僚,这也使得幽并凉三州的治理水平远超汉帝国的平均水平。
通过良庄的设置来达到控制、保护劳动力的目标,并且进而恢复农业生产,获得粮食收益,满足内部需求的同时还能进一步获得储蓄,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袁树还能通过自己控制的手工作坊为良庄提供优质、廉价的农具,提供耕牛的租赁和购买,甚至还会组建专业的堆肥制造单位,定时定量给良庄提供堆肥。
其他的水利工程之类的,也是在良庄的组织下进行的。
这就使得被袁树掌控的郡县尽管不是传统的农耕重地,却能获得一年比一年更高的粮食产量。
而对于这个时代生活在幽并凉三州的人们来说,不论汉人、羌人、乌桓人、匈奴人,有稳定的生活,有房屋,有土地,有粮食,不会饿肚子,不会随随便便就被人杀死,这样的日子,就是神仙的日子。
延德三年之后,袁树在并州基本上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延德五年之后,袁树在幽州也正式成神。
延德七年之后,袁树在凉州汉人群体中成为保护神,在羌人群体中也有了至高神一样的地位。
袁树甚至听说一些人家已经抛弃了原有的信仰,把袁树当作了新的信仰,为他立生祠,逢年过节一起祭拜、祈祷他长命百岁。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他做了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给做的挺漂亮。
难道仅仅是这样,就能成为神仙吗?
袁树有些时候也觉得挺讽刺。
除了幽并凉三州之外,延德七年六月之后,袁树的势力正式延伸到了敦煌郡,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袁树正式打通了被汉羌战争的进行而中断二十多年的丝绸之路,使得这条古老的商道再次恢复了畅通。
都不等那些西域各国客商前来,袁树立刻就安排了一支商业队伍向西域进发,并试图由此带动整个西域商贸业务,让当初西汉帝国费尽心力打通的这条贸易路线恢复它本来应该起到的作用。
他希望能够与西域各国都恢复通商,并且把汉帝国的政治影响力与军事存在全都投放过去,进而打通到中亚地区的商道,与贵霜、波斯做生意,把生意越做越大。
这是盘活凉州最好的方法,否则只靠农业的话,凉州的人口规模是上不去的,也很难养得起现有规模的人口。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延德七年这个当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