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各方反应 (第2/3页)
邃的战争反思。
沈聪文被战场的巨大恐怖压垮了,尝试过重开。
出于礼貌,所以没有人想到处传颂他的故事——这本来就不是特别英雄主义的事情。
沈聪文纯粹得只关心他的研究。
但这个世界太艹淡了,如今越来越不适合沈这样的老派作家。其实在中国,大家不也去追随那些故事里故事外,都像传奇的人吗?
人就是幕强的,没办法。这和文学无关。
“不再是他了!”金介甫道,“从今以后,我是余先生的disciple,我是他的门徒!”
——
四月初,《背起爸爸去上学》排版通过。
王濛等人最先见到投稿文章,心里很高兴。
他特地打电话告诉余切:“故事好,信也写得好。去年年末,南方的《花城》刊登《平凡的世界》,影响很大,让重新回到普通人当中来。”
“它也是质朴的写法,我称之为温暖的现实主义。人总是要遇到苦难的,可我们现在讴歌苦难的,确实有些太多了……读者总得看出一些力量和希望才是。”
王濛认为,他搞实验性文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一些作家把他的本意执行坏了。
这些人是不上不下的混蛋!
“我们搞实验性文学,就是要去拿奖,有真知灼见出来,不是骗稿费;你看看你《2666》,不声不响写出来,直接拿到美国的文学奖。”
“要是每个人都能像你一样就好了。”
余切则恭喜王濛获得了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
这是刚不久的事情,发生在金介甫去宁县的路途上。蒙德罗是意大利的“诺贝尔”文学奖,级别不低。一般二月份发布名单,六月份领奖。
今年颁奖日延期到了三月份。
前不久开奖出来,哗!出现王濛的名字。
央台高兴得不行,当天就在新闻上播报这一消息。“本台插播一条消息,日前,中国作家王濛在前不久的意大利蒙德罗上……他成为特别奖的获得者,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这一奖项。”
“中国已有多位作家进入到世界级文学奖的角逐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西语世界的塞万提斯奖!”
但王濛拿的不是正奖,而是“特别奖”。
这是意大利文化部专门用于奖励那些国外作家的荣誉奖。
因此,央台没有过多的深入报道,反倒是提到“塞万提斯”——这才是真重量级。
王濛自己已经很满意了:
“意语文学不如西语文学受众广,这个特别奖更是和正奖远远比不了,可我只有这样的本事,我祝你成功!”
余切再次恭喜王濛。王濛却想到余切写的那封给李永的信,他有些感慨:
“从文学上讲,我的时日无多了。我没有在‘时间长河’里留下很多石头,你反而要回头来看我,你走在我前面!”
南方同样报道了“洋教授进大山”的事情!
这天,马识途如约写信请巴老来蓉城回家看看,巴老随即动身前往。
然后在火车的卧铺上,巴老看到了当天最新的报纸,讲的就是金介甫带着余切信件入大山的事情。
他一看便道:“写的真好!尤其是那句‘到坡上面拔杂草,到田野上捡禾子谷’!真让我想哭啊!这句话说明,职业无分高低贵贱,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
“山里的小学生和他这个作家,在灵魂上是平等的!”
说罢,他真的眼眶红了。
巴老为何走上写作呢?
因为他出自显赫的封建大家庭,父亲在广源做知县,家里生活十分奢靡。
他五岁时,父亲在堂上审问犯人。不论判得怎么样,犯人们都跪拜下来,连连叩头,这给他造成了很深的阴影。
为何有的人站着,有的人却要跪着。
难道那些人天生卑贱吗?
他9岁时,父母和其他多位亲人相继病逝,巴老家一落千丈,有段时间内,反而是他家里面的下人来教导他,给他传达了朴素的道德观念。
他意识到世事无常,那些封建的伦理次序都是很傻逼的……人和人之间,起码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于是,巴老在成年后写下《家》这一反映封建大家庭的巨作,批判了封建宗族社会的虚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