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5章 两院教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35章 两院教授 (第3/3页)

原先那些脸都青了的扫地僧们,顿时笑得合不拢嘴,八十年代末有一批大师的离世潮,这些人赶在自己最后有影响力的时候,看到了继任者的到来。

    消息传出来,学生也很开心。中文系85级的几位校园诗人聚在一起,为了“余切重新回到文学院”而庆祝,就连路不宣都破天荒的拿出自己的钱来打牙祭。

    学一食堂。

    程国平对几位朋友道:“余切回文学院,以后是一件要刻在碑上的大事情!”

    “我们文学院看起来厉害,大师云集,实际不是那么回事。我们这一届人人都是状元,都是冲着那么多教授来的……可他们却没几个能真的教我们。”

    “中文系的教授,多如牛毛;中文系的博导,一驳就倒。”

    褚付军也说:“那些真有水平的大师们,现在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实际教我们的却是人才青黄不接下的青年教师——中间的生力军真空了。和从前相比差得太多!”

    “不是余切需要文学院,而是文学院需要余切——现在我们可以重新拍胸脯的说,我们又是第一名!”

    “路不宣,你怎么看?”

    路不宣抬头说:“我知道读中文系原来不能做官后,就没怎么上过课。你说的这些国学大师,我一个也不认识。”

    程国平笑道:“不认识也没关系,现在不同了,你能看到一个处在全盛期的文学教授是什么样。这有可能是我们这辈子亲眼见过最厉害的人物。”

    “比那些干部还厉害?”

    “当然了!你知道教授也有行政评级吗?燕大的一级教授相当于部级,二级是副部,三级是正厅,四级是副厅……就算是刚做上教授,最差也是市级干部那样的级别!”

    褚付军在旁边听得也愣了:“原来做教授地位这么高!和讲师简直是云泥之别,怪不得大家都想来做教授!真是人生的一次‘跨龙门’啊!”

    他们的对话被旁边的人听去了。大家都陷入到了对未来的迷茫:中文系很少有真能走文学这条路的,大部分还是要进入到机关单位。

    机关内,所谓一个科员就把你压得死死的,哪里有人想到燕大教授竟然是这么高的地位!

    路不宣忽然问:“余老师真的会教我们吗?”

    两人都愣住了:“会……吧。”

    ——

    做教授对余切来讲,一开始没什么区别。

    一般的讲师做到教授,最大的感受就是物质上真的极大富裕了,这一时期的文科教授怕是比后世还要爽。

    余切却根本不在乎那点工资,他把工资都捐了。

    整个中国有两个不拿工资,完全靠稿费生活的作家,一个是巴老,另一个就是余切。

    如果再算上教职工作也不拿工资的,可能只剩下余切。

    但对于余切身边的人来讲,情况就不一样了。余爸余妈把这事儿当做光宗耀祖的事情,有几天每天都打电话过来。

    张俪在家里拼命学习,有时都不让余切抽查她问题了。陈小旭在片场看起了书,原先陈小旭对读大学嗤之以鼻,现在忽然觉得有必要了。

    就连远在泰国拍戏的宫雪,都想尽办法给余切打了一通电话贺喜。

    可见中国人很认可教授这个职位。

    27号,余切替胡岱光上课,事前没有通知。一开始明显有逃课的,余切也懒得点名了,结果底下的学生越上越多,到后来教室里面全是人,门外边儿也是人。

    余切只好说,我没有三头六臂,不值得大家特地来看。

    他告诉这些人:“你们来上我的课意义不大,就是听个耍,不如把自己的专业搞好。尤其是那些搞工科的。”

    一个新闻系的学生说:“余老师,你比你笔下的李永更真实。李永靠读书改变命运是假的,因为李永还是个小学生……而你是真的!”

    “万县确实比宁县基础条件好一点,但你比你故事里的李永强了太多。”

    “你难道没有意识到,你才是反驳读书无用论最好的例子吗?”

    余切恍然大悟。

    怪不得李永这么感人的故事,他写出来后,很多人却只关注,不怎么关注李永这个小学生:历史上李永很早就出名了!

    唉,弄巧成拙。

    当年要不是高考点将,我兴许还在万县的农村中学当家里蹲呢,其实这当家里蹲也没什么不好,我总有法子过得好,不过这做高考状元、成为大教授对我来说,可以更加的海阔天空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