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准备好了 (第2/3页)
那只是养育孩子的“衍生品”。
因此,这部电影就会显得很“小气”,没有那些深挖人性的电影和政治正确的电影显得深刻。
所以,曹阳要对男主角做一些改变。
要让这部电影没有一滴血,却又让观众觉得满屏血腥味。
男主角首先要是一个极为严苛的父亲,他把没有时间陪孩子当做理所当然,把孩子讨好自己也作为一项必修课。
他要强迫孩子练习没有天赋的钢琴,并且这一举动必须是强硬的,无情的。
这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
而在得知孩子抱错了,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可以冰冷冷的说,果然如此,我的儿子不可能这么平庸。
电影的前半段,一定要把男主角的这种人设立住,甚至可以让观众对他产生反感,他前半段一定要像是电影里的反派一样。
后半段是男主角的转变和成长,但是,代价却不是他自己付出的,而是要体现在另一对夫妻和两个孩子身上。
尤其是他养育了六年的孩子,接受了他六年的教育,要让小男孩成为电影里的可悲角色,让观众同情的角色。
六岁的小男孩被父亲所谓的精英教育,养成了“卑微”的性格,讨好型人格。
他可以对母亲和别人说,他努力学习钢琴,就是为了得到父亲的称赞,他入学面试撒谎,就是不想让父亲失望……
男主角的这种教育方式,是有“传承”的,他从小就是接受自己的父亲差不多的教育,养成了他现在功利、不近亲情的样子。
以此来让观众明白,若是没有意外发生,他的儿子将来也会像他一样,成为他这样的人。
我们终归会变成自己讨厌的人的样子!
因为我们真正讨厌的人,通常都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人,并且这个人对我们形成了实际的伤害和影响。
如果没有别人帮我们填补这种伤害和影响,这个人将会是我们在某方面唯一模仿的榜样。
所以,另一对不同教育方式的夫妻出现了,养育了六年的孩子还没被磨灭的童真和爱戴出现了,亲生儿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和反抗出现了……
这些综合起来,才是男主角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转变的原因。
电影要从不同教育方式的对撞和探讨以及相互成长,变成不同教育方式形成的不同人格,对人格形成的探讨和挖掘转变。
简单点说,就是电影的基调从对事,变成对人。
只论教育这件事,电影虽然温馨,但格局“小气”。
但是,从教育这件事上来挖掘人性,那么格局就会变大。
挖掘人性的电影,无论欧洲三大哪个电影节,拿到最高奖都没问题,也不会有太多争议。
能拿奖的主题和故事有了,拍摄时就要看演员的发挥了。
一部电影,有时候哪怕是主题再深刻,演员演的出戏,或者演的一般,对于获奖来说,都不太可能。
对于文艺片来说,演员是极其重要的。
很多时候一个不太好的剧本,甚至能被超神发挥的演员“拯救”过来,成为经典都有可能,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曹阳会担心演员问题吗?
只要电影有了固定的主题,哪怕剧本有些瑕疵,演员加了入戏体验后,就能自动把这些瑕疵掩盖下去。
这也是曹阳能经常在欧洲三大获奖的原因。
一部文艺片,演员超神,故事又说得通,那就是经典。
甚至有时候超神的演员能让你忘记故事本身,只会跟着演员的情绪走。
下午的时候,曹阳接到了红嫂子打来的电话,她说她和凯哥对于《小丑》的底片被烧很难过,对于那些关于诅咒的谣言很愤怒,想晚上过来看看曹阳。
红嫂子的话,让曹阳以为她会跟凯哥一起过来。
曹阳并不知道,凯哥去东京给电影做最后的色调光影处理去了。
他心里有些犯嘀咕,以为凯哥和红嫂子过来,说不定是为了他们小儿子的事。
曹阳开新电影并且需要找两个小演员的事,最终还是被传了出去,这几天,已经很多熟人打电话来问了,还有更多的人托关系问的。
这就是曹阳赶紧在外面定下来不愿意用熟人孩子的原因。
那么多人询问,用谁不用谁?
打个比方,要是曹阳用了老田和宁昊的孩子,那么老顾和他媳妇找来了,老陈和红嫂子找来了,老侯和他媳妇也找来了,谢晓静和他媳妇也找来了,韩总也找来了……
曹阳对后面这些人说,我已经定下来了。
这个定下来的标准是什么?演技吗?小孩子能有什么演技?
要是定下来的是毫不相干的孩子还好,但是在他们知道了曹阳用的是老田和宁昊的孩子的话,他们会不会犯嘀咕,难道老田和宁昊比自己面子大?
说得罪到不至于,但总归是心里不舒服。
晚上七点多种,曹阳打开门,看到门外只有红嫂子,淡淡的香水味飘进鼻尖,红嫂子明显是经过了一番打扮的。
“嫂子,师兄呢?”
曹阳朝外面看了看,没看到凯哥。
他没在紫玉山庄那边的别墅里住,而是住在离北电不远的一处高档小区的大平层。
红嫂子笑了笑,进来后随手关上门,才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