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0章 大江南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30章 大江南北 (第3/3页)

是义气的。他掏出一张粮票给路不宣:“兄弟你拿去用吧,我这是免费发的,下周我要去参加作家研讨会,伙食包了还有几块钱……我用不到这个。”

    “是啊,是啊!”程国平说,“能吃免费排骨的时候,还是得拼命吃啊!谁知道还有几顿可以吃?说不定明天学校就说,这些票全部作废。”

    “余切的书以后可以买,排骨可不能等以后再来吃饱。”

    路不宣接过这张票,仔细端详。

    票是特制棉纸。路不宣拿票泡过水,发现上面的字没有什么变化。

    这代表什么呢?

    说明这票是好票。

    早期的粮票是普通棉纸,木浆的成分相当高。一泡水了字就会散,粮票就很难辨认了。但是这种低端粮票一直到前几年才逐渐更换成特质棉纸,其成本更高。

    在路不宣的老家,还有一些地方仍然在用老粮票。

    如果燕大这些票据是暂时性的,那它不可能用成本这么高的材料。一定是资金相当多,有一些宽裕的地方,才能有闲钱把票据做得特别高档。

    再看看票据:

    燕京大学学生食堂;四角。

    1987,4月。

    路不宣分析起来:“我家里是杀猪的,可能我不懂文学,但我有一些市场智慧。这个票应该不止这几个月,咱们现在看到的是4月,可能五六七八月全都印制好了,等着发呢。”

    “至于是不是丁校长做的……我以为也不可能。因为菜票不给教师用,只给学生用。丁校长得罪了老教授,已经受到很大压力,他又专门划出钱给学生免费排骨吃,把老师们都踢出去,我不相信他会这么做。”

    程国平和褚付军连连点头。

    先搞教授,再搞教师……要知道,丁磊孙是被教师们投出来做校长的,你这过河拆桥到这种地步,校长怎么可能做得长久呢?

    燕大学校内一堆民国大师呢。哪个不比你丁磊孙强啊,随便来个人感到太委屈了,往桥牌局那边抱怨,丁磊孙还怎么办。

    “那你觉得应该是谁来做的?”褚付军问。

    路不宣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了一道烛光。他看向程国平,只见刚因为《当代文学家杂谈》的“余学”研究出人头地的程国平,此时若有所思。

    程国平曾经说,有的文学家不写他自己的故事,他的故事只能像拼图一样,通过其他人的只言片语来拼凑。

    这是“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因为余切不写日记,也很少写记叙文。

    这里就没有官方答案。

    很多作家都这样,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是像京城那个洋教授金介甫那样,他已经比中风了的沈聪文还了解年轻的沈聪文。

    沈聪文的家人会说“他年轻时曾经这么想……”,而金介甫直接开口阻拦,“不,沈当时不是这么想的,你不如我了解他。”

    “什么鬼话!我是他儿子,我能不了解我老子?”

    “正因为他在你面前是老子,而他在我面前,才是沈聪文。”

    这有点像神父拿着上帝的圣经来释义,神父也能得到好处。

    想想曹雪芹挂了,留了点小秘密,几百年来有多少人围着他吃饭!

    有没有可能是余切做的呢?

    余切为我发了菜票,而我却把票拿去换了他的书……假如真是这样戏剧性,恐怕连他这样的人,也会觉得很感慨吧。

    ——

    南方,蓉城。

    蜀中五老团聚一起,听说了洋教授奔赴大山的事情。此时,这件事情已传遍大江南北,当地有报刊全文转载余切的信。

    原文是《给小学生李永的一封信》,也有报纸称之为《余切的信》,或是《给小学生的一封信》。

    巴老觉得读书当然是好的,人一辈子很长,社会是要变化的,有时甚至翻天覆地,唯有读书形成的思想不会背叛自己。

    他认为,五老也可以写一封信声援余切。

    “我们应当写一封信给余切,公开的。”巴老说。“我们五个人聚在这里,已经是老头子了,再怎么回忆过去,也不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年轻人们还有无限可能。”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