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当余切开始审判(本卷完) (第3/3页)
就。”
韩大使也要回国,他中间替了余切一会儿。
让沃森破防的事情来了,韩大使几乎百战百胜,无往不利。沃森输得更惨。
因为大使可以记牌。
大使年轻时是个神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到现在也没落下,他甚至可以记住牌背面微小的褶皱。而且他没有专门练习过这些东西。
真是扯淡!我受够了!
沃森不玩了。他认为,虽然他桥牌场上输了,但他的研究赢了。因为他一直宣称东亚人智力超群,现在韩大使不过就是他的研究发现之一罢了。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角谷静夫得知余切是经济系学生,给他讲了一段时间的“角古猜想”(冰雹猜想)定理。
“任意写出一个正整数N,并且按照以下的规律进行变换。”
“如果是个奇数,则下一步变成3N+1。”
“如果是个偶数,则下一步变成N/2。”
“你写出任何一个数字,无论是十以内的数,还是数百亿,最终它都会回到数字1。但这还不是最有趣的,有趣的是不同数字的收敛过程完全不一样,有的数字很平滑,有的数字会经过巨大的震荡,就比如神奇的27……”
余切问他:“这在经济领域上有什么显著的用处?”
角谷静夫兴奋地说:“这就是说,它和蝴蝶效应是相反的,在这里无论多么大的误差,都会自行的修复。显然在我们的经济领域有一种神奇的机制,无论在某一时期多么震荡,最终它会进入到动态的平衡。”
角谷静夫又即兴给余切出了几道数学趣味题,余切艰难的把它们解开了。角谷静夫便道,“你的数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差,实际上你绝对具备相关的数字直觉,在经济学的领域肯定够用。”
余切不知道角谷静夫是逗他玩的,还是来真的。
反正上辈子余切没有明显表现出这种天赋。
邵琦做了她这一年中最后一次对余切的采访。这次采访不计入新闻当中,而是写在邵琦的日记里,作为将来的回忆录。
她问到了顾华这个人。
“你为什么会在使馆和人起冲突?可以在其他地方啊。”
“因为使馆是国土的延伸,在这里适用于中国的规矩。这是顾华一直强调的,只是我恰好反过来利用了,我没有规矩。”
邵琦笑了,“我们常说一支笔可以比千军万马,可是和你随行的这段时间,很少看到你写死别人,但是总看到你动手、动枪。”
“因为千军万马只是个形容词,文字永远是辅助力量,怎么可能比得过真的暴力?”
余切别有深意道,“你可千万要记住啊。”
邵琦记住了这句话,正想要再深问下去。忽然,飞机开始颠簸,调角度,这是要下落了。
到京城了,真快!
机上的人不由得放下手上的事情,透过窗户看外面的风景。对于这趟飞机上的绝大数乘客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中国,他们也以为自己是最后一次到达中国。
那个神秘莫测的、又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的中国。
她似乎还未醒来,因为在各种国际事件上,鲜少有这片土地激烈的声音,她似乎已经醒来,一些人已经站到潮头,令人想象其中的镌秀。
飞机开始盘旋,愈发的接近京城。仅从建成面积来看,后世的京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一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一座城市,这是一座超级城市,在太空中也可看到明亮的灯光。
即便在八十年代末,它也已经明显的发展起来了。在经历一系列的改造和重建后,古今交融,正如卡斯特罗几年后来华访问的震惊之语一样:
中国能媲美欧洲!
余切不知道在京城多久了,什么风光他都已经看习惯,自然不会趴在窗口向外看。
这些人都是洋土鳖罢了!
不料,先是急躁的沃森问了一句:“那是什么?”
而后是角谷静夫,他耐心观察一番,得出结论:“似乎是一种大规模的花卉。有风从这上面吹过,花朵颤抖起来。”
“不是!”
马尔克斯用西语英语夹杂的口音道:“那是人!那是许多许多的人!老天爷啊!!!”
他大叫出声,转头惊异的看着余切,“——那里是许多许多人!他们在欢迎你,余,你的祖国在欢迎你!”
余切还未细想,邵琦又涨红脸道:“是京城的小学生们,他们排练起了舞蹈……他们在欢迎我们!”
“是的,我们有这么多诺奖学者,还有一位准诺奖学者!”
余切趴在窗口,马尔克斯有意为他腾出空间。小傻蛋沃森看呆了,他从未见过这么多小孩子,霸占着窗户不放,马尔克斯一肘让他让开,又见到端着照相机的邵琦前来。
记者?
马尔克斯认得她。
做了一个沉默的手势,邵琦随后挤进来,用照相机对着余切。
她预感到,那一刻使得英雄像一个人的时候终于到来了!
还未按下快门,邵琦已经激动起来,几乎忘记了呼吸。而余切趴在窗口,只见到京城的小学生们在机场摆出几个大字:
“中~国~欢~迎~你~”
余切知道,这是一个在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画面。
有多少人是因为我而来?
余切的泪水夺眶而出,人也不由得颤抖起来,但他不愿放过任何一秒,只好频繁的眨动眼睛,任由眼泪滑落。
邵琦所记录的正是这一秒。
她没有想过超越了去东欧拍摄戈氏的刘祥成,也没想过提前回京城的法国人查得,她只庆幸自己唯一走到了最后。
连拍几张照片后,邵琦的画面也变得模糊,她以为镜头失焦了,慌乱的调整,直到脖颈处骤然起了凉意,她才发觉自己也已经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