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8章 站在1987,再看写给孩子的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8章 站在1987,再看写给孩子的信 (第2/3页)

地方。我要把余先生的名字,写在这里。

    衣着考究的洋教授来了咱宁县!

    金介甫一下车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当地以为金介甫来投资的,全来找金介甫商量。没想到金介甫却是来见一个农村娃,大家就有点失望,考虑到金介甫的安全,安排了一个司机带他过去。

    金介甫又拒绝了。

    一些人认为金介甫是国际主义战士,诚恳的对他说:“你要找的那个娃,还在宁县下面的小山村,你要到那里,还要走上一天一夜。”

    “山里面的人没见过白人,恐怕你会被围起来,当猴子来看。《小学生准则》里面有一条规定——不要尾随、围观外国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因为现实是反着的。”

    又有人警告他:“金教授,你被围观还算是好的,万一被当成猎物打死了怎么办。山里面的人有枪。”

    金介甫也算是个硬汉,啥啥特殊安排都不要。

    你说这里危险,难道比湘西的寨子里更危险?

    当年金介甫一路奔波终入凤凰城,犹如探险家闯进了香格里拉,那里是人间罕有的仙境,只要我不故意招惹别人,对人事事客气,怎么会被为难呢?

    一天一夜后,金介甫如愿见到李永,亲眼看到李永拿走了那五百块钱。

    这是一个真诚朴实的小男孩。他只有七岁,还没学会撒谎,整个农村学校的教师都为了“余切”和金介甫感到激动,但李永不知道作家余切是谁,他班上的人也不知道。

    他长得太矮小,看上去比同龄人岁数更小。

    对于余切,学生们只知道这是一种三角函数。

    巴老、马识途,他们都不知道。

    狄仁杰、范仲淹、公子扶苏……那些中国名人们,他们也不知道。

    学校的教师怕金介甫难堪,给他解释说:“余切的课文选在高中的居多,小学里面虽然有个《小鞋子》,但那是86年新版教材的内容,我们这里还在用过去的。他们恰好是不知道的一代人。”

    “你不要失望,李永将来要是知道是余切写的信,捐的钱,他一定会很开心的。”

    金介甫怎么会和一个孩子生气。他只是感慨:“这里的差别好大。钱桥的小学生能把信写给沪市的巴老,促使余切写出了《潜伏》。可我们这里的人,连巴老是谁都不知道,将来的差别要更大的!”

    老师们都愣住了,只能说:“我们生来就在这样的地方,我们也没有办法。”

    是啊,除了苦读,还能怎么办呢?

    就是前不久来中国访问的美国人舒尔茨,不也靠读书才摆脱了做农夫的命运吗?美国当真农民比教授地位高吗?

    那都是胡扯!

    地位高的,是有良田无数的大农场主,那些底下讨生活,连一个拖拉机都没有的农民,怎么可能比教授地位高。

    金介甫没有太扫兴。他当天跟着李永去他家里面,学校还有一位老师陪伴着他们,这一次金介甫没有拒绝。

    李永家堪称是家徒四壁。为了招待他们,杀了一只母鸡。

    因为村里的干部已经赶在他们来之前,提前通知过:这是美国顶级大学的教授,替中国文学家余切寄来的信!你们要上新闻了,千万不要丢脸。

    又是美国教授,又是大作家,还可能要上报纸……李永家里被这些名头震得快眩晕了,只能把最好的都拿来招待他们。

    金介甫被感动哭了。他知道一只鸡有多宝贵。

    他在湘西调研的时候,有作家想办法给他借了一辆小车过去,当时金介甫没觉得这车有多牛逼,后来见得多了,也了解了,再也不好意思借别人的车。

    两人在这睡了一晚上。金介甫本来有很多“你作为父母必须让李永读大学”这种话要说,结果啥也没说。

    深夜,李永的母亲因疾病痛得叫唤起来,李永替他母亲翻身,又过一会儿,他父亲也感到疼痛,李永又去给他父亲烧药,金介甫听到后想要帮忙,结果他好心办坏事,拼命扇火,把药烧坏了,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