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1章 这里的人太多,装不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1章 这里的人太多,装不下 (第2/3页)

近来流行起‘民族的骄傲’一说,时常有人把老作家戴上这样的桂冠,我们当然不是什么民族骄傲,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爱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祖国,不是我们荣誉的奖赏,而是我们不动摇的天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这个人最高的评价是,他是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就十分满足。”

    此时,窗外的风沙沙作响,拍打着窗户,还有一些春末雨后的阴冷。然而房间内却十分安静,灯光明亮,就像时间停滞了一样。

    马识途声音越来越高。他情不自禁站起来:“第三,我们还要说,我们最羡慕今天的孩子们,年轻人们。我愿意再活一次,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献出全部的精力,重新绽放花朵!”

    “虽然人总有自己的其他追求和想法,这是人之常情。但有能力了要办好事,没有能力向别人看齐,关键在于思想。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奋勇前进!”

    马识途正要再说,却听到巴老道:“慢着!”

    “怎么了?”

    “再写一个第四,就说向今天的优秀者去学习,以他们为榜样。”

    “这个榜样是谁?”马识途问。

    巴老道:“余切是这么一个人。当然了,不仅仅只有余切,榜样多的是。最近那个李永是不是榜样?他也是榜样。前两年的聂伟平是不是榜样?也是。”

    年岁最大的张秀舒知道聚会是马识途组织起来的。

    而且也知道,马识途是余切撮合来写信组织的。因此张秀舒直白的问:“信里面没有具体的人,别人怎么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写信?因为这里只有我们五个人!”

    “会有人知道,会有人做研究!”巴老道。

    他说:“我四年前大病初愈,去到鲁迅故居参观,我看到鲁迅写了很多骂人、夸人的话,都没有指名道姓,可是后人清楚的知道,他在夸谁,在骂谁?”

    “每一句话下面,都有小小的注解。我们无需多此一笔。”

    然而,张秀舒却坚持要再直白一些。民国年间,张秀舒在川省军阀刘湘手底下做战时训练团政训处副处长,秘密发展成员。因为这段经历,他反而蒙受过一些冤屈,有的人总怀疑他的成分。

    因此他认为,不要怕直白,就是要直白。

    不然将来万一有人浑水摸鱼,说“此事和余切无关,说的是其他某某人物”,那就不好了。

    他年岁最大,又谈到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大家都被说服了。

    唯一反对的是马识途,他当然只是出于客套。

    最终,五老把这一封信直接改为《给余切的信》,作为余切对李永那封信件的回应,远远的支持他。

    信件先是通过川省文联的名义发出,而后当即被本地报刊《川省日报》转载,随后是《渝市日报》、《川省农民》……引发强烈反响。

    自此,从《烛光‘夜’话》到《余切给小学生的信》,终于在五老的蓉城相聚里画上句号,这一系列事件共同形成对“读书无用论”的声讨,将思潮扭转过来。

    到四月中旬,从南到北,已经没有一处大学校园不受到影响。每一个校园都有辩论,相信读书有用的学生和教师,对无用论的持有者发出进攻。

    又是《光明报》带头发文:“今天再谈‘读书无用论’,这个概念如同一个幽灵一般,在中华大地上已经有过好几次出现。”

    “第一次出现在民国时期,侵华战争下学生投笔从戎,华北的学生因‘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书桌’而愤然退学参军,这句话出自水木大学地下党成员、中文系的学生蒋南翔。仅仅十多年后,国内进入到建设阶段,而全国却面临理工科人才不足的困境。”

    “大学生的价值水涨船高,迅速进入到机关单位。”

    “第二次出现在前些年,对知识没有足够的尊重,然而恢复高考后,大学生可以获得城市户口、分配工作,读书无用论便烟消云散。”

    “第三次就出现在今年。一些最好的初中生进入师范中专,放弃高考,以求直接解决就业和户口;与此同时,大学生放弃深造,转而下海经商,校园充斥厌学风气……但有一种力量在凝聚,也许这正是下一次读书有用论的开端。”

    “‘知识改变命运’在当前仍然是一个真理,绝对是经得起检验的。一切要用实践来说话。”

    写文章的人级别很高,文章发出后,更大规模的媒体参加进论战中来,而结果是一边倒。

    当然如此了,余切之所以掺和这件事情,也是因为今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