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0章 :重建贸易网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0章 :重建贸易网络 (第2/3页)

 村寨各势力纷纷派代表驻港,这些人身着岭南商盟统一马甲,肩挑商包,日夜护卫着交易秩序。码头上的舵手与顾客之间爆发着笑声与砍价声——三个月前几乎无人的码头,又成了岭南的“经济脉搏”。

    与此同时,村中设立的贸易学院也慢慢筹建好几节课:由归顺者讲授丝织工艺、南洋饮食、舵盘导航等知识,村里几位青年已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有的更在实践甲板上清洗桨板。

    回首数月前鼎沸的战火,如今成为了遥远的噩梦。许多曾经观望敌对势力的小寨代表,如平江寨转离阵营的二公子,主动登门到港口,参加贸易开幕,手持银锭笑着说:“从今往后,我们与你一道商路相通。”

    岩前村、马岭庄、玉坪村等二十余村寨先后与庭签合同,村中多有欢迎宴与盟誓仪式。叶长歌亲临让他们在商盟衊板上签名,承诺“守信互助”,一时村寨云集,场面威仪。

    连远在边远山区的新田寨,也派出三老兑口粮至码头,希望下次再送几箱高粱及手工艺品。

    这番商旅与拓海行动,使叶长歌声望再上层楼,不再只是“战时领导者”,更成为“和平年代的经济护卫者”。

    民众敬畏他归来,妇孺主动上前拜谢;商旅主动递上银票与货物赠礼;湿漉漉的码头上,人人都喊他“岭南村王”,亦称“我们信的那个青年”。

    村中老人张掌柜笑着迎上叶长歌:“我这一生,见过风雨,也见过波涛,但真正让我相信你的人,自是让村庄平静后的全盛景。如今连那商盟旗也感人心!”

    叶长歌拍了拍他的肩:“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有你们信任,我便无后顾之忧。”

    风起南洋,帆影再现。岭南港的晨雾尚未散尽,三艘帆船已破浪而出,载着岭南的茶叶、竹笋、药材与陶瓷,向着南洋海域进发。甲板上,叶长歌站在船首,望着远方水天一色,心中无比笃定。

    他知道,此去南洋,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场民生之战,是岭南摆脱区域孤立、融入大势的起点。

    船队出发的第五日,海面忽起狂风。波涛如山,雨点砸在甲板如万鼓齐鸣。水手系紧缆绳,艉舵手咬牙稳控方向,整支队伍如一张绷紧的弓,叶长歌不时亲自上阵巡视。

    苏锦瑟虽未随行,但她安排的**“远航补给包”此时发挥了作用,船上设有密封木柜,内储干粮、腌肉、姜汤与常备药物。更有顾清霜留下的“风信图”**,提前预测风势,大大减少损耗。

    数日苦撑后,终于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傍晚,船队抵达南洋第一站——【象屿港】,这是个由多个小岛组成的天然港湾,盛产珍珠、香料、红木与海石花等特色物产。

    港上早有商会分支成员接应。他们穿着本地传统草织衣,笑容满面地迎接:“岭南的朋友,你们终于来了,我们等这一天很久了!”

    叶长歌郑重地与象屿港主代表握手:“岭南愿以商为媒,结友而非征。”

    一场跨区域的合作,就此拉开序幕。

    在象屿港的交易所,叶长歌提出的合作草案极具诚意:

    • 岭南商盟承诺以五年为期,长期采购象屿特产;

    • 南洋商会可在岭南开设分舵,享受港口税减免三成;

    • 双方设立中立“贸易驿馆”,专供双方商旅歇脚与信息交流。

    港主代表是一位年长但目光炯炯的海商长者,名叫马西阿图。他端详叶长歌许久,缓缓道:“许多北方人来南洋只想取利而走,你却愿分享市场、保障地位。岭南若真如你这般,我马西阿图愿与之共赢。”

    双方代表各按手印,书立合约为证。交易现场,不仅有香料、红木、海螺粉、紫贝母等珍稀之物进入岭南船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