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438章 新电影 (第1/3页)
曹阳想拍的电影叫《如父如子》,剧情并不算新颖,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老套。
讲述的是因为护士的原因,两个在同一家医院出生的孩子被抱错了,两个家庭在得知他们的孩子被抱错后,面临的是要交换回自己的亲生孩子,还是继续抚养自己养育多年的孩子。
电影并未在道德上直接指引观众,没有任何说教的成分,而是通过两位父亲的不同选择,揭示了表达父爱与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
主角是一个事业成功的社会精英阶层,他认为成功的人生等同于拥有名望、财富与严格的家庭教育。
而另一位父亲则是一个温情且充满生活趣味的普通电器店主,他的教育方式宽松、自由。
两位父亲面对“亲生”与“养育”这一两难选择时,内心的摇摆与痛苦被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而渐次展开。
两位父亲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不同,他们对亲情的理解与选择也不尽相同。
片名之所以叫《如父如子》,既展现父亲对孩子的塑造,更强调孩子在情感层面对父亲的再教育价值,去思考亲情、责任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
其实,有关抱错孩子这样老套的剧情,似乎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题材,稍微用力过猛,就可能变得狗血,被骂做烂片。
所以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不要说教,不要道德捆绑,要从生活细节上着手。
长期以来,在东亚文化中,父亲被定义成在外打拼事业的角色,母亲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抚养和教育孩子主要由母亲来承担。
在东方的传统观念里,血缘重要,但亲情同样重要。
这是跟西方的传统不同的,他们更重视血缘关系。
在这部电影中,也可以说是通过男主角的视角,来探讨血缘关系和亲情关系的。
男主角的父亲更重视血缘关系,而跟父亲关系淡漠的男主角,一直以来都受到他父亲的影响,所以一开始也是偏向于重视血缘关系。
在试图交换孩子、回归血缘“正途”的过程中,男主角不仅完成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成长与转变,而且消解了多年来作为儿子的偏激与固执。
他终于明白:所谓父子一场,就是相互学习,学会妥协,抚养孩子的过程,也在抚养父亲内心的自我转变。
男主角的“成长”,让他明白了这些,并且不再执着于血缘关系,而是更看重一直以来培养的亲情。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是有些跟西方的价值观相冲突的。
不过,问题其实不大。
这部电影曾进入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还获得了评委会奖。
能拿奖的电影,其实大多数时候,比拼的已经不是电影的质量问题,而是导演的资历、与电影节的关系等等一些场外因素了。
有时候哪怕电影质量非常好,导演也是电影节的嫡系,但并不意味着就能拿大奖。
嫡系里面,还要分资历的。
这一点世界通用。
老外也不是那些“公知”口中所说的,只讲能力,不讲其他。
无论哪里,资历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这部电影,曹阳在写剧本时,是做了一些改动的。
比如那对开小商店的夫妻,他们除了抱错的儿子外,还有更小的一对孩子……
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曹阳直接让那对夫妻也只有一个儿子,主要原因还是,已经有两个六岁的小男孩了,剧组小孩太多的话,太难处理,电影拍起来有些麻烦。
把相关剧情修改一些即可,并不会对电影主线造成影响。
关于演员的人选,曹阳也不想太费劲,根据自己的记忆开始挑选演员。
开小商店的“父亲”,这个算是主角之一,但没另一个精英“父亲”的戏份重。
这个角色要求有些邋遢,又能跟孩子打成一片,曹阳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是黄波。
他演小人物还是非常不错的,形象上和年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